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村(浙江省臨海市城裡村)

城裡村(浙江省臨海市城裡村)

城裡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東南60公里的桃渚鎮,它是一座建於明正統八年的軍事古城,是古代從海上進入台州府城的要衝,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因抗倭英雄戚繼光將軍在此大敗倭寇而聞名,是浙東南沿海41所抗倭城之一。桃渚城是一座明代人文景觀,古街古建,古色古香,明代建築大抵簡樸大方,但那些豪門大家又不失典雅堂皇。桃渚古街至今還保留著明代古戰場格局,主街貫穿東西瓮城,似緩游龍形,南北小巷錯齒交叉,互不望底。村區原系三面環山的海灣,因圍墾成渚並植桃樹而得名。臨海至海濱東洋鎮的公路從城腳下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裡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臨海市
  • 電話區號:0576
  • 郵政區碼:317013
  • 地理位置: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
  • 著名景點:《新建敵台碑記》石碑
  • 機場:路橋機場
  • 車牌代碼:浙J
抗倭名城,名勝古蹟,經濟建設,名人,由來,文化生活,

抗倭名城

桃渚城位於三門灣與台州灣之間,東接平川,是古代從海上進入台州的要衝,是一座抗倭歷史名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開始在海崖之巔築土城(即下舊城),設定屬於海門衛管轄的千戶所。後因其城勢甚孤危,適足以餌寇,且潮汐衝激,弗克寧居,將所城移入中舊城。正統八年(1443),戶部侍郎焦宏巡歷海道,以為處非其地,又將所城遷徙的桃渚,以石圍城。桃渚城成為浙江沿海為抗倭而建的41個衛、所城之一。全城周長二里七十步(約1400米),高二丈一尺(現存平均高度4.5米),城上有台,台上有樓。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上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城7天7夜,城內軍民在千戶翟銓的率領下浴血奮戰,日夜堅守;同時飛騎向寧(波)、紹(興)、台(州)參將戚繼光告急求援,戚繼光、譚綸奉檄自寧波揮師冒雨長驅壓境,設計潛兵入城,內外夾擊,大敗倭寇,城賴以全,軍民得以活者數萬。事後,戚繼光親自率領軍民整修城牆,並新建了東、西兩座敵台。居住在桃渚城的百姓歷來重視保護這座抗倭名城。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桃渚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多年過去了,桃渚城依然驕傲地屹立在東海之濱。完整的城垣,環城11座敵台(亦稱烽燧),東、南、西3座城門,古街、古樓,顯得古樸莊嚴。1985年,新建護碑亭於城北山巔,以保護《新建敵台碑記》石碑。1993年城裡村自籌資金5萬多元,在北斗宮開設桃渚抗倭陳列館。
城裡村城裡村

名勝古蹟

城內後山有眺遠、鎮海等明代摩崖石刻,城西北有立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的《新建敵台碑記》石碑,記載了戚繼光抗倭功績。城北有校場、將台遺址。校場分大小,大者位於北城外山之陰,廣約五畝;小者位於北城內之陽,廣近一畝。將台亦分大小,位於城北郊山上,為上下兩平台。上者大,下者小,相傳為戚繼光點兵之處。城西門外有假山頭,相傳是明代抗倭將士的墳冢。城內還有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鶴嶠書院、衙門遺址,以及由陳叔亮題詞的黃衙井(古稱滄浪州)等勝跡。桃渚城是臨海市桃渚風景名勝區的中心區域。人文景觀兼有自然風光,使得桃渚成為浙東著名遊覽勝地。清代高鳳藻稱讚桃渚:山明水秀,靈蹤怪跡,糾列紛羅郭之內外,如入山陰道中,令人目不暇接。桃渚城東郊,以河網錯綜迴環的桃渚江中的13渚為美;東南是秀麗的石柱山,顛連直接小雁盪武坑;西面是芙蓉山,山壑有石林,還有諸多洞天;北面是將台山,有棋盤岩。擬建的國家級中生代火山地質公園,就包括桃渚城周圍的峰巒、奇岩、溶洞;南門坑海灘,大?頭六邊形柱狀節理,可以雕刻世界第一大佛的大尖山,均距桃渚城不遠。1987年,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陳安羽到桃渚考察,欣然作詩:久聞桃渚路程遙,舊居古城競相招。五百年前抗倭事,風雨故壘爭遠眺。1988年,浙江省省長沈祖倫題詞:桃渚風景名勝區是台州一寶。1990年,原鐵道兵政治部副主任張崇文游桃渚城,寫下勝景兩字,現已qian刻在天妃宮旁的岩背上。
城裡村城裡村

經濟建設

桃渚城裡村,50年代曾為桃渚區公所駐地。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後,桃渚鎮人民政府設在城外。城裡、城外,每逢農曆二、四、七、九日集市,是臨海市東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城裡村人的商品意識一直比附近鄉村的居民強。但在六七十年代那段肩挑貿易也要被視作投機倒把、搞資本主義遭受批判的歲月,總是露不出頭,伸不開手。因為人多田少,城裡70%以上人家少米缺柴,附近村莊傳出歌謠:有囡嫁城裡,手捏畚斗長糴米。1978年後的改革開放,古城春意盎然,村里先後創辦五金廠、飲料廠、鑄造廠、預製廠、繡服廠等企業。其中繡服廠就有59家,連同招進來的車工有從業人員900多人,有的已辦起了高速電動車間,年生產電力紡砂洗衫30多萬件,產值100多萬元,遠銷到北京、西安、烏魯木齊等大城市。在城內長420米、寬4.5米的主街道上,就有小百貨、副食品、雜貨、飲服等店鋪50多家。城裡人並走出城堡,在上海、新疆等地,開有7家商店。全村1439個勞力,只剩下460人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業結構也隨之變化:經濟作物顯著增加,其中水果生產占主導地位。有枇杷、桃、楊梅、葡萄、柑桔、瓜類等。320畝柑桔,年產1500噸。種桔又賣桔,桔農兼桔商。從桔熟到春節前後,桃渚每日都是鬧猛的柑桔市場,黃澄澄的桔子堆滿公路兩側,他們用大卡車長途出運到北方各大城市去銷售。
城裡村城裡村

