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管治問題研究:以廣州為例

城中村的管治問題研究:以廣州為例

《城中村的管治問題研究:以廣州為例》是2008年11月1日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一民。

基本介紹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17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 作者:姚一民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2117682, 978780211768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城中村的管治問題研究:以廣州為例》進行的研究工作是,從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的角度出發進行一項案例研究,其目的是努力提高對“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問題的認識水平,同時致力於推動廣州“城中村”的改制工作。《城中村的管治問題研究:以廣州為例》從改制及社區發展中的管治問題人手,採用規範陳述和事實描述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論,闡述了廣州“城中村”問題和“城中村”改制的必要性,對“城中村”改制中的利益和行動問題,以及建構“城中村”新型社區管治架構進行了研究,並且提出了關於“城中村”改制的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姚一民,1971年出生,陝西省漢中市人。理學博士,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代市場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0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自1995年以來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10篇。現主要從事廣州商貿流通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圖書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廣州“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問題的實踐意義
二、研究“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問題的理論意義
三、本書研究的主要概念辨析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國外學者關於“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問題的研究介紹
一、關於社區和社區發展的概念
二、關於全球化和城市重構
三、關於城市社會極化和內城社區邊緣化問題
四、關於社區發展和社區規劃研究
五、社區發展中的管治問題研究

第二節 國內學者關於“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問題的研究
一、國內地理學關於“城中村”改制的研究
二、國內地理學界關於社區管治問題的研究
三、社會科學界關於社區發展中的管治問題研究
二、“城中村”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仍然實行的是合作醫療制度
三、改制中,“城中村”的村民轉變為居民,政府面臨著解決大量的新增失業人口的就業安置問題
四、在“城中村”改制期問,政府提供“城中村”的市政、環衛、環保、消防和綠化建設等公共服務
第四節 “城中村”改造建設

第六章 “城中村"改制中的新型管治架構的形成
第一節 廣州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和全面推進社區建設
第二節 “城中村”改制和新型社區管治架構的形成
一、改制前的“城中村”管治模式的特徵和局限性
二、新型管治架構的建立

第七章 關於“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問題的對策
一、堅持政府是“城中村”改制和社區發展的主導力量
二、緊緊圍繞推動基層政權建設的主題,重構“城中村”的社區關係網路

第八章 結論
結論一:關於“城中村”改制和社區發展認識和理解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結論二:處理好“城中村”改制中的利益問題和建構“城中村”的新型社區架構是本書研究的兩個基本方面
結論三:政府在“城中村”改制中的主導地位是明確的
結論四:建構“城中村”的新型社區管治架構是一個富有創新前景的領域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廣州“城中村"改制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附錄二“城中村”改制和新建街道、社區居委會建設的調研
作者的部分學術成果
成果一 廣州市“十五”計畫執行情況定量分析
成果二 廣州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條件與差距
後記

文摘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國外學者關於“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問題的研究介紹
一、關於社區和社區發展的概念
學術界對於社區的概念的定義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類,傳統的社區概念是在生態學的意義上被定義的。按照羅伯特·帕克的定義,社區的本質特徵包括:第一,特定地域的人口的集合;第二,社區的發展基本上來自內部;第三,社區的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和系統生態意義的。因此,社區概念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區域、共同聯繫、社會互動。“社區”的概念起源於法國人托尼斯的類型學研究。1887年,法國人托尼斯(Ferdinand Tonnis)提出了“社區”(Gemeinschaft)和“社會”(Ges—tellschaft)的理想的模式。它們是理論的極端的模式,用來作為真實世界的社區的參照。一個“社區”的所有機構都是傳統的,所有的關係都是完全的整體論的和情感主義的,而摒棄一切邏輯性。一個“社會”的所有機構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邏輯完全地取代了感情。實際上,所有的人類組織都是在兩個極端中間的某一個位置。托尼斯比較了自然意志(wesewille)和理性意志(kurwille)時解釋說:在這兩個極端之問是所有的現實世界的意志形式化,就建立起了“自然意志”和“理性意志”的概念。托尼斯稱這種抽象方法為規範理論,它們表現為理想的模式,它們作為標準用來認識和描述現實。將現實世界的意志形式向“自然的”或者“理性的”方向上進行抽象。

後記

本書的書稿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完成的。博士論文的研究工作是從1998年開始的,在此期間我的學友們相繼完成了他們的研究工作。雖然當時感到過焦慮,但始終有一個堅定有力的信念在鼓勵著我。我必須要堅持到最後,而且一定能夠堅持完成我的工作。這是我的專業和我的工作單位給我的工作機會,我一定要珍惜和把握。令人欣慰的是,我最終還是能夠順利地通過論文答辯,甚至把這份書稿呈現給廣大讀者。在論文之後我增加了完成的兩篇研究報告的節選。其中“廣州‘十五’計畫執行情況定量分析”的第二部分“廣州‘十五’計畫執行情況定量化分析”是我在研究報告之外,憑著個人的研究興趣,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完成的。我熱愛我的工作崗位。希望本書能對讀者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有所幫助。
衷心感謝導師許學強教授在思想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和學業上的指導和幫助,我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和博士論文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歸功於許教授的耐心、寬容和支持。
感謝閻小培教授。閻教授多年以來在學業和生活上給予我的指導、關心和幫助,支持著我克服了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不斷地取得進步。
感謝司徒尚紀教授、魏清泉教授、陳浩光教授對我的指導、鞭策和幫助。感謝王愛民教授對我的論文給予的支持。
感謝李立勛副教授審閱了論文並提出修改意見。
感謝保繼剛教授、李玲副教授在學業上給予我的指導和幫助。感謝田劍平博士、徐永健博士、呂拉昌博士、劉筱博士、王建軍博士給予我的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