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德寺

報德寺

報德寺,位於江西鳳凰湖東面綠樹成蔭的山坳間。報德禪寺創建於唐朝天祐年(公元90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寺院轄山地100餘畝,建築用地面積20餘畝,擬建頭山門、正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鼓樓、寮房、念佛堂、齋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報德寺
  • 地理位置:江西德興鳳凰湖東面
  • 規模:轄山地100餘畝,建築用地20餘畝
  • 創建於:唐朝天祐年(公元904年)
簡介,地理位置,建築規模,詳情,報德寺寺院名稱淺析,報德禪寺歷史演變,地圖信息,

簡介

地理位置

報德寺,位於江西鳳凰湖東面綠樹成蔭的山坳間。
報德寺報德寺

建築規模

寺院轄山地100餘畝,建築用地面積20餘畝,擬建頭山門、正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鼓樓、寮房、念佛堂、齋堂等。
建於1999年,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內外三個建築群體,最雄偉的是大雄寶殿,該殿磚木結構,雙重複檐,琉璃蓋頂,大殿內正中龕上塑有貼金大佛,四周排列十八羅漢,形態逼真,令人嘆為觀止,每年農曆初一、十五佛會,這裡遊人、香客絡繹不絕,香火頗盛。在青山翠竹掩映下,讓人真切感受到古老悠遠、神秘威嚴。

詳情

報德寺寺院名稱淺析

報德禪寺創建於唐朝天祐年(公元90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經滄桑,幾度興廢,但佛教仁德的理念始終是信仰者精神上的重要支柱,永遠銘刻在他們的心間,發揚光大。
人們要問,為何用“報德”二字冠為其名?
一、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代,歷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使江山長久永固,他們必須在思想、政治、倫理、道德上用儒家、釋家和道家三位一體,會通融合的思想政治、倫理道德進行宣傳弘揚,教育人們,感化人們。
儒釋道的思想政治、倫理道德的核心就是仁義與德性。在中國歷史上,歷代君王中有仁君者,以仁德治天下,施仁政,愛民如子,自廉自律,為民服務,振興國家,得民心者而得天下,如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皇帝等;而暴君者,則以暴政治天下,橫徵暴斂,欺壓百姓,腐敗墮落,人民遭殃,國家衰敗,失民心者而失天下,如商紂王、隋煬帝等。這是更朝換代的辯證規律。
二、佛教最早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禪宗興盛於唐代,祖庭在中原地區,分布廣,信徒多,影響大。禪宗的主要經典有:《壇經》、《金剛經》、《圓覺經》、《維摩詰所說經》、《楞嚴經》。它注重人們的仁德修養,注重報恩報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民眾踐行遵紀守法道德,個人踐行誠信友善品德,家庭踐行團結和諧美德,社會踐行樂於奉獻公德,職業踐行公道正派業德,官員踐行勤政為民官德。
唐朝盛世,統治者尤為重視佛教,興修寺廟,器重僧尼,曾派遣玄藏去印度取經,弘揚佛法,以仁德治理人心,以仁德報答恩情,以仁德消除災難,以仁德普降安康,以仁德報效國家,以仁德興旺發達。所以,出現了天下安定,繁榮昌盛,歌舞昇平的好景象。
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朱溫叛變,違反了封建的思想政治和倫理道德,導致了戰火紛爭,內亂不止,國家分裂,形成諸侯割據五代十國的局面。
三、唐天祐年(公元904年),禪宗僧人云游至江西饒州府鄧公場(今銀城街道),見此地山川秀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太平安定,人們儒釋道家的理念濃厚,民風純樸,和諧友愛,行善積德,瑞氣呈祥。特別是鄧公場“紅爐鑄績”仁德之事,使僧人深受感動。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銀山設定銀場,叫鄧公場,並任命鄧遠為主事,負責開採銀礦,從此大規模的采銀、冶銀開始了。《元和郡縣誌》記載,鄧公場當年“出銀十餘萬兩,收稅銀七千兩”,產銀量占全國的59%,為唐朝主要銀產地之一。有一則發生在鄧遠身上采銀的故事,就是“紅爐鑄績”,意思是鄧遠為了懲治貪官陰謀,不使上繳銀稅加大,伸手探入煉銀爐中,將貪官拋入就要化成銀水的銀錠撈出,鄧遠因嚴重燒傷而逝。
鄧遠死後,歷史的經驗告訴人們,無論何朝何代,只有施仁政,講德性,用仁愛之心愛民,啟用有德之官管理一方,真心為民謀幸福,為事業而奮鬥,才能民富國強,國泰民安。人們不忘鄧遠的功績和崇高品德,在銀山腳下特意修建了一座鄧公祠,紀念鄧遠。這裡鐘靈毓秀,惟德乃興,是最理想的修身拜佛好地方,於是禪宗僧人在鄧公場(今銀城街道)創建了報德禪寺,在這裡弘揚佛法,倡導仁德,報恩報德。
佛教寺院以仁德理念冠名的很多。如普陀山的普濟寺、峨嵋山的報恩寺、天台山的國清寺、南昌市的佑民寺等等。綜上所述,以“報德”二字冠為寺院名稱是符合佛教哲理的。

