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蝗

地蝗

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蟲總稱。數量極多,生命力頑強,能棲息在各種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蝗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直翅目
  • :蝗科、螽斯科
簡介,生理結構,結構,體型,外形,食性,生長發育,

簡介

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蟲總稱。數量極多,生命力頑強,能棲息在各種場所。在山坡、森林低洼地、半乾旱區和草原最多。植食性。大多數是作物的重要害蟲。在天氣嚴重乾旱時可能會大量爆發,對自然界和人類形成災害。

生理結構

結構

頭部觸角觸鬚、腹部的尾須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在口器內,觸角上有嗅覺器官。第一腹節的兩側、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主管聽覺。複眼主管視覺,單眼主管感光。後足腿節粗壯,適於跳躍。雄蟲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後足腿節的音銼摩擦前翅的隆起脈而發音。有的種類飛行時也能發音。棲息地各異,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過大半生,能游泳,產卵於水生植物上。
地蝗(結構)地蝗(結構)

體型

呈中型或大型,某些種類(如南美的巴西排點褐蝗Tropidacris latriellei)長度超過11厘米。有的地區的人們以蝗蟲為食品。蝗蟲的天敵有鳥類、禽類、蛙類和蛇等,同時人類也大量捕捉。

外形

全身通常為綠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它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成長線成長線
頭部除有觸角外,還有一對複眼,是主要的視覺器官。同時還有3個單眼,僅能感光。頭部下方有一個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顎(1對)、(1片)、下顎(1對)、下唇(1片)組成的。它的上顎很堅硬,適於咀嚼,因此這種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有一對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蟲的聽覺器官。在左右兩側排列得很整齊的一行小孔,就是氣門。從中胸到腹部第8節,每一個體節都有一對氣門,共有10對。每個氣門都向內連通著氣管。在蝗蟲體內有粗細不等的縱橫相連的氣管,氣管一再分支,最後由微細的分支與各細胞發生聯繫,進行呼吸作用。因此,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食性

植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薯、通菜、白菜等。

生長發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