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鋪(劉震雲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塔鋪》是現代作家劉震雲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987年發表於《人民文學》。

《塔鋪》主要通過一個復員軍人回鄉後參加高考複習的經歷,講述了幾個農村青年為改變貧困的命運而準備參加1978年高考的辛酸故事。表現了生活在歷史變革時期的農村青年試圖用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奮鬥過程。該小說風格樸實,通過對幾個令人難忘的情節和細節的刻畫寫出了底層生活的貧苦與無奈,也寫出了窮人在絕望中相濡以沫的真情。

《塔鋪》曾獲1987年—198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07年,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經王威執導在中國大陸上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塔鋪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人民文學》(1987年7期)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劉震雲
  • 首版時間:1989年1月 
  • 字數:約2萬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高考(即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制度恢復的第二年,作品主人公和四年前參軍時“沒啥兩樣”地回到了同樣“也沒啥大變化”的家鄉,便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高考的複習。在塔鋪鎮中學的複習班裡,大家的動機雖然不同,有的是想“一旦考中,放個州府縣官啥的”,回來治治當地那些貪官污吏;有的只是想跳出“農門”,不想再在“毒日頭下”割麥子等等,但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命運之神並沒有降落在那些匍匐在現實的重壓和生活的艱辛里的農村青年頭上,除了曾經走出過故土的主人公“我”之外,他們一個個被逐出了幸運之門。
在十年動亂中被耽誤的農家子弟為了參加即將恢復的高考而聚集到塔鋪,來補習功課。在這種情形下,唯一用功念書的學生是個女生,“我”後來知道她叫李愛蓮。她家很窮,老爹又生病,日子很艱難。一天,“我”走出學校看到李愛蓮在夕陽下打草,很受感動,因為她不打草家中就難以維持。過“五一”節了,學校食堂有蘿蔔燉肉賣,“我”看到李愛蓮因為買不起而情緒低落便把自己的一份送給她,她捨不得吃,帶回家給生病的父親吃。後來,“我”去看李愛蓮的父親,在回來的路上,她猛地抱緊了“我”,兩人產生了朦朦朧朧的感情。青黃不接的時候,王全的老婆叫王全回去“找轍”,他打跑了老婆,可麥收的時候老婆又來了。眼看著麥子不收就會焦在地里,王全雖經眾人的勸說,還是沒能留住,半夜裡捲鋪蓋回家收麥子去了,為了老婆孩子,大學自然是不考了。離高考日子將近的時候,上邊突然說要增考《世界地理》,眾人全都亂了套,因為書太難找了。據說“耗子”有一本,但他不給別人看。“我”給爹說了,爹望子成龍心切,竟自徒步到百里開外處去借書。書借來後,“我”與李愛蓮每天晚上偷偷一塊打著手電筒看,竟記得不錯。臨高考了,李愛蓮的父親又病了,她陪父親去了新鄉,考前給“我”來了封信,說在新鄉參加高考,不回來了,“我”甜蜜蜜地上了考場。“磨桌”因為營養不良而暈場被送進了醫院,“耗子”因為平時不用功而怨天尤人,“我”答卷做得倒不錯,一出考場,老爹聽說了大喜可望。“我”碰到王金,才知道李愛蓮已經嫁人了,因為不是新鄉的戶口,她並沒有在新鄉參加考試。她父親動手術等錢用,於是她便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前途嫁了人,好換來錢給爹治病。

創作背景

《塔鋪》是以作者自身作為生活原型的。背景取自作家河南老家延津王樓,1973年到甘肅當兵至復員,1978年參加高考的某些生活剪影。
對於劉震雲來說,關於故鄉的最初記憶決定著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小說的基本的敘述方式,並且最終成為他通向世界的通道,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創作源泉和思考世界的方式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故鄉”的烙印。在故鄉姥娘的身邊度過青少年時期的劉震雲,對中原農村的貧困景象不但有所聞,而且也有深刻的體會,這種最初的記憶無疑為日後劉震雲小說打下了一種基本的創傷基調。因此在《塔鋪》中,作者描述出了個人飢餓創作的淺層次。

