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洲島

堰洲島

堰洲島為與主要海岸走向大致平行之多脊砂洲,且具有砂灘(Sand Beaches)與堰洲扇(Overwsah Fans)者。堰州島一般呈長、狹窄,且標高低的砂灘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堰洲島
  • 類型:呈長、狹窄,且標高低的砂灘島
  • 主要來自:河流之砂經洋流
  • 特點:多脊砂洲
堰洲島的形成,著名的堰洲島,堰洲島的侵蝕,

堰洲島的形成

主要來自河流之砂經洋流、潮汐流及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搬運後,再經波浪作用逐漸堆積成堰洲島。堰洲島一般地形平坦,因此低潮時露出面積更多。堰洲島之海灘砂經陽光曬乾後較松,因此海風較強時,海灘砂易被海風吹運成砂丘,或吹運至大陸或海洋中。因此,為保護堰洲島之存在,一般設法種植防風林(如松柏類或紅樹)或防風草,或施設防風工程(如防風鋼絲網、水泥地面、柏油地面、土木工程等),以防海灘砂或砂丘砂之吹失或流失。

著名的堰洲島

美國東部北加羅來那州東海岸之哈得拉斯岬(Cape Hatteras)之堰洲島,長約達百公里,為世界有名的堰洲島。
美國南部德州東南部海岸之巴得里島(Padre Island)、馬斯丹島(Mustang Island),及馬達古達島(Matagorda Island)之堰州島,長近達百公里,亦為聞名之堰洲島。
美國佛羅里達州大西洋岸及墨西哥灣海岸,均有諸多堰洲島。
義大利威尼斯之里多島(Lido)亦為堰洲島。
台灣西部之嘉南平原西海岸,亦有諸多堰洲島,形成新生海埔地,如外傘頂洲、祝油洲、青山港汕、網子寮汕等堰洲島。

堰洲島的侵蝕

每當我們反省嚴重的衝擊會造成海岸侵蝕時,第一個想到的常是在美國東岸和墨西哥灣岸的堰洲島。在面臨海水面的抬升和破壞性強的颶風與東北風時,這條堰洲島「細線」的生存似乎很脆弱(Dolan et al., 1980)。然而人們仍然朝這些海岸聚集,所以製造了「問題」。海準面抬升和大風暴基本上是自然作用,但是堰洲島所經歷的大部分侵蝕是由於人類活動對海岸帶來的長期衝擊。
在溫室暖化(greenhouse warming)出現以前,海準面的抬升都是自然作用,大洋面在第四紀冰期間有超過一百公尺的變化。根據世界各地潮位資料的分析,全球的海準變動在過去一百年間是10到20公分。因為有關大陸冰河體積變化量或海洋溫度增加(會造成海水的熱膨脹)的數據不夠,所以並不確知造成海準面抬升的原因。美國東岸和墨西哥灣岸的潮位記錄顯示平均海準面在二十世紀抬升了約50公分,而其中的30到40公分事實上被認為是地層下陷所造成。更極端的數值出現在密士失必河三角洲,因為該地沈積物的累積所以下陷量較大。在德州的Galveston,當地的海準面相對抬升量可以達到每世紀110公分(意味著表示更高的陸地下沈量),主要是因為抽取地下水和石油。所以,即使是在(相對)海準面抬升的例子中,人類活動都會有所衝擊。
如果我們採用Bruun法則(Bruun Rule)來評估在相對海準面抬升50公分的情況下濱線後退的規模等級(order-of-magnitude),可以得到25公尺的侵蝕距離(以海灘坡降1:50來計算),發生在過去一百年就表示平均侵蝕率是每年25公分。沿著堰洲島所實際測量到的濱線變化量的規模等級都比較大(May et al., 1983)。這意味著除了海準面抬升對堰洲島非常長期的移動和侵蝕很重要之外,必然有其它重要的因子造成這樣的高濱線變化率。
這些因子在各地堰洲島侵蝕的個案研究中表現的比較清楚。其中一個例子是Allen(1981)對新澤西州Sandy Hook的侵蝕問題所作的調查研究,當地一個遊憩型海灘(recreational beach)的平均侵蝕率從1953年起大約是每年10公尺。該研究者評估海準面抬升和風暴越波沖刷(overwash)海灘所造成的衝擊分別只占灘沙損失和濱線後退的1%。其實重要的原因是「沈積物匱乏」(sediment starvation),該地位於防沙堤海堤系統的下游側,因為濱外波浪折射模式,以及最近風暴頻率和強度有增加,導致沿岸漂沙被搬離此地。Allen(1981)認為,自然和人類所引發的各種因子對當地沈積物收支所造成的累積衝擊可以解釋所觀察到的海灘侵蝕率。
另外一個例子是Inman和Dolan (1989)對北卡羅來納州的Outer Banks的研究。從False Cape到Cape Hatteras全長約160公里的平均濱線後退率是每年1.4公尺。透過各種的分析,他們認為有21%的侵蝕是因為海準面抬升,而剩下每年1.1公尺的後退率是因為越波沖刷作用(39%)、沿岸漂沙輸出(22%)、風吹沙的搬運(18%)、潮流口的堆積(10%)、Oregon潮流口的疏浚(11%)。在這個例子中,可以說只有小部份的侵蝕是人類活動所導致(潮流口的疏浚),大部分的侵蝕是和自然作用有關。在這些因子中特別引起興趣的是沙通過潮流口的移動和潮流口的長期擺移。Inman和Dolan發現Oregon潮流口向陸並向南移動,在濱外的退潮淺灘比潮流口的擺移延遲,而且它們的沈積物只會慢慢的被波浪向岸搬回海灘。
北卡羅來納州的Outer Banks很幸運,只有受到小部份人為導致的侵蝕。我們很容易找到其它已經遭到人類深刻改變的堰洲島。特別戲劇性的一個例子是在Ocean City潮流口修建突堤造成馬里蘭州Assateague島的侵蝕(Leatherman et al., 1987)。導流堤群攔阻向南移動的沿岸漂沙,造成Assateague島最北端最大的侵蝕加速度。在導流堤建好的第一個五十年,平均濱線後退率大約是每年9公尺,但是從1985年導流堤改建後減低到每年4.5公尺。Assateague島的北端幾乎就要消失了,而且經常被越波沖刷。
單從這些少數的例子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對堰洲島侵蝕的重要因子在各處都很相似,不過各因子重要的程度不同。在這個軸線的一端,Outer Banks潮流口的疏浚是當地的主要人為因子,只占濱線後退中的一小部份。在另一個極端,Assateague島的大量侵蝕幾乎全是導流堤攔阻沿岸漂沙的結果。在那裡,人類基本上是侵蝕的唯一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