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渡老街

堯渡老街

堯渡老街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堯渡鎮中心北部,距今已有2400年歷史。為徽派建築的代表,與張溪老街(張溪鎮)、東流古街(東流鎮)並稱為東至縣三大歷史文化街區。

堯渡老街一般特指狹義上人們通常所說的堯渡鎮徽風歷史文化街區,廣義上的堯渡老街則除此以外還包括擊壤橋、堯渡老河大橋、南門嶺路(七牌坊)、烈士陵園等,梅公亭東至文廟大成殿於二十世紀後期被損毀。

堯渡老街的街名,來源於遠古時的堯舜二帝由此過渡而得名,老街的路是長條形光潔的石板排列成的。老街的屋宇是色澤古樸的藝術品,清一色的粉牆黛瓦,屋連屋,一對一的排列著,上麵點綴著碧綠的青苔。老街依河而建,古時堯渡河直通長江擊壤橋下設有商埠碼頭,臨水的每家每戶房屋後牆下留有繫船的船樁和埠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堯渡老街
  • 外文名:Yaodu Old Street
  • 長度:2.5公里
  • 景區地點:安徽省東至縣堯渡鎮
歷史沿革,建築景觀,近郊景觀,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堯渡街發展成為上至河路村下至擊攘橋,分上中下街,長約1.5公里,開有300多家店鋪,建有1000多幢房屋,且大多是馬頭牆、魚懸樑,前開店後住房,一進幾深帶天井的徽派建築。
其中有錢莊、茶號、商行、布匠店、雜貨店、中藥店、糕餅店、豆腐店、裁縫店、鐵匠店、木匠店、紙紮店、飯店、旅館等,著名的有林、張、朱、汪、陳、胡、錢、黃“八大家”老字號店鋪。
其時市面繁榮,人流較多,成了至德全境的茶葉藥材山貨的集散中心,舊城南半里,有繡花樓24間,丹陽、尋陽、鄱陽等地商賈經常來此置辦酒會,故有“江南茶飯、建德先知”的諺語廣為流傳。
古時的堯渡老街,不僅是個物流集散地,而且還是“祁紅”茶葉和蕪湖鐵畫發源地。
清光緒元年(1875),黟縣人餘干臣由福建罷官回藉,鑒於紅茶暢銷利豐,便在堯渡街設立茶莊,利用當地官港、洪方優質茶源,依照福建方法試製紅茶,獲得成功。
次年又在祁門等地設立茶莊,擴大紅茶生產,所制紅茶統稱“祁門紅茶”,簡稱“祁紅”。
1916年祁紅茶葉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從此一舉奪魁,暢銷海內外,堯渡街也由此興盛起來。
據史志記載,蕪湖鐵畫的初創人梁應達也是建德堯渡街人,清康熙初年鐵花技藝傳入蕪湖,後由鐵工湯鵬,在此基礎上創製出作為觀賞藝術的鐵畫。
同時,堯渡街近郊的梅城,還是宋時大詩人,當時的建德縣令梅堯臣的縣衙,梅公在這裡寫詩上百篇,至今仍為縣人所傳頌。
梅城紙坑山,又名紙山周,是清末兩廣總督周馥的誕生地。周家是至德縣的名門望族,周馥的大兒子周學海、二兒子周學銘是清光緒年間的同門進士,四子周學熙曾在北洋政府任過兩任財長,是我國著名的實業家,北方民族工業的奠基人,被人譽為“北國工業巨子”。
他和他的家族於上個世紀初,在中國北方,以天津為基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鬥,親手營造起一個享譽海內外,擁有水泥、陶瓷、紡織、煤礦開採、玻璃製造等十幾個企業公司的“周氏企業集團”。與當時南方著名實業家張謇一併被世人稱之“南張北周”,記入了中國現代史之中。
周馥的謫孫周叔是“忠誠的愛國主義者、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曾任過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而今,“至德周家”已綿延五代,後裔有500多人,均散居在國內外,其中有許多人是當代實業界和文化科學領域的傑出人物。
抗戰之前,縣衙設在梅城,這條街是一條商業街,飲食街和水陸碼頭,同時又是祁紅茶葉、蕪湖鐵畫的發源地,至德周家的誕生地,還是一個千載詩人地。
明清時期,大批徽商紛紛湧入,爭相在堯渡街開設店鋪,利用當地優質葉源,依照福建方法試製紅茶,獲得成功。
次年他又在祁門設茶莊,擴大紅茶生產,以後又擴展到石台、貴池、黟縣,所制紅茶統以“祁門紅茶”稱之,簡稱“祁紅”。
1916年祁紅茶葉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從此一舉奪魁,暢銷海內外,堯渡街也由此繁盛起來(見《安徽百科全書》)。
據史志記載,那時舊城南半里(即堯渡老街)有繡花樓24間,丹陽、尋陽、鄱陽等地商賈來此經商時,經常置辦酒會,故有“江南茶飯,建德先知”的諺語廣為流傳。
堯渡河那時直通長江,堯渡街設有商埠碼頭,臨河的每家每戶房屋也留有繫船的船樁和埠頭。清末民初,堯渡街發展成上至河路村下至擊壤橋,分上、中、下街,長約1.5公里,開有300多家店鋪,建有1000多幢房屋,且大多是馬頭牆、魚懸樑、前店面後住房,一進幾深帶天井的徽派建築。
其中有錢莊、茶號、商行、布匹店、雜貨店、中藥店、糕餅店、豆腐店、裁縫店、鐵匠鋪、木匠店、紙紮店、飯店、旅館等。建國前後比較著名的大戶有林、金、張、朱、汪、陳、胡、黃“八大家”,老字號店鋪有朱振泰雜貨店,金龍聖商行、黃源茂絲綢店、延壽堂中藥店、朱立成布匹店、楊寶華銀匠店、陸榮鼎中藥店、潘氏牙醫診所、大華照相館、汪裕大布店、汪氏糕餅店、胡氏絲線店、錢氏草帽店以及洪安客棧、小毛飯店、王氏清真飯店(回族)、查太興飯店、汪龍保飯店和上街米行等。
其時,市面繁榮,人流較多,成了至德全境的茶葉藥材山貨的集散中心。

