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街道

城裡街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政府駐地博山城中部。東至五嶺路,西至沿河東路,南至山頭鎮神頭村,北至夏家莊。轄縣前街、西更道、新建一、二、三、四、五路等43條路街巷。設12個居民委員會,四個家屬委員會,轄一個村民委員會。共有居民6636戶, 21478人。其中農業156戶,892人。建國前多舊式平房,建國後新辟環城馬路,樓群次第形成。轄區為中共博山區委、區人民政府駐地。駐有山東省陶瓷公司、淄博醫士學校、博山人民劇場、顏山電影院、博山燈泡廠、淄博有機化工廠、博山食品公司等80多個單位。系居民、工商企業、機關等單位集中區。新建環城馬路交通流量很大,舊有街巷多以姓氏命名。以駐城區中心,故名城裡街道辦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裡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
  • 人口:21478人
簡介,主要街道,

簡介

1948年前為博山縣所轄的中心地帶,曾為舊縣衙駐地。街道寬闊、人煙集中、商業繁華。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制為“城裡人民公社”。1959年城裡和西冶兩公社合併為博城人民公社。1982年博城人民公社撤銷,建為城裡街道辦事處。

主要街道

新建四路一巷
位於城裡街道辦事處轄區南部。 呈U型走向,與北門裡街道交叉呈十字型。北起新建四路,南止淄博鞋帽廠。門牌1—33;2—38號。街長166M,寬3M。耐火磚路面,兩側均為平房住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博山建縣後,禹石門內官道接前街者日縣前街。”過官宅後為縣后街,俗稱后街,亦名牌坊街。因清康熙年間於
此建有牌坊故名。建國後亦稱后街,部分路段稱官宅後。1977年更名為新建四路一巷。1982年經市政批准,保留現名。
沿河東路
位於城裡街道辦事處轄區沿河路東中段。路面低於河岸,雨季常積水泥濘。現西部已大部拆除。土路面。淄博市第二招待所北院駐此街。
清雍正十二年博山建縣後,設顏神大集。該街為買賣魚類的市場,故名“魚市街”。1977年更名為紅光街一巷。因馬路展寬,西部大部拆除,紅光街一巷之名隨之消失,自然形成為沿河東路一段。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併入沿河東路。
峨嵋山東路
位於城裡街道辦事處轄區東部。東起淄博市第一醫院,北止博山人民劇場。建國前住戶很少,建國後新建了民房。門牌1—7號。街長335 M,寬6~9M。瀝青路面。駐有淄博市工人療養院、淄博市第一醫院、博山第三副食品商店門市部、淄博市工人文化宮等單位。
該路闢建較晚。建國前,原是一片林地墳塋。淄博市工人文化宮首先在原錢家老林的塋基上建成。後來淄博市第一醫院、博山人民劇場和商業網點等相繼落成。成為博山城區人民文化、體育、保健醫療的中心地段。 1977年更名為峨嵋山東路。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保留現名。
新建五路東巷
位於城裡街道辦事處轄區東部。東起南關街,西止新建五路。門牌1~17號。街長62.2M,寬4M。呈不規則走向。駐有博山印刷廠。兩側有少許平房住宅。
該巷闢建較晚。民國初(19l2年),這裡原是一片菜園,因地處菜園邊,故該巷名“菜園邊”。“七·七”事變後,人口繁衍,民房逐漸延伸,遂形成街巷。但仍沿舊名。
1977年更名為峨嵋山東巷。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恢復原名為“新建五路東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