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籽

地膚籽

地膚籽為一年生草本。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種子含三萜皂苷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味甘苦,寒。主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陰部濕癢等皮膚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膚籽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別名,記錄,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約50~150厘米。
莖直立,多分枝,綠色,秋季常變為紅色,幼枝有白柔毛。
葉互生,無柄;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7厘米,寬1~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短柔毛;幼葉邊緣有白色長柔毛,其後逐漸脫落。
花1朵或數朵生於葉腋,成穗狀花序;花小,黃綠色;花被筒狀,先端5齒裂,裂片三角形,向內彎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龍骨狀,裂片背部有一綠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於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圓形,花柱極短,柱頭2。
胞果扁圓形
胞果扁圓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展開成5權橫生的翅。
種子
種子1枚,扁球形,黑色。
花期7~9月。
果期8~10月。

分布範圍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蘇、甘肅等地多有栽培。

主要價值

種子含三萜皂甙、油15%。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性味甘苦,寒。利小便,清濕熱。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

別名

地葵(《本經》),地麥(《別錄》),益明(《藥性論》),落帚子(《日華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頭子(《萬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藥材》),鐵掃把子(《四川中藥志》),地膚(《本經》),又名:箭、王蔧(《爾雅》),王帚(《爾雅》郭璞注),掃帚(陶弘景),涎衣草(《唐本草》),鴨舌草、獨帚(《本草圖經》),白地草(《綱目》),黃蒿(《本經逢原》),地面草。

記錄

①《本經》:主膀胱熱,利小便。
補中,益精氣。
②《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
③《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④《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腫。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
⑦《本草備要》:益精強陰,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楸藥解》:療頭目腫痛,狐疝陰頹,腰疼脅痛,血痢,惡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