建築景觀

主要建築景觀
.簡介建築圖片
無風塔
無風塔是堯渡老街的標誌性建築物。相傳安慶是船形,建有振風塔,堯渡街是竹排形,中街建有無風塔,似桅桿,內供菩薩,街人四季上供,以保平安。堯渡河渡口建有堯祠,以紀念帝堯。渡頭建有目蓮戲台(遺有楹聯為證)。
無風塔(復原圖)無風塔(復原圖)

擊壤橋
堯河之上的擊壤橋建於明萬曆辛亥年間(公元1611年),蜀人王浙創議造橋,集捐俸金千餘,歷時兩年建成,開始是橋下築石墩12座,橋上鋪木板供人馬通行,後改為每墩之間用挑石14條、鋪石7條、凡12洞,長40餘丈、寬1.3丈,平鋪密嵌,堅硬如砥,並護以石柱和鏗亭於兩岸,以憩行者。渡曰堯渡,橋名取“擊壤高歌”之意,遂稱“擊壤橋”。
擊壤橋擊壤橋

老河大橋
建國後於1959年建堯渡老河新大橋,1977年治理堯渡河,建新河大橋,街道內比較大的建築物除了老字號,就是天主堂、婦嬰堂、金氏宗祠、大士居、武猖廟、禹公廟等。
老河大橋老河大橋

