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巴寺

垂巴寺

藏語稱“噶丹扎西桑珠林”(具喜吉祥如意洲)、“貢道林”(尋思洲)。由籮桑雅佩初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該寺法台加央丹巴卻丹尼瑪(1760一1797)移建於今車巴溝的貢巴地方,故通稱“垂巴新寺”,清末,羅桑曲丹主持寺務,獻寺於拉卜楞寺。從此,教權歸屬拉卜楞寺,由拉卜楞寺任命法台,處理教務,而寺屬教民教區的政務仍由卓尼楊土司管理,形成政教權力分離的格局。該寺早期建有大經堂、菩薩殿、護法殿,沒有參尼和居巴扎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巴寺
  • 故址:在今阿子灘鄉玉古村
  • 寺毀時間:1966年
  • 現有寺僧:400餘人,
擴建,歷史,活佛,僧綱,

擴建

清光緒年間經尕諾喇嘛擴建,成為卓尼地區僅次於卓尼寺的大寺,據傳鼎盛時寺僧多達數千人。1958年前有寺僧 600餘人。1985年重建大經堂竣工是卓尼縣境內僧人最多的一座寺院。

歷史

活佛

垂巴寺原有兩個主要活佛系統,一為喇嘛尕諾的歷輩轉世,一為本寺法台熱丹嘉措的歷輩轉世。其中,喇嘛尕諾,法名“棍噶扎勒參”,亦稱“嘉穆巴圖多普”,藏族,1815年生,今卓尼縣巴溝東壩村人,早年在拉卜楞寺學經。清同治元年(1862),去新疆庫爾喀喇烏蘇(今烏蘇縣)、塔城等地的厄魯特蒙古牧地傳教,頗得蒙古族僧俗的崇信,並因協助清朗鎮壓當地維吾爾等民族的反清鬥爭,得到清廷賞識。向治四年(1865),清朝賞給“察汗呼圖克圖”(意為白佛)名號,並賜印鑑,“準許他在阿勒泰地區借地安播,統轄塔爾巴哈台的厄魯特蒙古僧眾,創修千佛寺”。光緒元年(1875)建寺竣工,清廷賜名“承化寺”,該寺後成為阿勒泰地區厄魯特蒙古族的政治、經濟、宗教中心。光緒二年(1876),沙俄軍官坡塔寧率眾來我國西部地區作侵略性考察,到阿勒泰,不示護照,騎馬闖入承化寺,東諾命徒眾趕出寺院,由此釀成“承化寺事件”,清政府姑息苟安,逼追尕諾離新疆回鄉。尕諾取道西藏返回故鄉,擴建垂巴寺。後又於光緒十六年(1981 )至二十年(1894)再去新疆,在巴音溝生活了4年。1895年在垂巴寺圓寂,終年81歲。

僧綱

垂巴寺除活佛外,還設有僧綱,為原跳州地區五僧綱之一。僧綱本人為出家僧人,採用叔侄承襲的方法。據《卓尼縣誌》載:僧綱始祖阿旺羅布藏原系西藏喇嘛,於明成化三年(1467)丁亥入關,在跳州衛地西古務他誦經,集來僧人百餘名建修寺院。後因流賊變亂,遂遇難,寺亦焚毀。其侄阿送惱布於正德四年(1509)己巳重招僧人,又在跳河北格吾那地修建寺院。嘉靖元年(i522),其侄洛札排銷又建寺院2處,為錄巴寺、江口寺,請咨到部,賞給僧綱之職,管理3寺,永為世襲。洛札排銷侄東吉洛知於萬曆八年(1580)庚辰承襲,遂敕賜垂巴寺名號及管理錄巴、江口2寺敕書等件。車吉洛知於天啟二年(1622)王戌傳其侄旦巴牙拜。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旦巴牙拜又傳其侄堪布喇嘛。乾隆三十三年(1768 )戊子堪布喇嘛傳其侄浴只扯點,嘉慶九年(1804)甲子,傳其侄旦知次力。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旦知次力傳手班麻多智。其後歷輩不詳。僧綱衙門設在牙當寺,管寺院乞處,番僧410名,番人10族,總計63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