名人

自古該村村民崇文尚武,文化氛圍較濃,名人輩出。歷史上先後出了一位狀元,八名進士。主要人物有北宋狀元王俊民,明萬曆鳳陽知府李驥千和數學家李篤陪,天啟陝西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備道楊覲光,崇禎翰林院侍讀學士楊觀光,清朝武生賈義等。
王俊民(1036~1063)。其父王弁,進士,曾任鄆州司理、開封府判官、太湖縣令等職。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王俊民狀元及第。初授大理評事銜,就職徐州通判,次年抽調為應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市)府試發解官。突患狂疾而卒。
王俊民雖然生命短暫,但歷代有關他的文藝作品卻不少,而且多數作品都將其塑造成“負心漢”。《醉翁談錄》所記宋代話本中有《王魁負心桂英死報》。說的是書生王魁落第後到妓院消愁解悶,碰到色藝兩全的妓女敫桂英。兩人互相愛悅,到海神廟裡發誓白頭相守。王魁讀書應考費用全由桂英籌措。後王魁中了狀元,卻另娶高門,拋棄了桂英。宋元之間有《王俊民休書記》,元代尚仲賢編有雜劇《王魁負桂英》,明代王玉峰改編成傳奇劇本《焚香記》。有的本子開場白:“那秀才姓王,名魁,字俊民。”
中國古典文學史專家胡士瑩先生在《話本小說概論》中指出,較早以筆記形式記載這個故事的是北宋張師正的《括異記》,將歷史人物王俊民的某些經歷跟民間傳說揉在一起了。胡士瑩先生認為:王俊民未必是負桂英之王魁,但在宋代民間卻已把王俊民附會上去。雖有人替王俊民辯白,卻不能動搖民間的傳說。其實,關於王魁之事,唐末陳翰的《異聞錄》已有記載,王俊民乃宋朝人,不可能成為王魁的最初原形。只是因為王俊民得中魁首,又猝然而卒,才有了後面的附會。王俊民真正死因是就醫時誤服“金虎碧霞丹”,致上吐下泄而逝。王俊民在知情的招遠人心中,一直受到崇敬。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紀念王俊民,激勵後人勤奮學習,爭雄奪魁,城東南角曾修建“魁星閣”。
李篤培(1575~1631)。明代著名數學家。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第八名,民間稱李八進士。官至司空曹。任司空曹時,興建一項大型土木工程,他用“以顯測微,以實測虛”的幾何原理,精心設計施工方案,使工程造價節銀約20萬兩,受到明神宗嘉獎。時羅馬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帶有西方算術。他悉以中法演出,1613年著《中西數學圖說》,將西方科學介紹於中國。另著有《方圓圖說》,數學界頗負盛名。辭官回鄉後,設館講學,百里之內,慕名求學者甚多。

由來

唐武德年間置羅峰鎮時,有姜、遲、閆等姓定居此地。金元年間,戰亂頻繁,老姓氏多徙絕。北宋初年,王、楊、賈、溫等姓相繼遷入。1945年正式定名為城裡村。現分為三個自然村,其中一村為古村。

文化生活

1986年以前,全村都居住在城內古舊的房子裡。富裕後,為了既保護桃渚抗倭名城的人文景觀又改善住房條件,村民就在南門外溪灘上劃出30多畝,建立新村。70%的戶建起新房,共650間。新村統一規劃,辟有兩條寬12米的新街道,與桃渚城隔1條公路,1條護城河。一古一新,秋,襯托出時代的變化。全村有貨車1輛、機動漁船2艘、拖拉機17輛、三輪卡3輛、電視機300台、程控電話12部、錄像機14台、機車8輛、腳踏車980輛、縫紉機702台、冰櫃75台、洗衣機35台,並有63戶用上了煤氣灶。自80年代以來,為了改善環境,迎接四方遊客,先後搬掉城牆內外420多口茅坑。自籌資金3.2萬元,將城內主街道整修一新。1985年村里劃出5.4畝土地,投資9萬多元,自辦國小,同時給每個教師浮動工資一級,還劃出山地作為校山供教師解決燃料問題。1987年中共臨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該村為尊師重教先進村。著名作家李滿天訪問該校後,題寫了校名,並題詞:學習無止境,教育出英才。西門殿成為老人協會的活動場所。村里將每月100多元的市場攤稅劃歸老人協會使用,使村民老有所樂。1986年,中共城裡村黨支部作為農村黨支部整黨的試點之一,《人民日報》作了介紹。1988年中共臨海市委授予城裡村黨支部為先進黨組織。1992年11月17日,中央電視台《望長城》節目播放了《桃渚城》專題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