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規劃

規劃,意即進行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畫,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考量和設計未來整套行動方案。提及規劃,部分政府部門工作同志及學者都會視其為城鄉建設規劃,把規劃與建設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提及規劃,就要考慮土地徵用、規劃設計圖紙等一系列問題。其實,這是對規劃概念以偏概全的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場地規劃
  • 外文名:site planning
  • 定義:對土地進行刻意的人工改造與利用
  • 目的:為了達到某種需求
  • 要點:用地範圍及界線、建築限高等
  • 學科:建築學
概念,設計要點,設計流程,基本原則,

概念

場地既是指某一塊特定的地方。可以是多種多樣,社區、工業園區、城市公園等等。
場地規劃為了達到某種需求,人們對土地進行長時間的刻意的人工改造與利用。這其實是對所有和諧的適應關係的一種圖示---分區和建築,分區與分區,所有這些土地利用都與場地地形適應。

設計要點

1.用地範圍及界線
應掌握道路中心線、道路紅線、綠化控制線、用地界線、建築控制線。應試者應清楚掌握幾條控制線的含義及與其他控制線的差別。
2.與城市道路的關係
這是每一位從事城市規劃、建築設計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 基地應與道路紅線相連線,否則應設通路與道路紅線相連線。基地與道路紅線連線時,一般從退道路紅線一定距離為建築控制線。建築一般均不得超出建築控制線建造。 屬於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築物和臨時性建築物(綠化小品、書報亭等),經當地規劃主管部門批准,可突人道路紅線建造。 建築物的台階、平台、窗井、地下建築、建築基礎,均不得突人道路紅線。建築突出物可有條件地突人道路紅線。採集者退散
3.場地出入口
對車流量較多的基地及人員密集的建築基地應符合規範規定:距大中城市主幹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起不應小於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過街人行道最邊緣不應小於5m;距公共運輸站台邊緣不應小於10m;距公園、學校、兒童殘疾人等建築物的出入口不應小於20m;當基地通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衝段與城市道路連線;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有其他特殊情況時,應按當地規劃主管部門的規定辦理。
4.建築限高
當城市總體規劃有要求時,應按規劃要求限制高度;保護區範圍內、視線景觀走廊及風景區範圍內的建築,市、區中心的臨街建築物,航空港、電台、電信、微波通信、氣象台、衛星地面站、軍事要塞工程等周圍的建築物均應考慮高度限制。 局部突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機房、水箱間、煙囪等,在城市一般地區可不計入控制高度;在保護區、控制區內應計入高度。
5.控制指標
建築強度方面的指標包括容積率、建築密度、總建築面積等。環境質量方面的量化指標主要包括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口淨密度、人口密度等。
容積率=總建築面積(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
建築密度(%)=建築總基地面積(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100%
綠化覆蓋率(%)=綠化覆蓋面積(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100%
綠地率(%)=各類綠地覆蓋面積之和(m2)/基地總用地面積(m2)×100%
人口毛密度(人/hm2)=總居住人口數(人)/居住用地總面積(hm2
人口淨密度(人/hm2)=總居住人口數(人)/住宅用地總面積(hm2
6.場地總平面設計
這是對建設項目諸多內容的總體安排與統籌,應充分考慮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設地區的自然與人工環境以及經濟技術的合理性因素,對場地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建築組合、綠化與環境設施布置,以及環境保護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為統一有機整體。

設計流程

第一階段:現場踏勘及項目討論階段 [2-3個工作日]
主要針對項目背景和項目特色,對項目現場進行詳盡踏勘,了解掌握現場的地形地貌、景觀、交通、水系、植被、建築、生態、水文、地質、氣象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技術資料和參數;了解甲方對項目規劃設計的初步構想和要求,就規劃設計的總體構想和規劃設計框架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並達成一致意見。
提交成果:
現場勘查調研報告
第二階段:規劃設計方案階段 [20-30個工作日]
戰略研究
——圍繞研究主題,闡明營造用地空間的成功經驗和應該遵循的價值評判體系。
基礎研究
——從現狀和規劃兩大方面,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
策略研究
——針對問題,比照戰略研究給出的價值評判體系,提出最佳化目標,並給出達成目標的可行性策略。確定項目的主題立意和特色。
根據現狀場地條件、前期分析研究及與甲方前一階段溝通所達成的共識,對項目進行系統地對比分析,確定項目的空間體系、功能布局、景觀系統、生態結構、交通組織等,並對土地利用與開發策略進行研究。
提交成果如下:
1、 現狀調查及評價
2、與總規間的銜接關係分析
3、 規劃設計問題綜述
4、區位分析圖
5、功能結構分析圖
6、交通結構分析圖
8、場地設計總平面圖
10、建築、景觀系統規劃圖
11、產業布局系統規劃圖
11、公共設施系統規劃圖
16、 重要節點設計總平面圖
17、重要節點設計效果示意圖
以上工作成果提供文本(簡本)4套,光碟一張。
第三階段:場地規劃設計成果階段[20個工作日]
提交成果如下:
1、區域位置圖
2、區位環境圖
3、用地現狀圖(黑白線圖1:500)
4、規劃條件圖
5、規劃用地性質圖(1:500)
6、規劃總平面圖(彩色1:500)
7、規劃總平面圖(黑白線圖1:500)
8、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10、功能結構分析圖
9、道路交通規劃圖
10、停車布局圖
11、建築、景觀系統規劃圖
1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
13、基礎設施規劃圖
14、豎向規劃圖
15、管線綜合規劃圖
16、日照分析報告和交通影響評價分析報告
17、建設時序
18、重要建築單位選型方案、主要建築平、立、剖面圖
19、效果圖(鳥瞰圖、重要節點、城市界面的透視效果圖和夜景燈飾效果圖等)
以上工作成果提供文本4套,款項結清後提供光碟一張。

