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王山

堯王山

堯王山:位與青州市城區西北1.5公里的邵莊鎮仁馬村境內。因傳說中堯王巡狩至此而得名。它南臨平頂山,東南與雲門山,駝山相望。堯王山海拔334米,連綿九個山頭,形成一個半島。堯王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是佛教青睞的聖地,也是東夷文化發祥地。古往今來,山上山下留下了許多帝王、名臣、賢人、雅士的足跡和美麗的傳說,傳說遠古是海水及至山腳,一日堯王在山頂的堯王亭與東海龍王喝酒,喝的高興時分龍王與堯約定說:你張弓射箭,箭落何處我就將海推至何處,於是堯張弓搭箭面向東方一箭射到蓬萊,龍王后悔,但又許下諾言,便不情願向東推海,結果越退不情願,最終成了現在山東東部突出的形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堯王山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青州市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邵莊鎮康家村境內
  • 主峰海拔:334.2米
堯王山,地理位置:,歷史記載,掌故傳說,考證探源:,

堯王山

青州城西的堯王山

地理位置:

位於山東省青州城西北5公里處,主峰海拔334.2米。舊志引《從征記》載:堯因巡守登此山,所以後人便稱堯王山了。山勢東西走向,連綿起伏,有9個山頭, 故俗稱九頂蓮花山。北陽河從山東南側流過,南北朝時期山前曾建有南燕國都廣固城,今遺址依稀可辨。山上多松柏,山東坡有摩崖造像40多尊,因年久日蝕,造像和題記都已模糊不清。
堯王山

歷史記載

山頂原有堯廟,稱堯山祠,初建於南北朝以前,光緒《益都縣圖志》載:堯山祠“舊在山頂,後廢,今在山麓”。堯廟最後毀於“大躍進”時。
據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引《從征記》記載:廣固城北3里有堯山祠,堯帝巡狩,登此山 ,所以叫堯山。堯廟在山的左麓坐西朝東,建築修整華美,堯王的圖像嚴肅端正,穿戴整齊。
又據《南史》記載:南齊名臣崔祖思,青州刺史垣護之入堯廟,見廟內還供奉著蘇候神。垣護之說:“唐堯聖人而與蘇候神共坐,今欲正之何如?”崔祖思曰:“使君若清盪此坐,則是堯廟重去四凶。”於是個類雜神一併除去。北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2年),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以參知政事銜(付宰相)知青州。他到任不久就慕名登堯王山祭拜堯王祠,這位政治大家久駐於祠前,肅穆沉思良久而豁然,不禁賦詩曰:“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亦致薰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楫讓中。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據說大文豪蘇東坡知密州時,也曾慕名前來登堯王山,拜祭堯王祠。他瞻仰了聖燈岩,在飲酒台與友人開懷暢飲之後,也賦詩讚美堯王山之勝景。目前,附近村莊籌資重建堯王祠,工程正在建設中。
堯王山

掌故傳說

堯王山其得名於古老的傳說:堯即位後勤政為民,治世有方,天下昇平,百姓安居樂業。堯心繫天下,惟恐有失,仍常親臨各處,巡視督察,發現臣有不軌,即行嚴處。這日來到青州腹地,但見一座小山,山雖不高,卻山林茂密,五色蔥木布滿山間,周圍一片繁花錦繡,林間鹿鳴猿啼,鳥語花香。見此美景,堯忙命眾人在此稍事休息。不知怎的堯來青州的訊息不脛而走,一時間眾百姓圍擁到小山,圍著堯王山呼雀躍。堯王親切地走向百姓,慰問安撫,與百姓無肩。此後老百姓就將這座小山命名為堯王山。
堯王山廟會堯王山廟會
重陽節,也是堯王山廟會的日子,廟會一趕就是好幾天。

考證探源:

