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細胞瘤

基底細胞瘤亦稱蠶蝕性潰瘍,是皮膚癌中最多見的一種,發病率很高,占眼瞼惡性腫瘤的第一位(約50%以上)。男性比女性稍多,老年人比青年人多見,年齡高峰在50~60歲之間。特徵性皮損為具有珍珠樣隆起性邊緣的圓形斑塊,表面常有毛細血管擴張,皮損逐漸增大。一般僅在局部呈浸潤性生長,很少發生轉移,但處理不當,或不加處理,也可能嚴重破壞眼部組織,甚至侵入鼻旁竇及顱內而引起死亡。

基本介紹

  • 別稱:蠶蝕性潰瘍
  • 英文名稱:Basal Cell Neoplasms
  • 就診科室:腫瘤科、皮膚科
  • 多發群體:老年人
  • 常見發病部位:頭皮、面部
  • 常見病因:組織化生,長期日光暴曬,長期攝入無機砷或含砷較高的飲水、食物等
  • 常見症狀:發展慢,潰瘍硬底卷邊,邊緣常帶色素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1.組織化生
基底細胞瘤可能從原始上皮性胚芽細胞衍生而來,主要由間質依賴性多潛能基底樣細胞組成,向表皮或附屬器分化的低度惡性腫瘤。往往可發生於慢性放射性皮炎基礎上,在長期X線接觸的部位發生放射性皮炎處易產生基底細胞瘤;在燒傷瘢痕和其他瘢痕,以及某些錯構瘤,如皮脂腺痣、疣狀表皮痣等亦可作為基底細胞瘤的發生處。
2.其他原因
本病發生雖無明顯原因,但與幾個因素有關,好發於頭皮、面部等暴露部位,以及多見於戶外工作和淺色皮膚者,與長期日光暴曬有關。長期攝入無機砷或含砷較高的飲水、食物等亦可發生此腫瘤。

臨床表現

1.患者多為50歲以上的老年人,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發展慢,潰瘍硬底卷邊,邊緣常帶色素。
2.凡屬老年人,在瞼緣附近有透明結節,痣樣、斑疹樣或乳頭狀瘤樣小腫塊出現,外圍有擴大的血管伴隨,腫塊表面有裂縫可見者,均應提高警惕。
3.以下瞼內眥部為好發部位。病變初起時常為微小的輕度隆起的半透明結節,扁平者色紅斑或濕疹,含色素者似黑痣,表面隆起的像乳頭狀瘤。
4.結節外圍每有曲張的血管圍繞,表面有痂皮或鱗屑覆蓋。緩慢增大,遭受損傷,易發生潰破出血。典型的表現為硬底淺在性潰瘍,周圍有一潛行邊緣,參差不齊,如蠶蝕,故有蠶蝕性潰瘍之稱。

檢查

主要靠組織病理學檢查進行診斷和鑑別診斷。

診斷

需要密切結合病史注意各個發展階段的病變特點。對於疑難病例需要活組織切片檢查,才能最後確定診斷。

治療

基底細胞癌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不僅能挽救病人的生命,還有可能保住眼瞼功能和視力。治療方法的選擇:
1.放射治療
基底細胞癌因對放射治療敏感,故應行深部X線放射治療。距離瞼緣較遠和累及範圍較小的基底細胞癌,可望單獨通過放射療法而治癒。
2.手術治療
如果腫瘤範圍大,可行局部切除,輔以放療,效果良好。但切除範圍要相應擴大,才能把癌組織切除乾淨。因為此癌無包膜,在皮下呈浸潤性生長,埋在皮下的癌組織範圍常較露在外面的大。
3.綜合治療
對於晚期病例,累及眼球及眼眶組織者,則需作眶內容摘出術,輔以放射治療。如果癌組織已侵入顱內,應行化療。

預後

基底細胞癌的預後效果主要與腫瘤發生的類型、發生的大小、表現的部位、是否具有侵襲性、治療是否及時等諸多因素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