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寧宮祈福

坤寧宮祈福

清代設立的在坤寧宮向神祈福的祭祀禮制。亦名“換索”。清代內廷為己身及嬰兒祈求神靈保佑的制度。祭期臨時選定吉日,帝後參加。所供奉的神名為“佛立佛多鄂謨錫媽媽” (滿語音譯)。

概述,具體流程,

概述

祀禮名。清代內廷祭神的制度。清入關後,依照入關前瀋陽清寧宮的格局對坤寧宮進行改建,使之成為宮內祀神之所。宮寬九楹,中間四間為祭神場所。東北角小間設煮豬肉的大鍋兩口,外面放有做打糕的用具。北、南、西三面有環行大炕, 西面供朝祭佛、菩薩及關聖帝的神位;北面供夕祭穆哩罕神(馬神),庭院豎桿祭天。
坤寧宮祀神制,為清王朝宮廷獨有,淵於北方祭祀薩滿神,循入關前盛京清寧宮祀神舊制,與堂子祭神同為清室祖先相傳下來的祭神的一種祭祀活動。祝詞中所稱“納丹岱琿”為北斗七星、“喀屯諾顏” 為蒙古神。其餘所稱“年錫”、“安春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等神名及“納爾琿軒初”、安哲、鄂囉羅等字,於乾隆朝時已不解其意,皆為遞相傳誦。
坤寧宮祀神之儀,除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將神位移往堂子,至次年正月初二日送回;四月初八日浴佛,春秋立桿大祭移往堂子及齋戒日、忌日等停祀外,其餘每天朝夕祭祀。主要祭儀有元旦禮,日祭、月祭及翼日祭,大祭、報祭、背燈祭及翼日祭,並有四季獻神等。其儀制略同於祭堂子。參見各專條。

具體流程

當日,與朝夕祭神儀同行。祭前釀酒,選擇家中無任何事故的滿洲人九家,攢取棉線及綢片,捻線二紐、小方戒綢三塊。前一日,於西苑砍取高九尺、徑三寸之柳樹一株。屆期運至坤寧宮廊下,將柳枝豎於石座上,懸掛淨紙及戒綢;設幔帳懸掛神像。炕上低案, 陳設香碟、酒、豆糕、煤糕、打糕。西炕設求福高案, 陳設鯉魚、米飯、水湍子及酒、豆糕等。稍北, 置神箭,上懸掛線索, 用三色綢片裹系之, 將箭穿出戶外,繫於柳枝上。先由帝後行禮,如朝祭禮。內監司俎官率臣屬進,奏神弦、鳴拍板。司祝執神刀進,誦神歌禱詞。其詞有“聚九家之彩線,樹柳枝一牽繩。舉揚神箭,以祈福佑,以致警誡。
某年生小子,綏以多福,承之於首,介以繁社,服之於膺。神兮貺我。豐於首而仔於肩,衛於後而護於前” 等句。致禱三次,眾人歌“鄂囉羅” 和之。禱畢,將求福案移於柳枝前,司祝左手執神刀,右手執神箭。皇帝立於正中,皇后立於楹內東側,余皆跪。司祝對著柳枝揚舉神箭,以練麻拭其枝,誦禱三次。司祝兩次奉練麻於皇帝,皇帝三掊而懷之。帝後行禮,向樹枝上灑酒,夾以糕。帝詣神位前跪,司祝以箭上之線索二分奉帝後,致詞。帝後同一叩。司祝進神胙,帝後受之。還宮。祀肉與糕不出,分給眾人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