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門貢糖

塗門貢糖

郭記塗門貢糖經歷了五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現在泉州獨特的特色小吃。它是經過一系列繁瑣的手工工藝,熬制而成。郭記塗門貢糖有各種口味,各種功效。像花生卷,酥且入口即化;花生貢糖,脆且不粘牙;麥芽貢糖有暖胃的功效,杏仁糕還能止咳潤肺。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郭記塗門貢糖還研製出現在很受歡迎的鹽酥貢糖、蒜味貢糖、還有老年人愛吃的軟貢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塗門貢糖
  • 外文名:Peanut Candy
  • 別稱花生酥
  • 主要原料花生麥芽糖
  • 是否含防腐劑:否
貢糖的做法,傳說,詳細介紹,相關報導,楔子,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尾聲,

貢糖的做法

是把精選出來的花生倒進大鍋內,用大火翻炒數小時後倒入特製的米篩中,放在通風處至涼,
後脫膜,成形。把純正的麥芽糖倒入鍋中熬制後放入事先脫膜後的花生仁攪拌,除了嚴格遵守祖傳配料的比例外,還要掌握火候,稠度。後期還要經過捏、拍、拉、操、搓等工藝。其製作講究的是“二準三快”。(二準:即炒花生時要掂準火候,脫膜花生和麥芽糖,甘蔗糖攪煮時要把準火候。三快:糖離鍋後攪拌要快,包料要快,切要快)確保每一塊貢糖的香、酥、脆,其味道既符合古老風味,又不缺乏現代口感。
塗門貢糖塗門貢糖
走進這家位於鯉城區百源路的郭記塗門貢糖店,就看到貨價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貢糖,店面雖然不大,但是沒有十分鐘的時間,就已經有幾個人過來買了貢,生意非常不錯。
這家郭記塗門貢糖的店老闆還告訴我,由於製作工藝都是由純手工完成,所以不能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是因為手工做出來的味道才純正,而機器加工都達不到貢糖特有的口感。
“美不美,故鄉水”,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那些長期遠離故鄉的海外僑胞,回到故鄉免不了要品嘗當年所喜愛的貢糖,回去也不忘帶回去一些以解相思之情。也請來泉州觀光旅遊的人們品嘗一下這郭記塗門貢糖吧。
貢糖的香、酥、在嘴裡,感情融入心間。

傳說

相傳,先祖為何朝廷皇上進貢,曾創作近百種甜點,其中皇上青眯乃此糖,故取名“貢糖”。
該品種口味清甜,香中有脆,深得皇上讚賞,得以代代相傳至今,其餘近百種產品逐被淘汰,而後先祖定居泉州塗門街並將此工藝帶到泉州故取名為“塗門貢糖”。
自“貢門貢糖”進入泉州後,深受泉州民眾歡迎,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嘗過該食品者均讚不絕口,逢年過節作為探親訪友饋贈禮品,尤其海外同胞返鄉都要帶上家鄉貢糖特產讓親友品嘗。多年來,“塗門貢糖”在泉州百姓生活中已成為家喻戶曉之美味甜點。盛譽海內外的泉州“塗門貢糖”系歷代世傳統手工作坊,屬美味食用精品。

