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監測預報

利用專門的儀器對地震活動和地震微觀前兆進行觀測、記錄和分析,叫做地震監測。地震監測主要由地震科學工作者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監測預報
  • 外文名: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 地震巨觀前兆:地下水異常、動物異常等
  • 面臨問題:無法直接探測等
  • 地震微觀前兆:地殼形變、地面傾斜等
問題,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預報種類,短臨完整過程,我國水平,地震預報難度,

問題

我國現在有1200多個地震台站,像一張大網覆蓋在遼闊的國土上,日夜不停地監視著大地的微小動靜。地震監測為地震的預報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世界上最早的

世界上最先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是距今1800多年前我國漢代科學家張衡,他使用的儀器現在稱“張衡地動儀”(見圖)。當時,地動儀安置在河南洛陽,公元138年3月1日,地動儀測出了發生在千里之外的隴西(今甘肅)地震,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地震觀測。

地震預報種類

破壞性地震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的經濟建設,如果能像現在的氣象預報那樣,事先做個預報,就能及時採取防禦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這是全人類千百年來的共同期盼。
地震預報的基本任務是預測出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時間、地點和震級稱為地震預報“三要素”
地震預報按照時間長短,劃分為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
地震長期預報:預報未來10年內破壞性地震的地域。
地震中期預報:預報未來1~2年內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
地震短臨預報:預報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臨震預報:預報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三要素。

短臨完整過程

一次完整的短臨預報的過程是:由地震科學家對將要發生的地震三要素做出判斷,上報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決定並向社會發布;全社會共同採取必要的減災措施。所以,一次成功的預報是一件十分複雜的工作。

我國水平

中國的地震預報在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居於世界先進行列。我國曾對遼寧海城等幾個大地震作出了成功的預報。特別是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大地震的成功預報,大大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被確定為世界上唯一一次成功的短臨預報而載入史冊。

地震預報難度

由於地震發生在很深的地下,很多情況不能像氣象觀測那樣被直接觀察到,只能夠靠經驗和間接的推測。因此,就世界範圍來說,地震預報仍是人類尚未解決的重大科學難題。人類對地震的認識還是很不完全的,正在進行艱難的探索。現在只能說對某些類型的地震能夠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真正解決這個難題,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不斷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