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人生

均等人生

《均等人生》是哲學類圖書、人生哲學研究著作,作者賓昊。

本書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辯證法則和生物界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兩個基本事實立論,從自然界人類社會;從生理心理到財富權力;從法律、道德到戰爭、和平……對人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探討後認為:人生原本就是均等的。

例如: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破壞生存環境,環境就會怎樣讓我們不得生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物極必反,禍福相依……

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員在對該書的《審讀意見》中說:“《均等人生》是一部十分難得的有價值的人生哲學研究著作。……所思所論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平衡人們浮躁的心理,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均等人生
  • 作者:賓昊
  • ISBN:7-5438-4186-X
  • 類別:哲學
  • 頁數:462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出版時間:2005年11月第一版
  • 開本:890×1240
基本資料,內容提要,出版者評書,評書摘要,全書目錄,

基本資料

書名:均等人生
(增訂版名:均等人生—探索人與自然的終極奧秘)
作者:賓昊
增訂版封面增訂版封面
學科分類:哲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5年11月第一版 32K
2009年 3月增訂版 16K (湖南省第十三屆優秀社會科學學術著作資助出版)

內容提要

(一)人類追求均等人生的歷史、困境、希望。從原始社會後期起,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不均等,與此同時,人類開始了追求均等人生的鬥爭。但是,理論和實踐證明,以“絕對均等”為特徵的“狹義均等觀”不能幫助人們實現均等人生的理想。怎么辦?我們提出了“廣義均等觀”,希望從這裡走出一條實現理想的“均等人生”之路。
(二)“廣義均等觀”的理論基礎、驗證、新問題。我們依據“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辯證法則”和“生物界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兩個事實,構建起“廣義均等觀”。用它驗證人生,發現人生原本就是均等的。例如: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破壞生存環境,環境就會怎樣讓我們不得生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節食者長壽,縱慾者早亡……顯然,在“均等人生”中,有“好的均等”“不好的均等”和“利弊均等的均等”……能否從無以數計的均等方案中找到一個“最佳均等方案”以實現人類的理想?“自然均等”提供了鎖鑰。
(三)“自然均等”的產生、特徵、表現形式。之前,廣義均等觀已依據產生均等的不同原因,將均等劃分為自然均等和人為均等兩大類。並認為人為均等的實質仍是自然均等的一分子。
自然均等的特徵:一、當沒有外力介入時,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原本就是均等的。二、當遇有外力介入後,原有的均等可能被打破,但自然規律會自動進行調控,將被打亂的秩序重新恢復,使不久前發生過的不均等被新一輪的均等替代。
自然均等的表現形式:在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中,凡是靜止的事物都保持著靜態的均衡,凡是運動的事物或有生命的事物都保持著動態的均衡,所有的自然規律以及包括人和人類社會在內的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必須接受它的制約。
自然均等認為:均等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大自然賦予所有生物求生存的法則,我們的宇宙具有簡潔而和諧的本質。
(四)“生物求生存的本能”源於“自然均等”。證據:1、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是十分艱難的,如果它們沒有“求生存的本能”自然界就沒有生物。只有非生物而沒有生物的宇宙是不均衡的,不和諧的。2、生物的進化過程比非進化過程更艱難,如果沒有求生存的本能,生物更不會進化。只有單一沒有多樣的宇宙是不均衡的,不和諧的。3、生長過旺的生物完全可能獨占生存空間,自然均等就讓種間關係的生物以食物鏈的形式求生存,讓種內關係的生物以反暴力反侵略的形式求生存,用這兩種方式把生長過旺的部分消滅。這樣,各類生物(例如,不論“高等”“低等”“強者”“弱者”)又都在求生存的本能驅使下重新獲得了均等的生存空間。4、自然均等讓每一個生物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組織和每一個細胞自動地保持著機體內環境的各種物理-化學生理特性動態均衡,從根本上保證了“求生存的本能”真實有效。
(五)“求生存的本能”是人類一切行為的起源。如上述,“求生存的本能”讓生物得以進化,那么,人類的智慧必定起源於求生存的本能。事實上,人類的智慧就是人類為了求生存才得以開發。所以,求生存的本能也是人類暴力、戰爭、法律、制度、道德、良心、欲求等等一切“善的”“惡的”或“不善不惡的”行為的起源。本書也因此涉及到了倫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美學、心理學、生理學、生物進化論等諸多領域。
(六)“求生存的本能”是主動維護人生均等的全部力量。儘管人類的行為可以造成人生的種種不均等,但是,“求生存的本能”一定會運用正義的戰爭、法律、制度等手段把“不均等的人生”反轉為“均等的人生”。因此,“求生存的本能”最終表現為它是主動規範人類行為,維護人生均等的全部力量。
(七)從“生物求生存的本能”導出“絕對標準”。因為“求生存”是所有生物的第一大天職。所以,對於人類而言,衡量人類一切行為正確與否的絕對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有利於人類個體和種族的生存與長久生存。
(八)“絕對標準”在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適性。由於社會科學各學科都涉及到了與人類生存利益攸關的事物,所以“絕對標準”在這個領域普遍適用。它可以從方向上檢驗某理論是否正確,避免無謂、繁瑣、晦澀的論爭。也可能為社會科學建立統一價值理論奠基。
(九)“絕對標準”向法律、制度、道德、良心提出的要求。最好的法律與制度是能夠約束住公民不讓公民做違法亂紀的事,而不是在做了違法亂紀的事以後再追究;最好的道德與良心是能夠約束住自己不讓自己做虧心的事,而不是在做了虧心的事以後再自我懲罰。
(十)“絕對標準”引導建立“趨利避害原則”。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怎樣從中趨利避害,有確定的原則。
(十一)架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橋樑。本書既論證了求生存的本能源於自然,又論證了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源於求生存的本能。這實際上是用求生存的本能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證明兩者不僅相互滲透而且同宗共祖。為實現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打開了通道。
(十二)找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錯誤根源。本書論證了生物的生存法則分為種內和種間兩類。種內的生存法則是“團結協作,和睦共處”;種間的生存法則是偶聯並行的“弱肉強食”和“吃別人的注定要被別人吃”。這一論證為我們找到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錯誤根源:不是因為它把自然科學理論套用於社會科學,而是因為它所運用的達爾文主義錯誤地把種內的生存法則與種間的生存法則混為一談。
(十三)“絕對標準”引導我們找到“最佳均等方案”。本書最後論證:以物慾為動力的資本主義社會,必將導致人與人、人與自然兩敗俱傷、同歸於盡,因此,它是“不好的均等”;只有在消滅了剝削壓迫,人與人互助互愛、人與自然相依為命、“團結協作,和睦共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的均等人生,才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嚮往追求的“最佳均等方案”。
(十四)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覆蓋全書。全書共十八章另附錄,全部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生物和非生物的觀點,討論了數理化、生物圈、進化論、生理、心理、人際、性情、相貌、壽命、權力、貧富、戰爭、法律、道德、良心等。