梅公亭
梅公亭是堯渡老街周邊的標誌性建築物。堯渡街的總體概念,一般都要包括南門嶺、梅城和新街,這些地方的古建築有梅城白象山上的梅公亭,該亭為紀念宋代大詩人、建德縣令梅堯臣而建,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元明清時期三次重建(有吳師道《梅公亭記》為證),最後一次重建於民國七年(1918),縣長王人鵬作文摹泐於亭基岩壁之上。亭,磚木結構,呈長方形,畫棟雕梁,為樓閣式建築,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飛翹,周植古松翠竹。文革期間被毀。
梅公亭(復原圖)梅公亭(復原圖)

文廟大成殿
梅城一中校內原建有“東至文廟大成殿”,系周馥之子周學熙捐款重建於民國13年(1924),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用現代建材建造的廟宇,新殿完全採用鋼筋水泥整體澆鑄與部分預製構件相結合的工藝建造而成。水泥屋面上加蓋琉璃瓦,系重檐翹角式,四角裝有8個風鈴,四面飛檐下有16組浮雕欄板,刻有各種飛禽走獸,周圍有外走廊,道寬2.1米,有廊柱16根,群龍盤繞,雕龍畫棟,殿頂有頂樑柱4排,每排6根,建築面積558平方米,正面鑲嵌周學熙親筆所書“大成殿”鎏金大字,整體宏偉壯觀。此殿破坏於“文革”,毀於1995年“5·25”洪水。
文廟大成殿(復原圖)文廟大成殿(復原圖)

南門嶺七牌坊
南門嶺路頭上的七牌坊,是歷朝歷代皇帝賜建的貞節牌坊,其中有光緒皇帝賜建的周馥原配夫人——吳太夫人的慈善牌坊。民間流傳,過去東流與至德兩縣縣令在一起,以本縣標誌性建築物作對聯,東流縣令的上聯是:“東流縣縣左縣右雙寶塔萬古千秋”,至德縣令的下聯是:“南門嶺嶺上嶺下七牌坊三貞四節”,牌坊旁還立有千年龜石碑(現遺在齒輪廠院內)。梅城紙坑山周氏家族故居有周氏宗祠、接官亭。自上個世紀70年代,在治理堯渡河時,將河道從城東搬到城西後,在老街西側新建了一條新街道,2010年已發展成10條路街20多條巷弄。現代化的高層建築,鱗次櫛比,新潮氣派。千年老街安臥在她的身旁,顯得更加古樸典雅和滄桑。
南門嶺牌坊南門嶺牌坊

東至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梅城路,東至縣屬革命老區,全縣有1117名烈士,他們為了世界的和平、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安寧和幸福拋頭顱、灑熱血,以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文明和繁榮。英雄事跡永垂青史,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希望全縣幹部民眾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發揚傳統、繼往開來,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工作中去,為創造東至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東至烈士陵園東至烈士陵園

近郊景觀

堯渡街近郊景觀。堯渡街城郊,同樣是山川秀麗,風景宜人,舊時有“建德八景”之說,即玉峰霽石蘭水澄波二橋風月、三洞煙霞、梅亭古木,堯渡疏航,平湖秋漲,西秀斜陽
而今,舊八景已難重現,新八景開始形成,這就是風吹松濤,陣陣作響,好鳥相鳴,環境幽雅,安臥32名著名烈士的“烈士陵園”;林木蔥鬱,雲蓋霧繞,名勝甚多的天台山森林公園的“天台風光”;山崖頂上掛壁飛泉,山下溶洞神秘奇特的“滴水奇觀”;宋時志南禪師住錫處、朱熹書題“普門嶺”的“梅山古寺”;“壁立層巒擁座前,若呼若拜舞翩躚”的“玉峰壽崖”;“一亭縹緲臨秋浦,兩岸波濤送晚潮”的“梅城古風”;盤繞蜿蜒而上,又順梯而下的“觀山古道”;還有新近探明的徐村三條嶺上的“西山溶洞”景觀和“乃灘竹筏彩蓬漂流游”,以其碧水青峰,潭深清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