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規則

基辛格規則

“基辛格規則”是相對於PC處理器業界聞名的“摩爾定律”而來的,同樣這個規則也是以處理器業界聞名的英特爾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名字命名的。

基本介紹

規則內容,相關歷史,

規則內容

今後處理器的發展方向將是研究如何提高處理器效能,並使得計算機用戶能夠充分利用多任務處理、迎櫻臭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無線計算駝淋漿試方面的優勢,而使用多核心的處理器。
多核心處理器不僅僅是船估趨通過提升處理器的頻率來提升性能,更通過提升電晶體的性能來再次帶動處理器性能的提高。”
簡單說就是“摩爾定律”是以追求處理性良盛笑腿能為目標,而“基辛格規則”則是追求處理器的效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卻相差甚遠。效能強調的是處理器的每單位功耗發揮的性能,即性能除以功耗。

相關歷史

哈佛大學的“基辛格規則”。
1947年9月,當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曾任美國尼克森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福特政府國務卿的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根據《士兵權利法案》獲得獎學金並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在哈佛讀書期間,基辛格榮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奧特做他的導師。埃利奧特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是哈佛的一個傳奇人物,為請拒辨黑格爾的信徒。
他教授給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並成為發現乎影基辛格的第二個伯樂。1950年,在埃利奧特教授的指導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畢業論文,題殼己虹目為《歷史的真義—關於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
這篇本科論文長達377頁,埃利奧特教授僅看了前100頁,就提筆批了“最優”。基辛格的論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為他的論文篇幅過長,學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規則”,這條規則限定未來的大學生在撰寫本科畢業論文時,長度不得超過基辛格論文長度的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