詳細介紹

早就聽說郭記貢糖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其口味與眾不同,可以用“香酥清甜、入口即化”來形容。但“入口即化”是怎樣一種感覺?如果沒有親口品嘗,或許就不能有真實的體會。於是到了百源路那家規模並不大(甚至可以說狹小)的店面,花了6元錢感受了一番當年被作為貢品進獻皇室的貢糖。入口即化的蒜味貢糖,又甜又脆的小麥芽糖......
皇帝賜名五代傳承
傳說,郭記貢糖始創於清朝,當時地方官員食用後覺得此種用花生做出來的甜品鮮甜爽口,是難得的特色小吃。為了取悅皇上,地方官員將其作為貢品,上貢朝廷。皇帝嘗過後,龍心大悅,列其為皇室喜愛的御用珍品,並賜名為“貢糖”。之後,貢糖的名字便成為閩南一帶“花生酥”的代名詞,郭記貢糖也開始在民間流傳起來。
據郭記貢糖的經營者之一翁女士介紹,早在1884年間,郭家的曾祖父郭蚵就在泉州順治橋南開店經營貢糖生意,祖父郭水蓮繼承了祖輩製作貢糖的技術。上世紀40年代,郭水蓮搬到塗門街繼續經營,由於祖父做的貢糖質量好,被人們取綽號為“貢糖蓮”。直到上世紀70年代,祖父年事已高,其兒子郭聰明繼承經營,並開設貢糖專賣店,100多年來,郭家人精益求精,使得郭記貢糖一代比一代出色。
上世紀90年代,得祖父真傳的長孫郭永建在西街、塗門街百源路開了自己的專賣店,秉承祖先製作技術並自己創新,20多年來,從原先的5種產品增加到17種貢糖系列,從單一口味發展到多種口味,外包裝上也做了大膽創新。
精益求精不斷創新
翁女士告訴記者,祖父郭水蓮時期,其貢糖種類有:蒜味貢糖、粗花生糖、細花生糖等,後經公公郭聰明多年的研究,又增加了香菜貢糖、鹹貢糖、黑芝麻貢糖、白芝麻貢糖等種類。
到了郭永建手裡,產品已增加到了19種,在原來甜的口感上發展為甜中帶鹹、軟中帶鹹、鹹中帶酥、入口即化。有鹹酥貢糖、杏仁貢糖酥、小麥芽明糖、軟貢鹹糖、海苔貢糖、花生口酥等。
翁女士告訴記者,郭記塗門貢糖的製作技術要求十分嚴格,要學好這一技術必須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如煮糖,要經得起高溫的考驗,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製作貢糖時常常是汗流浹背;又如在翻打半成品時,因為要運用手臂和腰部力量不斷反覆翻打,時間一長就會出現酸痛、乏力等狀況……
“二準三快”打造品牌
據說,郭記貢糖對材料的篩選是極其嚴格的,只選最上等的惠安花生,經過粒選,挑出無發霉變質、無小粒碎角的花生米作為原料,完全由手工炒制而成。
翁女士介紹說,製作貢糖要求“二準三快”,二準即:炒花生時要掂準火候,過火的花生就有焦味,花生、白糖和麥芽糖攪拌時要掂準時間,白糖煮得太熟就會變得堅硬;麥芽糖煮的時間不夠,貢糖做起來就會鬆散不固,吃起來就會粘牙。
三快是:糖離鍋口倒勻要快,如果慢了整個糖變涼後會沒有彈性;捶打糖要快,要不斷反覆翻打,運用手臂和腰部力量把半成品迅速捶打成一塊絲綢般的貢糖卷皮;還有包花生粉要快,將事先捶打好的貢糖卷皮包上花生粉,運用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均勻地拉成一條直線,後用壓板壓成形,切成一個個小三角形。
其製作過程全以手工製作,為的是確保每一塊貢糖的香、酥、脆,口感鮮甜味清,入口即化、分量準確,其味符合古老風味,又不缺乏現代口感。
老字號傳承面臨尷尬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郭記塗門貢糖,如今已有了3家分店
翁女士說,他們也想過擴大經營,把店開到晉江、石獅等地去,但由於這是純手工做法,儘管他們每天七八點就開始工作,晚上五六點才停工,但產量還是有限,只能滿足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如果店面離市區太遠,管理上又沒辦法做到位,有可能使貢糖質量受到影響。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還保持著小店面小櫃檯的銷售方式,但這並沒有影響郭記塗門貢糖的知名度。
這樣一家百年老字號,已經傳承了五代之久,翁女士說,當然希望能夠繼續傳下去,但郭家第六代子孫還未成年,而且他們是否願意接受這項傳統手工藝,把它繼承下來,還是個未知數,如果孩子將來選擇上大學,郭記塗門貢糖也只能停留在第五代,那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相關報導

楔子

快過年了,辦婚嫁、“入厝”的多,請人吃糖的也就多。加上不久前的旅遊節,外地遊客來了總得帶點特產回去吧!這可樂壞了賣糖的阿伯阿婆,這不,泉州中山中路塗門貢糖的郭阿伯,生意就紅火得不得了。

第一回

傳統手藝傳五代
泉州,喜歡吃貢糖的人很多,老阿伯、老太太、後生仔、小朋友……阿伯們買回去當茶點,小朋友嚼著嘴甜,後生仔吃了上癮。
知道塗門貢糖的人也一定很多。
別看貢糖很不起眼的樣子,郭家手工做糖的技術,可是已經傳了五代了。60多歲的郭阿伯是第三代,伊80多歲的老爸,是郭家貢糖“祖師”。
郭阿伯的兩個女間仔也各自有自己的塗門貢糖專賣店,在泉州很多大街上都可以看見伊的分店。只要是經過伊的店,就會聞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過路的人都不忘回頭看看,或是停下來瞧瞧,買一包嘗嘗,口感還很不錯喔!

第二回

精益求精記在心
“小時候,看阿爸做貢糖,伊對做糖的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求做工精細,選料也要選最上等的惠安花生。白糖也要選優質的,這樣吃起來才不會黏牙。鹼性和酸性都要比較低,對牙齒的損傷也比較小。”老爸給郭阿伯的影響是很大的,郭阿伯講,伊將對貢糖的精益求精也傳給了下一輩。
郭阿伯小時候生活很困難,即使家裡糖生意很好,也不能賺幾個錢。看到阿爸做糖辛苦,郭阿伯很早就幫伊幹活。“阮幫忙伊做糖,邊做還可以邊吃,說嘴饞也好,品嘗也好,反正邊做糖邊吃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郭阿伯自己都笑開了,可能是看見了自己當年嘴饞的樣子吧!“阮的孩子也和阮一樣,從小就會幫阮做糖、吃糖。”

第三回

盼貢糖名滿天下
幾十年前的塗門貢糖,只有老泉州人知道,也只有老泉州人才有吃過。而貢糖,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旅遊節的時候,很多人都來買。只要是以前有吃過的,都會再來買。”有些做貢糖的,為了節約成本,原材料都不挑好的花生和白糖,只有他們還保持著原汁原味。郭阿伯說,貢糖雖小,卻能看出生意人的誠信和良心。
郭阿伯的二女間仔,在南俊巷開了一家店,生意都做到晉江、石獅一帶了。既當老闆又當員工,自己送貨、賣糖、買材料、做糖。但伊依然保留著手工製作的傳統,所有的流程都要自己走一遍,揉、撮、拍、打、捏……

尾聲

女間仔整天說要創新,開拓更大的市場,還說要出口。
郭阿伯覺得跟不上後生仔的思想了,有什麼創新與發展,都是後生仔在做。自己經營著小店,看看報、化化仙、享清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