堯王山又稱堯山位於青州市普通鎮上莊西南, 是一座海拔300餘米的山崗。考諸史籍可知, 堯王山名源自“ 堯因巡狩登此山, 後人遂以名山” ①之說。山稱堯王山, 似乎名正言順, 無可置疑。然而, 一個不應忽視的史實卻是堯為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聖君, 並非有據可考的活生生的歷史人物, 因而可以斷言, 堯是絕對不會登臨此山的。(李守力評註:近年考古,堯傳說已成為信史) 那么, 堯王山是否名出無因?答曰:不然。同樣另有一個應當引起重視的史實:古人往往把有才能、有德行的君王喻作“ 堯王”。以上兩點是本文賴以立論的前提, 為解開“ 堯王”之謎的先決條件, 不可不預先申明。
對於堯王山名山“ 堯” 登臨而來之說, 古人已有相左評論。元地理學家、青州人於欽就曾指出:“堯狩此山, 殊不經見” ②, 對此事完全持否定態度。光緒《益都縣圖志》的編纂者們則推測“蓋好事者為之” , 認為這是一介好事者編造的無稽之談。細揣二見解, 均覺有懈可擊, “ 堯狩此山, 殊不經見” , 卻不能說明具有“堯”之才能、德行的君王未曾登臨此山;“好事者為之” , 也不一定就是源於空穴來風的訛傳。欲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是要對“ 堯”的“ 化身”做一深人的歷史探討。
李森先生考證:
青州“ 堯王”究系何人? 在此不妨開門見山, 一言以蔽之, 他就是南燕皇帝慕容德, 堯王山名即山慕容德登臨而來。其證有三:
(一)慕容德堪稱堯王。
十六國時期, 鮮卑族的英雄人物慕容德人主廣固城其址在堯王山前, 登上山東政治舞台唱主角, 並非偶然, 這與其自身傑出的文治武功密不可分。善於文治慕容德“ 博觀群書”、“ 多才藝” , 具有極高的漢文化修養。他在以青州為中心的山東地區, 積極倡導儒家文化, 對齊魯百姓“ 訓之以禮讓” , 使“ 上下知義” ①, 提高了民眾索質, 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長於武功。早在南燕立國前, 慕容德就曾與其兄慕容垂聯手擊敗東晉權臣桓溫所進行的北伐, 取得著名的妨頭大捷, 從而威震華夏。此後他東征西討, 南征北戰, 多次擊敗東晉和北魏。及都廣固, 建立了強大的南燕政權, 組織了數十萬人的軍隊, 更造成了一派強盛的氣象。可以想見, 象慕容德這樣一位文武兼資的賢能之君, 是很容易也很白然地要被民眾稱為 “ 堯王”的, 這有時並不需要見於明文記載, 它往往存在於公眾輿論或心目之一。
應該看到, 與此相類似的稱謂事例, 史載頗豐, 茲舉兩端, 加以說明如傳說上古有位名醫叫扁鵲, 至春秋戰國時期, 世人索性將所有的名醫都稱為扁鵲。齊國的秦越人即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位扁鵲再如, 南燕後主慕容超不理朝政, 亡國喪身, 則被時人斥為與堯舜截然相反的“ 萊封之主” ④。
(二)慕容德曾登堯山慕容德雖然能夠匹配“ 堯王”這頂桂冠, 但他還必須登臨過堯王山。這是考證“ 堯王” 為慕容德以及堯王山名山慕容德登臨而來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翻開《晉書· 慕容德載記》, 便會發現關於他登山遠眺的記錄, 即所謂“ 乘高遠矚” 。筆者認為此“ 高” 系今堯王山, 這絕非無端臆測, 且看慕容德的言辭, 答案也就不辯自明了。
慕容德出廣固城, “ 乘高遠矚” , 周圍世界, 盡收眼底, 他追想著昔日齊國的繁榮強盛, 不禁為眼前的荒涼景象所感傷, 發出了“ 至於今日, 荒草頹墳, 氣消煙滅”的詠嘆。毫無疑問, 慕容德“ 乘高遠矚”看到了“ 荒草頹墳” , 從實際地形印證可知, “ 頹墳” 即今堯王山東北和西北的胡公墓與田和墓墓主分別為春秋戰國時代齊君。因此, 由觀望兩墓的角度判斷, 慕容德所登之“ 高” , 非堯王山莫屬。文‘ ‘以“ 高” 籠統稱之, 正說明它當時還是一座尚未見諸經傳的無名山, 即僅為荒山野嶺而已。
(三)登山後山名始現。令人頗為蹊蹺的是, 名不見經傳的“ 高” , 在慕容德登臨後不久, 卻屢屢以“ 堯山” 的大名現諸汗青如《從征記》雲廣固城北三里, 有堯山祠”《齊記》日“ 堯山者? ? 堯巡狩所登”《三齊略記》載堯山堯巡狩所登, 遂以名山” ⑦。惜三書早佚, 今已無法領略其全貌, 所幸成書時代尚可考定, 故於問題主旨無妨。
《從征記》作者不可知, 但此書系劉裕攻滅南燕時的從征人員南歸後所著, 故其成書時代必晚於慕容德登堯山。《齊記》、《三齊略記》作者宴說、伏深與慕容德同時代而相後先, 慕容德年近古稀寸, 二人尚是青年北魏哪道元稱“ 宴說、伏深為齊記, 並雲東陽城” ⑧, 哪氏所謂“ 齊記” 即是《齊記》、《三齊略記》的合稱。東陽城築於南燕滅亡之後, “ 齊記”戶記載了東陽城, 表明《齊記》、《三齊略記》只能成二於慕容德登堯山之後, 而非其前。
總之,《從征記》、《齊記》、《三齊略記》三書中關於堯山的三條記載, 雖略有不同, 卻大抵相類, 其成書時代皆晚於慕容德登堯山後不久, 這便啟示出堯王山名確是在慕容德登臨之後才出現的。鑒於以上考證, 筆者重申結論青州“ 堯王” 即是南燕皇帝慕容德, 堯王山名即山慕容德登臨而來此說應是不刊之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