報德禪寺歷史演變

大唐盛世,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民富國強,各項事業興旺發達,是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最鼎盛時期。文物考古,史記典籍曾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國運日趨衰落,社會動亂不安,經濟停滯不前,民不聊生,特別是到了唐末,黃巢起義和朱溫叛變,唐王朝即將崩潰。這時中原地區更是深受重重災難,佛教也是如此,佛像遭破壞,寺廟被倒毀,僧人受虐待,逼得僧人紛紛逃離或還俗。據縣誌記載,唐天祐年(公元904年),禪宗僧人云游至江西饒州府鄧公場(今銀城街道),見此地山川秀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太平安定,人們儒釋道家的理念濃厚,民風純樸,和諧友愛,行善積德,瑞氣呈祥。這裡是最理想的佛門聖地。於是,禪宗僧人在鄧公場(古代孔廟前、興賢書院左,今銀城一小校園內)創建了報德禪寺。
宋代該寺院香火鼎盛,綻放瑞氣,聞名遐邇,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善男信女慕名前來燒香朝拜瞻仰,報恩報德,祈求神靈保佑。德興小吳園漢代留侯張良後裔張潛曾孫張燾(公元1091—公元1175年),字子公,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進士,為宰相李綱親征行營使幕僚,官至副宰相。宋高宗(趙構)時,張燾因主張抗金,被奸臣秦檜誣陷,被貶之。秦檜死後,宋孝宗念張燾為政有功,於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他平反昭雪,授參知政事。張燾以老病固辭,堅請致仕回鄉。宋孝宗將報德禪寺敕賜張燾為功德院。張燾死後,謚忠定。據傳,宋時蘇東坡送其子邁赴任德興尉,同科進士、德興縣令單錫陪同他遊覽了報德禪寺和聚遠樓。
到了元代,報德禪寺出過兩位高僧。一位是普映法師,通究釋典,尤精醫術,元武宗取為太醫,任命他為掌管全國佛教徒事務官員(除授僧錄司),在朝12年。另一位是拳衡法師,也通釋典,善醫。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皇后患病,拳衡奉藥有功,賜號忠順藥師,領五省採藥使。
據傳,普映法師和拳衡法師受到元朝皇家器重後,為報德禪寺鑄造了銅質釋迦牟尼佛祖像,並題寫了鎏金“大雄寶殿”匾額。後來,普映法師為本邑八都長居寺住持,拳衡法師為本邑四都燒香寺住持。
明朝時,朝廷尊奉道教,壓制佛教,佛教深受其害,報德禪寺被毀。到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政局安定,文化經濟復甦,佛教重獲新生,德興署縣事盧燦重修報德禪寺。清末至民國,由於戰禍及社會動亂,報德禪寺又遭劫難。
時至今日,國家繁榮昌盛,政通民和,百業齊舉,萬事俱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得民許,宗教文化重現生機。各地寺廟、道觀重建繼修,信徒漸增,香火鼎盛,此乃宗教事業之幸。
2000年7月,市人民政府批覆了市宗教局《關於重建報德禪寺的報告》,重建報德禪寺。因清代康熙六年重修的報德禪寺已毀,只留下放生池,公元1950年後,在原址上建了學校,所以必須另選新的寺院院址。佛教禪師釋守因、居士代表和市宗教局領導在銀城周邊選寺院院址,最後在鳳凰湖東側選定一處理想的寺院院址。此院址坐東朝西,左右逢迎。它東面背靠大山,為青龍與白虎接洽處,西面面向香爐峰,峰下有一湖清水(鳳凰湖),湖中有三座小山包,貌似三朵蓮花,左面青龍自鳳凰山起祖,峰巒綿延起伏至小山巒,右面白虎小山巒延伸洎水河,兩山環抱寺院,寺院坐落在山下小盆地中間,鳳凰湖畔,形似紫檀太師椅;它左邊涓涓清泉流入湖內,小山包、盆地處古木參天,修竹成林,花草蔥鬱,奼紫嫣紅,花香鳥語,生機盎然,夏天氣候涼爽、無蚊,冬天日光普照、溫暖,冬春季節或雨天,雲霧繚繞,霞光輝映;它地處市南門新區,道路平坦,交通便捷,安靜清新。
此院址山向、地脈、水勢、植被、環境等俱佳,符合堪輿學和佛教哲理,可謂是銀城周邊一塊得天獨厚的上等風水寶地。
寺院轄山地100餘畝,建築用地面積20餘畝,擬建頭山門、正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鼓樓、寮房、念佛堂、齋堂等。
2001年起,市宗教局及信教民眾開始重建報德禪寺,經過一年多建設,大雄寶殿落成。新落成的大雄寶殿,琉璃朱漆,飛檐翹角,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極具中國古典佛教建築風格。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門大方丈戒忍法師為報德禪寺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和楹聯。殿宇內供奉鎏金佛像,置嶄新法器及佛堂裝飾,莊嚴堂皇。
翌年冬,報德禪寺住持守因法師親赴到浙江普陀山佛教聖地請來雲空大法師及弟子光臨大雄寶殿落成開光典禮。眾信徒從上饒、樂平、廣豐、鉛山、橫峰、婺源、弋陽等地絡繹而至,市人大、政府、政協有關領導亦親臨致賀,參加慶典人數達二千餘。佛歷良辰,典禮開始,鐘鼓齊鳴,鞭炮震天,梵唄繚繞。普陀山佛門雲空大法師執法事,信徒們誦經朝拜,香菸裊裊,氤氳靄靄,一時間佛光普照,瑞氣呈祥。
2006年12月,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佛教協會秘書長永修法師聘為報德禪寺住持,繼續修繕擴建報德禪寺,並將報德禪寺易名報德淨寺,矚意將報德淨寺建成氣勢恢宏、香火鼎盛、佛光普照、神靈顯通的佛門聖地。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上饒市德興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