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頭鄉(雲南建水縣坡頭鄉)

坡頭鄉(雲南建水縣坡頭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雲南建水縣坡頭鄉地處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南部,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錳業、竹業之鄉。鄉政府距縣城39千米,坡頭鄉下轄11個村委會、73個自然村、107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4113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坡頭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建水縣
  • 面積:317.04平方千米 
  • 人口:24113人(2017年) 
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文化教育,

地理環境

坡頭鄉屬典型的深切割中、低山地形,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位於鄉內北部的五老峰海拔2515米,是建水縣海拔最高點,地處鄉內南緣紅河岸邊的阿土村海拔230米,是全縣海拔最低點·。全年降雨量1199.8毫米。

自然資源

坡頭鄉的錳礦資源是全國儲量最大的地區之一,鉛鋅、金、銅、鐵、鈦、石膏等礦產資源豐富,具有較大開發價值;旅遊資源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回新納樓長官司署、龍岔河古墓群和自然生態旅遊以及60℃以上熱泉10餘處。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為納樓茶甸土司地。民國初年為官廳行政委員地,後改為建水縣官廳縣佐地,繼而改為第十區,民國27年(1938年)撤區改為崇安鄉,1950年為第七區,1958年秋改為渣臘人民公社,1961年改社為區,1969年改區為公社。鄉政府原在渣臘普氏土司舊宅里辦公,1975年搬遷到坡頭建蓋磚木結構辦公樓,1982年改為鋼混結構平頂公樓。2004年,投資300多萬元建蓋了新辦公樓。1984年復改為坡頭區,轄11個小鄉,其中有傣族鄉(雨尼)。1987年12月撤區建鄉,原轄的鄉改為村公所。2000年進行村改委,原村公所改村民委員會,農業合作社改為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全鄉常住人口24113人(2017年),居住著彝、哈尼、傣、苗、漢等5個民族。

經濟發展

2007年,坡頭鄉人民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鄉八屆人大六次會議的各項決議決定,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銳意進取、真抓實幹,保持了全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全鄉1-11月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億元,鄉級財政收入1-10月完成543.47萬元,財政支出290.57萬元,鄉鎮企業收入1.2億元;種植雜交水稻8000畝,雜交玉米7200畝,大豆520畝,花生1400畝,三七1500畝,烤菸1700畝,蔬菜1600畝。

基礎設施

鄉人民政府緊緊圍繞“三農”工作為民做好事、辦實事,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4-2008年累計投資3027萬元,水泥3098噸,建設基礎設施工程275件。其中投入161.5萬元實施回元、回新、阿西沖、雞渣龍潭溝等5項煙區水利工程建設,建成煙區小水窖343口;投入238萬元新建、修繕、加固水利工程219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112畝;投入318萬元建設了三十五公里、乾沖、西底、紅坡、炭山、咱依、余初、蘆子菁、大養馬河、普古鮓等20多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9930人、6060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投資1100萬元進行了鄉村公路改造及開挖新建。其中投資550萬元修繕了三十五公里至建水錳礦採礦廠沙石公路,建設了小倮寨至大石洞村的水泥路及三十五公里至小倮寨的彈石路工程;投資162萬元修通了民哨至他白依、白沙水、紅坡的3條蔗區道路;爭取項目資金233萬元正在建設西底、太平公路通達工程;籌資30萬元修通了葫蘆田、大馬山腳等村的進村公路;先後投入50餘萬元對回元、回新公路進行改造擴建,全鄉通車裡程達300多公里。
加大教育基礎設施硬體建設,全鄉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2004-2008年共籌集資金600多萬元建設坡頭民族國小、滇虹余初國小、花木腦、太平、小者茶、大箐國小、鄉中心幼稚園等校舍,以及坡頭國小餐廳和學生宿舍樓。
多渠道籌措資金改善鄉村辦公環境、農村醫療條件和建設集貿市場。投資300多萬元新建鄉人民政府辦公樓及附屬設施;投資5萬餘元裝修鄉政府大會議室主席台,並安裝了高科技投影設備,投資近3萬元對鄉機關職工洗澡室進行裝修改造;籌資250餘萬元建設大石洞村辦公樓及附屬工程;籌資25萬元購買了坡頭糧管所,解決改善了坡頭村委會、坡頭司法所的辦公條件,並鋪設了通往坡頭村委會的水泥路面;投資50萬元建成了太平、回新兩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投資65萬元建蓋了9個村級衛生所;投入81萬元建設了坡頭農貿市場;投入45萬元實現了村村通電目標,2004-2008年累計完成農村電網改造4962戶。

醫療衛生

至2007年底,坡頭鄉建有衛生院1個,有醫務人員10人,其中主治醫師2人,醫師2人,護士1個,醫士5人。衛生院有病床12張,有B超1台、X光機1台、心電圖機1台。全鄉有村衛生所9所,建築面積755平方米,有村衛生所醫生人數19人。全鄉組織動員1.6萬各族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醫療救助,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以緩解。

文化教育

至2007年底,全鄉有54個教學點,其中初級中學1所、中心完小1所、一師一校 24所。教職工220人,其中教師196人、職工9人、代課教師15人。在校生2938人,其中中學生533人、小學生2068人、學前班337人、幼兒班21人。繼續鞏固“兩基”成果,狠抓控學保輟及教學科研工作,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至2007年底,全鄉有三級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11個。以婦女、老年協會為主的農村業餘文藝演出隊46支。組隊參加了縣老年體協在面甸鎮舉辦的縣第六屆農村老年人運動會,鄉內哈尼鋩鼓隊、彝族過山號隊6次參加州縣重大慶典活動,鄉機關幹部職工舉行了迎新春全民健身運動會,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評比活動,大者茶、下白沙水村被列為縣級文明村,阿土村被評為“紅河州州級文明村”。重視加強信息宣傳上報工作,按時完成黨報黨刊征訂及年鑑、縣誌稿撰寫上報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