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武器

地震武器

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人類製造戰爭的手段,要比維護和平的手段發達得多。的確,當人類對地震等自然災害還不能進行有效的預防時,又一種新型的氣象武器———地震武器已經悄然誕生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武器
  • 外文名:Earthquake weapon
  • 性質:一種新型的氣象武器
  • 相關國家:前蘇聯,法國,美國等
  • 特性:高度隱蔽
  • 起源年代:20世紀60年代
簡介,破壞性,難題,雙刃劍,危害性,現狀,美蘇研究,相關國家,前蘇聯,法國,美國,俄羅斯,

簡介

所謂的地震武器,就是指採取某種手段、人為地在一定區域引發地震從而達到軍事目的的一種作戰手段。地震武器的最初構想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蘇聯。當時,美蘇的核軍備競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了改進自己的核武器,美蘇兩國都在頻繁進行著核爆試驗。蘇聯地理學家注意到,在地下核爆炸幾天之後,有時會在幾百千米外發生地震。這一偶然的發現立即引起軍方的注意。隨後,在軍方的介入與推動下,科學家們又先後在前蘇聯各地共爆炸了32顆核彈,收集了大量數據。試驗結果表明,核爆炸的確可以引發地震。敏銳的軍方馬上意識到:地下核衝擊波極有可能發展為一種武器並加以利用,其威力之巨大可能出乎人們意料。只要假以時日,它一定能成為對付美國等競爭對手的又一“殺手鐧”。據一位前蘇聯克格勃將軍說,前蘇聯的確曾經考慮研製一種地震炸彈,它能夠在地下爆炸,造成地震和海嘯,從而達到毀滅美國的目的,並且,這一努力即便是在戈巴契夫壓縮軍費的時期,也從未中斷過。據亞塞拜然的一個地質研究所的副所長科里莫夫認為:“如果我們願意的話,不但可以在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而且還可在不大可能發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由此可見,地震武器的存在不只是傳說。它乃是在冷戰世界格局下,美蘇進行核軍備競賽的“私生子”。冷戰結束後,雖然蘇聯已不復存在,但現在的美國俄羅斯是否仍在進行地震武器的研究,世人還不得而知。
地震武器地震武器

破壞性

地震武器的一大特性,在於它的隱蔽性特別好。地震武器一般並不直接產生殺傷力,其破壞作用是通過其誘發的自然災害而間接實現的,而且這種誘發性爆炸大多在距受攻擊點幾百千米甚至幾千千米遠的地下進行,因此很難被對方覺察到。前蘇聯著名的地震學權威尼古拉耶夫對核爆炸與地震的關係曾作了如下論述:“核爆的後果從來不是立刻出現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後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後發生。這一延遲出現的後果使地震武器具備了極強的隱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難以斷定,本地發生的地震是否與數日前發生於幾百千米之外的一次核爆炸有關。”地震武器的另一大特性在於它的威力巨大。因地震武器誘發的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伴之以地下核爆炸產生的定向聲波和衝擊波而形成的摧毀力,在破壞範圍和破壞力方面都超過了現有的核武器。研究結果表明:一顆一萬噸級核彈在某一特定區域的地下爆炸之後,可能製造出與千萬噸級核彈毀壞力相當的地震、海嘯等,其造成的地面破壞程度相當於芮氏5.3級地震。而一顆10萬噸級的核爆炸則可誘發里氏6.1級地震,其破壞力實在令人不寒而慄。一些俄羅斯科學家甚至相信,1988年使亞美尼亞遭到嚴重破壞的地震(造成4.5萬人死亡),就是由於在此一周前3200千米外的一個試驗場進行的一次地下試驗性核爆炸而加速到來的。鑒於地震在歷史上給人類的生命財產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地震武器的套用將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因此,地震武器將成為人類的又一“煞星”。
地震武器地震武器