出版者評書

2005年9月,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審讀員審讀意見說:“《均等人生》是一部十分難得的有價值的人生哲學研究著作。
2005年10月,出版編輯的話說:“它提出了獨特的均等理論……可稱為此類問題的第一部學術研究專著。”
2006年1月至8月,湖南人民出版社網站評介該書:“本書……具有非常優秀的研究價值。”
2006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的《閱評簡報》專題撰文評介該書: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好書”。

評書摘要

湖南省哲學學會副理事長周正剛教授在為該書撰寫的書評中寫道:“作者開拓了研究人生的新視野……可圈可點的精彩論述,讓人茅塞頓開,徹悟警醒。”;
生物學博導吳秀山教授在書評中寫道:“書中提出的許多有關生物學和進化論的新觀點也是這樣,雖然它們還有待商榷,但其中的閃光點卻是清晰可見,值得我們去認真研究。”;
博士生導師曾長秋教授以“相對主義遭遇剋星”為題,頌揚該書“給運用辯證法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擺脫相對主義困擾的方案”;
碩士生導師吳從師教授在書評中說:“《均等人生》值得現代人讀,也值得新的一代、未來一代繼續讀。不為別的,就為了人類個體和種族的生存與長久生存。”
(以上書評全文收錄於該書增訂版中)
2009年11月,中共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委員會向學生推薦為《影響我成長的好書》。.
有讀者在網際網路撰文評說該書:“滿紙都說理,仍是情和淚;若要人不痴,細解其中味。”

