墓中回憶錄

墓中回憶錄

《墓中回憶錄》是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作品,本書是他回憶錄的節選,有他童年時代的回憶,有他對1848年革命的思考,有他與拿破崙的相識與反目的敘述,還有他在退出政壇後與退位法王的關係的描寫。作者通過自己的生平,還著筆於復辟時期的政治、文化、社會的種種場面,描繪了一幅法國自大革命至19世紀上半葉的完整的社會圖景。

基本介紹

  • 書名:墓中回憶錄
  • 作者:夏多布里昂
  • 譯者:郭宏安 
  • ISBN:9787511725851 
  • 類別:世界名著 
  • 頁數:318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4 
  • 裝幀:精裝 
  • 開本:小32開
本書前言,本書目錄,作者簡介,編輯推薦,

本書前言

代譯序 布列塔尼的聖馬洛港外,格朗貝島孤懸在錨地上,一塊無名的方石立於其巔、石上立著一個不高但是粗壯的花崗岩十字架,這是夏多布里昂的墳墓。沒有墓碑,沒有銘文,沒有雕飾,簡樸至極。墳墓的前面就是波濤洶湧的英法海峽,狂風,暴雨,飛濺的浪花,讓它一年到頭都潮濕,冰涼,帶著鐵一般的顏色,孤獨然而傲岸地面對著一片空闊。這是夏多布里昂在55歲時自己做出的選擇,他費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這幾寸土地。 人們告訴他,1768年9月4日,“預告秋分的狂風掀起的海浪發出陣陣咆哮”,蓋住了他降生時的“哭叫聲”,他認定這驚心動魄的景象預示了他一生的命運。1848年革命的槍炮聲震動了巴黎,他所反對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說一聲“幹得好”,卻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於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於風暴,死於風暴,80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為自己立一座紀念碑,是為《墓中回憶錄》。歲月的風暴可以掃除許多東西,卻似乎蓋不住他從墳墓中發出的管風琴彀雄渾的聲音。他這本從醞釀到寫作歷時40年的著作題為《墓中回憶錄》,如果不是狂妄,那就是一種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會傾聽他這個死人的訴說,繼續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夏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讀者,他們聽見的乃是一個死去的人在講述他和世界、和歷史的糾葛,他的《回憶錄》乃是他“用屍骨和廢墟造就的一座建築”。他在談到幼年時受到死亡的誘惑時,這樣寫道“那些看到這一幅幅圖畫而心緒紛亂並且企圖仿效這種種瘋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歡我的回憶錄的人應該記住他們聽見的是一個死人的聲音。”他在回憶錄快結束時,又寫道:“讀者,想像一下這些圖案吧,繪製它們的這雙手決不會傷害你們,它們已經乾枯了。記住,當你們看見這些圖案的時候,它們不過是一個畫家在其墳墓的拱頂內里隨意塗抹的渦飾罷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別為回憶錄寫過序言,都明確表示希望回憶錄在他死後50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這部回憶錄,其原因有二:“首先,我會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實,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終想像我是坐在我的棺材裡寫作的。”總之,他不願意“壓住這個發自墳墓的迢遠的聲音”,因為“我更喜歡在棺材裡頭說話,我的敘述將伴隨著那些因發自墳墓而具有某種神聖性的聲音。”這部回憶錄就是他的墳墓,他的棺材,他唯一能夠長久地享受寧靜的地方。 活人寫作,死人說話,這不是矯情,不是姿態,也不是故做驚人語,這是他內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個人恩怨的平靜中對歷史和人生作出解釋和思考,他也需要在糾結著現實和想像的空間裡用文字來創造自己的生平。他在執筆撰寫回憶錄的時候,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他是在兩個世紀之交“扎進翻騰渾濁的水中”,他游離舊岸是帶著“遺憾”,而懷著希望游向的新岸卻是一個“未知的岸”。舊岸已經永遠地消失,然而他卻沒有片刻的忘懷;新岸已經呈現在眼前,然而他看見的卻是“新的風暴”。這個用言語和行動為了一個他並未心儀的事業和一些他並不崇敬的人奮鬥了一生的人,終於懷著解脫和依戀的心情說:“明天的景象已與我無關;它呼喚著別的畫家;該你們了,先生們。”他給世人的遺言,說得輕鬆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憶:“我的窗子開著,朝西對著外國使團的花園:現在是早晨6點鐘;我看見蒼白的、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著殘老軍人院的尖頂,那尖頂在東方初現的金色陽光中隱約可見:佛舊世界正在結束,新世界正在開始。我看得見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見太陽升起了。我還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後勇敢地下去,手持帶耶穌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恆。”他還活著,可是已經告別了世界。假使他用語言為自己建立了一座豐碑的話,他卻並不想活著的時候親眼看見它,他知道,《墓中回憶錄》將是一個年邁的勒內回首走過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跡,讀者將時時刻刻看見一個拿著筆的龍鐘老人在體驗著文字的創造。對於40年間不倦地寫作回憶錄的夏多布里昂來說,生命不再是敘述的對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載體,文字和人生已經合而為一。以考證對《墓中回憶錄》,以閱讀對《墓中回憶錄》,人們將得到兩本不同的書,一本是實錄,一本是創造,一本是歷史,一本是藝術。前者或有誇張不實之處,往往為人詬病;後者則創造了想像的奇蹟,放射著史詩的美。瑞士作家拉繆論及夏多布里昂,有言:“一個人想成為什麼,也許比他是什麼更為重要。”人與文的不盡重合,甚至分裂,這也許是從事精神創造活動的人的特權吧。 ……

本書目錄

墓中人語(代譯序)
我的出世
我是一個壞學生
跟兩個小水手打架
布列塔尼的春天
外省的閒逸生活
貢堡的幻影
貢堡的生活
我的主塔
從小孩子到男子漢
呂西爾
詩興的**口氣息
愛情的幽靈
秋天的快樂
誘惑
告別貢堡

作者簡介

夏多布里昂(1768-1848),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極為重要和特殊的一位作家。1811年當選為法蘭西學士院學士。法國王政復辟時期曾任外交使節和外交大臣。其文學活動是多樣性的,有小說,隨筆,回憶錄,遊記,論著等,且成就非凡。
夏多布里昂依據早年社交及遊歷美洲的素材寫成小說《阿達拉》和《勒內》,前者寫美洲一未開化部族酋長之女阿達拉已皈依基督教,與另一部族俘虜青年夏克達相戀,因不能與非基督徒結合而服毒自盡;後者寫亞美麗對胞弟勒內發生戀情,因恪守宗教戒律而被迫進入修道院,勒內自此孑然一身,飄然遁跡於蠻荒之地。二者均以濃郁的抒情及景物描寫見長,而成為法國浪漫派的開篇之作,風靡一時。此後又有續篇散文史詩《納切茲人》。晚年重要作品則為其傾盡一生心力著成的《墓中回憶錄》。

編輯推薦

1、本書一直被視為法國散文的典範,與蒙田《隨筆集》齊名。
2、夏氏嘗自言:“拿破崙在政治上稱霸,我則在文學上稱霸。”少年雨果亦曾有言:“要么成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無所成。”
3、本書是夏多布里昂用文字為自己建造的紀念碑。夏氏嘗自言:“拿破崙在政治上稱霸,我則在文學上稱霸。”少年雨果亦曾有言:“要么成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無所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