難題

就現在的技術條件來看,地震武器要真正用於實戰,尚存在許多技術性難題需待解決。難題之一是地震武器“六親不認”。同其他武器一樣,地震武器也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的套用會給被攻擊一方的國民經濟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毀傷;另一方面,因為核武器的布設很難深入敵國領土縱深進行,而在本國領土上進行核爆炸將帶來很大的副作用,也會不同程度地污染本國的生態環境,其結果將會對國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長期的惡劣影響,由地震而引起的海嘯、火山噴發等惡劣氣候有可能會波及採用地震武器的一方。另一個難題是地震武器使用起來“磨磨蹭蹭”,有可能貽誤戰機。地震武器所引發的地震並不一定會在核爆炸後馬上到來。從核爆炸到誘發大規模地震需要有一段時間,從而使地震武器失去了打擊的突然性。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地震武器屬於一種戰略武器,它在戰時的使用必須與其他戰術性武器相配合。因此,在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其作用的發揮將受到時限的制約。再者,地震武器的造價太高。據估計,建造一個完整的地震武器系統的實際費用相當於製造100架最新式的戰鬥機的價錢,與其他常規武器相比,實在是過於昂貴。
地震武器地震武器

雙刃劍

軍事技術的發展,歷來都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領頭羊”。它對於人類改造自然往往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地震武器的研究也不例外。恰當地利用地震武器,也可以起到預防災害、造福人類的目的。有關地球物理學家認為,正如人們曾經構想的用發射核彈的辦法攔截撞向地球的行(恆)星一樣,我們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地震武器,在準確地預測到地震將要到來的方向和強度之後,用地震武器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來阻止或減緩大陸板塊的碰撞,以此來阻止地震的發生或減輕地震的強度,從而避免即將到來的災難。此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當探測到敵方對我發動地震武器襲擊之後,用地下核爆的方法去抵消敵方地震武器的攻擊,正如用“愛國者”飛彈攔截“飛毛腿”飛彈的襲擊一樣,這也可以說是地震武器對維護人類和平的一大貢獻。
總之,地震武器的存在並非是危言聳聽的科學幻想。關注地震武器的發展,促使地震武器套用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美好目的,應成為所有愛好和平者的共同目標。

危害性

地震武器到底有多厲害,讓美、英、法、俄等軍事強國對其樂此不疲?它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由於其驚天動地的破壞性。我們曾經見過地震造成一場場慘不忍睹的悲劇,城市瞬間化為廢墟,無數家庭家破人亡。雖然人為地震一般不會有這么大的破壞性,但前蘇聯試驗得出的一組數據卻同樣令人不寒而慄:一枚 1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彈在一定深度的地下爆炸,造成的地面破壞程度相當於發生芮氏5.3級的地震;一枚10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彈在地下爆炸,則可誘發芮氏6.1 級的地震。由莫斯科地質研究所科學家尼古拉斯領導的科研小組甚至斷言,1988 年在外高加索中南部亞美尼亞發生的大地震就是由於兩天前相距3200餘公里的地下核爆炸試驗而加速到來的。4.5萬人在這次地震中喪生,足以駭人聽聞。其次,使用地震武器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它一般是在本國或己方控制的地區,選擇適宜的位置,秘密置於地下深處爆炸,從而引起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之外的敵國或敵占區發生破壞性地震,對方卻很難事先發現。此外,地震武器還能“迷惑人心 ”。受害者還以為是天災所致,而使用者卻可以逃避譴責。
當然,地震武器也並非如此“聽話”。它的指向和精確度很難控制,搞不好害人又害己。它有一定的“滯後性”,碰到有準備的對方就沒了轍。此外,建造一個地震武器要耗資大約15億美元,如此昂貴的造價令人望而卻步。

現狀

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地震武器並沒問世,但眾多國家對其興趣尚濃,有的國家正在秘密研製。儘管成功的難度很大,但是,地震武器不能不引起人類的警惕。目前,人們對"地震武器"還處於研究探索階段,它在定向性、動能傳遞、時間控制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但是,在巨大軍事價值的誘惑下,一些國家是不會放棄對它的研究與利用的,我們對此要保持高度警覺。