基本原則

雖然各類場地設計因性質、規模以及自然條件、建設條件的不同而異,但在結合場地具體實際情況的同時,一般應遵守如下基本原則:
一、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
場地設計應體現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切實注意節約用地,在選址中不占或少占良田,儘量採用先進技術和有效措施,使用地達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貫徹執行“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原則,正確處理各種關係,力求發揮投資的最大經濟效益。
二、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的要求
場地的總體布局,如出入口位置、交通線路的走向、建築物的體形、層數、朝向、布局、空間組合、綠化布置等,以及有關建築間距、用地和環境控制指標,均應滿足城市規劃的要求,並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三、滿足生產、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
場地布局應按各建築物、構築物及設施相互之間的功能關係、性質特點進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區合理、建築布置緊湊、交通流線清晰,並避免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干擾,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符合使用者的行為規律。工業項目的常規設計,必須保證生產過程和工藝流程的連續,暢通、安全,力求使生產作業流行短期、方便、避免交叉干擾。
四、技術經濟合理
場地設計必須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特別是確定建設項目工程規模、選定建設標準、擬定重大工程技術措施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和充分的技術經濟論證,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努力降低造價,縮短施工周期、減少工程投資和運營成本,力求技術上經濟合理。
五、滿足交通運輸要求
場地交通運輸線路的布置要短捷、通暢、避免重複交叉,合理組織人流、車流,減少其相互干擾與交通折返。其內部交通組織應與周圍道路交通狀況相適應,儘量減少場地人員、貨物出人對城市主幹道交通的影響,並避免與場地無關的交通流在場地內的穿行。
六、滿足衛生、安全等技術規範和規定的要求
建、構築物之間的間距,應按日照、通風、防火、防震、防噪等要求及節約用地的原則綜合考慮。建築物的朝向應合理選擇,如寒冷地區避免西北風和風沙的侵襲,炎熱地區避免西曬並利用自然通風。散發煙塵、有害氣體的建、構築物,應位於場地下風向,並採取措施,避免污染環境。
七、豎向布置合理
充分結合場地地形、地質、水文等條件,進行建、構築物、道路等的豎向布置,合理確定其空間位置和設計標高,做好場地的整平工作,儘量減少土石方工程量,並做到填、挖土石方量的就地平衡,有效組織場地地面排水,滿足場地防洪的要求。
八、管線綜檯布置合理
合理配置場地內各種地上地下管線線路,管線之間的距離應滿足有關技術要求,便於施工和日常維護,解決好管線交叉的矛盾,力求布置緊湊、占地面積最小。
九、合理進行綠化布置與環境保護
場地的綠化布置和環境美化要與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管線的布置一起全面考慮、統籌安排,充分發揮植物綠化在改善小氣候、淨化空氣、防災、降塵、美化環境方面的作用,並注意綠化結合生產。場地設計應本著環境的建設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按照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環境污染,通過適當的設計手法和工程措施,把建設開發和保護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力求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創造舒適、優美、潔淨並具有可持續發展特點的生活環境。
十、合理考慮發展和改擴建問題
考慮場地未來的建設與發展,應本著遠近期結合、近期為主,近期集中、遠期外圍,自內向外、由近及遠的原則,合理安排近遠期建設,做到近期緊湊、遠期合理。
在適當預留發展用地,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的同時,避免過多、過早占用土地,並注意減少遠期廢棄工程。對已建成項目的改進、擴建,首先要在原有基礎上合理挖潛,適當填空補缺,正確處理好新建工程與原有工程之間的新老關係,本著“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則,通盤考慮,做出經濟合理的遠期規劃布局和分期改造、擴建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