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研究

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研究

《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研究》是楊莉芸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9月。

糧食既是國計民生基本的生活資源,也是關係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確保中國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生產可持續性,能為經濟平穩和安全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該書選擇四川省作為典型區域分析中國西部糧食生產問題,從城鎮化和糧食生產的系統特徵出發,構建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為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為城鎮化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維持糧食生產可持續提供現實依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研究
  • 作者:楊莉芸
  • 類別:經濟學著作
  • 字數:17萬字
  • 首版時間:2017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綜述,對選題依據、中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進行概述。第二部分為四川省糧食生產發展概況,介紹了四川省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及保障能力。第三部分為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糧食生產的影響要素分析,首先介紹了城鎮化的規律和路徑,論證城鎮化發展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了四川城鎮化發展和農業糧食生產的互動關係。第四部分為四川省糧食生產可持續評價指標體系,界定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糧食生產可持續進行測度和評價,根據評價指標選擇原則分析了糧食生產可持續性的因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第五部分為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省糧食生產可持續性發展的路徑。最後為研究結論。

作品目錄

1 引言
2 四川省糧食生產概況
3 四川省新型城鎮化和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關係分析
4 基於突變理論的四川省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5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省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6 結論

創作背景

糧食生產可持續對中國糧食安全有重要戰略意義,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受人口、耕地、水資源、氣候、能源、國際市場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生產可持續性面臨嚴峻的挑戰。四川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糧食從產需平衡略有結餘轉變為依靠省外調入彌補產需缺口,而且缺口日益擴大。糧食需求的增加態勢使四川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面臨嚴峻形勢。基於此,《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從四川省耕地資源、水資源、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來看,通過夯實農田水利建設,依靠科技,增加單產水平,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潛力還很大。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四川糧食產需缺口加大,四川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設備缺乏,社會化服務能力不強;糧食生產主體缺乏,農業後繼乏人;糧食質量有待提高;四川省耕地數量一直處於下降態勢,優質耕地不斷減少;四川糧食生產主要是小規模小農種糧,“高成本、低效益”是其顯著特徵;耕地撂荒越來越突出。
該書從資本循環三階段理論分析,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靈活發揮統和分的作用,集體和政府應對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提供各種服務,通過統增加農產品的價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事生產。為此,需加強農村新型集體組織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應進一步調整四川空間戰略布局,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耕地單位產出;提高農業經營規模,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其次,應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制度建設,例如健全土地政策,主要是健全農村土地政策、加強土地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創新耕地保護機制;構建現代農業金融制度。再次,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第一,中國應加強農業保險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在農保中的職能和作用;第二,建立政策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業保險制度,加大力度推行政策性糧食生產保險;第三,農業保險部門要建立完善規範的保前、保中、保後全方位服務的制度;第四,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採取財政補貼和財政撥款方式建立糧食巨災風險基金,增加糧食風險基金規模,其資金籌集來源涵蓋國家財政、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國家民政和水利部門等;第五,依靠社會各方力量,建立巨災基金;第六,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向農戶宣傳農業保險信息,增強種糧農戶、相關合作社和企業對農業保險的認識水平和保險意識,使他們有意識地去參加農業保險,政府同時提供保費補貼,以此提高其投保積極性,降低糧食生產風險。除此之外,還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完善糧食生產投入體系,完善農村公共品補貼政策體系,提高四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城鎮化背景下四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研究》
2017年9月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978-7-5643-571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