人物介紹

主人公“我”
主人公“我”和四年前參軍時“沒啥兩樣”地回到了同樣“也沒啥大變化”的家鄉,便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高考的複習。一天,“我”走出學校看到李愛蓮在夕陽下打草,很受感動,因為她不打草家中就難以維持。過“五一”節了,學校食堂有蘿蔔燉肉賣,“我”看到李愛蓮因為買不起而情緒低落便把自己的一份送給她。後來,“我”去看李愛蓮的父親,在回來的路上,她猛地抱緊了“我”,兩人產生了朦朦朧朧的感情。然而,臨高考時,李愛蓮給“我”來了封信,說在新鄉參加高考,不回來了。後來,“我”碰到王金,才知道李愛蓮已經嫁人了。
李愛蓮
女同學李愛蓮,郭村人,爹是酒鬼,為複習和爹吵了3次架,因此學習非常用功。她和“我”產生了朦朦朧朧的感情。她家很窮,老爹又生病,日子很艱難。臨高考時,李愛蓮的父親又病了,她陪父親去了新鄉,考前給“我”來了封信,說在新鄉參加高考,不回來了。其實她並沒有在新鄉參加考試,她父親動手術等錢用,於是她便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前途嫁了人,好換來錢給爹治病。
王全
30多歲的王全有老婆和兩個孩子,可看到地方上風氣太壞,貪官污吏吃小雞,便想複習,一旦考中,當個州府縣官啥的,也來治治這些人。青黃不接的時候,王全的老婆叫王全回去“找轍”,他打跑了老婆,可麥收的時候老婆又來了。眼看著麥子不收就會焦在地里,王全雖經眾人的勸說,還是沒能留住,半夜裡捲鋪蓋回家收麥子去了,為了老婆孩子,大學自然是不考了。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小說描寫了高考制度恢復後農村青年學生的心態。這些在十年動亂中求學的青年農民,在高考制度改革後進了課堂學習。因為家務的拖累、學業的荒廢,以及學習條件的欠缺,他們是同齡人中最為艱難的一類。小說不迴避現實生活的煩難困苦,與其說描寫了青年學生因失學而嘗試了文明苦果的苦澀歷程,毋寧說是在揭示從惡夢中剛剛醒來的艱難人生面臨的種種沉重負擔。作者激情於嚴峻冷酷的現實,從人的主體精神同社會生活之間的依存、疏離、矛盾等深度上揭示了社會對人的鉗制。
同時,傳統文化也時時輻射著現實中的人們。首先,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籠罩在農民子弟身上的官本位思想。作者略帶苦痛地展示了傳統文化的負面侵蝕,批評了傳統價值理想的片面與缺失所帶來的畸形社會風尚和價值標準的變形。其次,作品展示了傳統的倫理秩序背後所蘊含的行為主體的屈辱性與心理壓抑,批判了這一道德主題中的虛偽性和強制性。小說塑造得最為成功的是李愛蓮這位女性形象。她勤奮孝順,任勞任怨,為了家庭可以不顧自己的一切,乃至最後為了給父親籌措藥費而“甘願”獻身。雖然她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孝為本的美德,但她為此失去了自己的事業、愛情的追求,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和自由。李愛蓮正是以其完全信奉的所謂“孝為本”而確立起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她身上體現了作者複雜的心理狀態,也顯現了傳統文化中的缺憾、人自身的缺憾。作品把深刻的文化思想內涵灌注於每一個情節,每一句言語當中,不露聲色地把理想與現實的悖謬展現得淋漓盡致。

藝術特色

《塔鋪》從審美上掌握現實,又用現實的形象去反映生活,將客觀事物的形與神轉化為主觀世界的情與理,又將主觀世界的情與理滲進到客觀世界的形與神,是形神情理的相互交融產物。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產物。就現實意義而言,該小說始終遵循以真實生活為原型,以高於生活而提煉。就文采而言,該小說不但狀物寫景,形肖神圓、逼真如畫,而且述懷言志、情達理濃。
《塔鋪》採用傳統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再現了農村世界中物質和名利對於人性的拷問與折磨。此階段小說採用傳統講故事的模式,行為結構講究穩定迂緩。該小說從描寫凡人凡事入手,文筆樸實流暢,平易近人,情節自然,感情真摯,主題表達冷靜深刻,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敘事從容不迫,內容和形式達到了較好的統一,蘊含著震撼力量。小說中的莘莘學子高考前的失學、高考中的落榜,不無現實生活的不公所使然。作家激憤於這個嚴峻冷酷的現實,相對他過去的作品來說,是從人的主體精神同客體生活(人與社會生活)現狀之間的依存、疏離、矛盾等向度上開掘,變為由客體對主體(社會與人)的鉗制、東縛等,把人生的某種缺失同社會生活的缺失聯繫起來進行藝術觀照,甚至更注重對後者的無情揭示。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1987年—1988年,該小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7年,該小說獲《小說選刊》和《人民文學》的優秀短篇小說獎。
影劇改編
2007年6月16日,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塔鋪》在中國大陸上映。此片由王威執導,王威、劉瀠、陳浩聯合主演。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作品名稱
作者
ISBN
出版社
1989年1月
《塔鋪》
劉震雲
7-5063-0166-0
作家出版社

作者簡介

劉震雲,1958年出生於河南延津,中共黨員。1973年入伍,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等,中短篇小說集《一地雞毛》《官場》《官人》,中篇小說《新聞》《新兵連》《頭人》《單位》《溫故一九四二》等。《新兵連》獲第三屆《小說月報》優秀中篇小說百花獎、第一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單位》獲《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慶祝建國40周年優秀文學作品獎;《一地雞毛》獲《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第五屆《小說月報》中篇小說百花獎;《溫故一九四二》獲莊重文文學獎、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