美蘇研究

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軍事競爭從外太空、空中到陸地、海洋、海底,無處不在。但很少有人知道,兩國在地層深處也在進行爭奪,爭奪的目標是用地下核爆炸製造"可控地震"。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蘇聯的一系列核試驗引發了伊朗、芬蘭等國的強烈地震。這一現象立即引起了蘇聯軍方的高度關注。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地下核爆炸釋放的能
量可以通過對地質結構的作用和岩層的傳遞,在距爆炸中心很遠的地方聚集起來,而且能量很大;如果再有一次核爆炸或地殼的自然運動,就極易使該地區發生地震及地震導致的海嘯。從理論上說,依靠地下核爆炸所產生的定向聲波和重力波,就可以在敵方境內的特定地域人為地製造地震或海嘯。有關試驗表明,當量為1萬噸梯恩梯的核爆炸可以誘發芮氏6.1級地震,而當量100萬噸梯恩梯的核爆炸可以引發芮氏6.9級地震。這種"地震武器"的破壞能量遠遠超過同當量的核武器,但比核武器更加隱蔽且無法攔截和防禦。
蘇聯科學家的發現,曾使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興奮不已,他手指世界版圖,向有關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構想:一旦蘇美發生戰爭,就向北美大陸海岸投擲超級熱核炸彈,用幾十次海嘯淹沒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包括蘇聯科學院院士安德烈薩哈羅夫在內的一批科學家很快投入到這項高度保密的研究工作中。然而,大量計算表明,北美大陸架海域的深度不足及延長線過長,使得海嘯強度會大大降低。於是,這項頗為誘人的"水淹美帝國主義"的計畫就此中止了。
然而,美蘇科學家從沒放棄過相關研究。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曾用深海探測儀尋找大洋下的地層斷裂帶,蘇聯特工也乘坐特製的深海潛水器找到了太平洋洋底的斷裂帶。到70年代末,蘇聯亞塞拜然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所積累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使我們影響地震的級別、威力、周期 有可能將地震能量轉移到所需地區,從而構成旁系地震帶。"
1987年11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正式下達了第1384-345號命令,正式批准執行代號"水星"的研究計畫。按此計畫,蘇聯科學家曾成功地利用一些裝置控制了地震能的釋放方向,並使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發生了地震。有人甚至指出,1988年導致4.5萬人死亡的亞美尼亞大地震其實也是這項研究的意外惡果。

相關國家

前蘇聯

20世紀60年代末期,前蘇聯在進行地下核爆炸效應試驗時驚奇地發現,核彈在地下爆炸產生的威力竟在若干天后引起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外的某個地區發生強烈地震。隨後,專家們通過對大量試驗數據的分析,證實了地震的確與核爆炸有關係。這一發現震驚了前蘇聯的軍事家和高層領導。他們猛然意識到,以人為的方式引發地震,造成山崩海嘯,無疑是一種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癱瘓其經濟的戰略武器。為了儘快搶占這一武器制高點,前蘇聯高層領導果斷決定,以巴庫的地震研究所為中心,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下變化進行研究。不僅如此,前蘇聯還專門制訂了一項“水星”計畫,要求加緊研究出能引發地震、山崩、海嘯,摧毀敵方戰略目標的地震武器。在研究過程中,位於巴庫的亞塞拜然科學院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核爆炸產生的地下能量可以在離震中很遠的地方蓄積起來,並且能量很大。如果以後再進行一次定向爆炸,就能把這些地下能量全部釋放出來。1990年,“水星”計畫進入試驗階段。亞塞拜然的科學家將1個接收中心和3個英國生產的數字系統測控台同地下深處的核裝置安放在一起,構成了戰略性地震武器系統的雛形。但是,還沒等科研工作結束,前蘇聯就告解體亞塞拜然獨立,“水星”計畫就此擱淺。
地震武器地震武器

法國

事情沒有結束。前蘇聯研製地震武器的動向刺激了西方軍事大國的神經。19 85年,法國不顧國際上的強烈反對,在南太平洋恢復了核試驗,數天后也探測到在莫魯亞環礁地區連續發生多次強烈地震。

美國

1993年9月,美國在內華達實驗場引爆了一個據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非核爆炸裝置”,其爆炸威力相當於1000噸級核彈的當量,目的是為測試同等當量、同等地質下,非核裝藥爆炸與核裝藥爆炸產生的地震效應有什麼區別。

俄羅斯

此外,俄羅斯也於1992年重拾“水星”計畫,將其改名為“火山”,並進行了幾次試驗。但這一計畫後來卻因資金問題而再度受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