全書目錄

● 前 言
☆☆☆ 上篇 總 論
均等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大自然賦予所有生物求生存的法則。我們的宇宙具有簡潔而和諧的本質。
● 第一章 廣義均等觀
廣義均等觀在論證了人生是均等的同時,又論證了均等的人生既不是無所作為的人生,更不是可以任憑貪慾膨脹胡作非為的人生。在廣義均等觀的框架下“是否有利於個體和種族的生存與長久生存”是一條衡量一切事物或有利或有弊的絕對標準。
● 第二章 均等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上)
自然界到處存在著均等現象,可以說,沒有均等就沒有自然界。
第三章 均等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中)
——生物圈裡的“弱者”與“強者”均等
如果把“吃別人”的生物看作是強者,那么,生物圈裡個個都是強者;如果把“被別人吃”的生物看作是弱者,那么,生物圈裡個個都是弱者。
第四章 均等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下)
——論生物的“中性進化”
把人供奉在宇宙中心的“地心說”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過去,把人供奉在自然頂端的“高等論”也將成為人類文明的過去。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員,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人的唯一出路。
上圖告訴我們:人與其他生物眾生平等上圖告訴我們:人與其他生物眾生平等
☆☆☆ 中篇 無強制約束力的自然均等
在自由自在的前提下,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擁有完全的選擇權。話由自己說,事由自己做,路由自己走,如果有誰感覺人生不均等,他就可以按照自己認為均等的方式去生活。因此無須論證,自由自在的人生就是均等的人生。
● 第五章 均等是人類個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在整個基因組序列中,地球人的個體與個體之間有99.99%的基因密碼都是相同的。
● 第六章 均等是人類種族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揭開人類性別男多女少的奧秘
人類社會男性比女性多的根本原因,定性地說,是因為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的平均壽命短;定量地說,男性比女性在數量上多出的幅度與男性比女性在平均壽命上短少的幅度相一致。
● 第七章 心理不均等是人生最大的不均等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要想獲得均等的人生,首先不要誤解真實的人生。
● 第八章 心理衝突來自均等的現實
均等的事物不一定引起心理衝突,但是,能夠引起心理衝突的事物一定是均等的事物。並且價值越大,越趨於均等的事物,越容易引起心理衝突。
● 第九章 心理平衡的就是均等的
均等的事物不一定能讓人心理平衡,但能讓人心理平衡的一定是均等的事物。
● 第十章 人生而均等
人們之所以都有“葉公好龍”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任何事物都既有利又有弊。人們愛好的只是事物的利,而不是事物的弊。如果趨利避害的人就是“葉公”,那么人人都是葉公。
● 第十一章 性情剛柔度均等
謙卑的大臣在皇上面前是不敢貿然坐下的,即使在皇上賜座以後也只是側身坐著一個椅子角。不要以為這種人天生屁股小,坐一點點地方就夠了,這種人離開皇上以後,一張三人沙發讓他一個人坐還嫌太窄。
● 第十二章 相貌美與相貌醜均等
因相貌醜而離婚的恐怕是不多的,反倒因相貌美而離婚的,在數量上往往要略勝一籌。
● 第十三章 長壽與短壽均等
——兼論人類壽命男短女長的成因
人類社會男人比女人短壽的根本原因,定性地說,是因為男人的新陳代謝速度快於女人的新陳代謝速度;定量地說,男人比女人壽命短少的幅度與男人比女人新陳代謝加快的幅度相一致。
● 第十四章 官與民均等
被人人管者,人人都不管;管人人者,被人人管。
● 第十五章 富與貧均等
原始人類連討飯用的破碗也沒有,但他們的“收入”卻能夠“維持生活的需要”,能夠讓他們生存下來,並繁衍出我們這一群碗中盛滿魚和肉卻時時感到生存危機的子孫。
☆☆☆ 下篇 有強制約束力的自然均等
在“自然之力”的支配下,即便有人故意製造人生不均等也只能是短暫的行為,每當某種“人為的”強制約束力給人生造成不均等時,“自然之力”就會奮起反抗,就會作為一種有效的均等工具,將不均等的人生改造為均等的人生。
● 第十六章 用以均等的原始工具——暴力與戰爭
暴力一旦發生,就必然會有一個完整的暴力過程,而在任何一個完整的暴力過程之後,人與人之間又重新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均衡狀態,於是人們又重新獲得了均等的人生。
“愛爾蘭鹿骨架復原圖”告訴了我們什麼?“愛爾蘭鹿骨架復原圖”告訴了我們什麼?
● 第十七章 用以均等的理性工具——法律與制度
對於全體公民而言,法律與制度起著維護社會公平以實現均等人生的作用;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法律與制度起著制止暴力、制止戰爭、維護政權穩定的作用。並且,後者是通過前者實現的,即:維護政權穩定的作用是通過均等人生的作用實現的。
● 第十八章 用以均等的終端工具——良心與良知
良心不僅能夠在事先有效地約束著大部分的公民不去做損害人生均等的事,而且良心還能夠在事後對損害人生均等的人進行自我懲罰,使不均等的人生最終趨於均等。
● 結 語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人生原本就是均等的;但是,從人們憧憬嚮往的角度來看,只有在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並且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均等人生,才具有最現實最美好的意義。這也正是古往今來的人們一直在追尋探索的既理想又可行的最佳均等方案。
● 附錄一 答讀者問
● 附錄二 弱肉強食不是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答讀者問》附文)
● 附錄三 專家讀者評價輯錄
1.富有新意的人生哲學研究著作
2.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好書
3.均等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
4.相對主義遭遇剋星
5.為了人類的生存與長久生存
6.研究人生的新視野
●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