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窪構造

地窪構造是陳國達教授提出的,是從歷史分析的角度研究後地台階段的一種理論體系。它認為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徵是中一新生代的活化,大部化古生代的穩定地台區,除了伊陝地台、四川地台及松遼地台等有數的幾個外,其它都活化了,表現為構造變形強烈,構造運動反差強度大、岩漿活動頻繁等等,相應地,中-新生代的礦床也特別發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窪構造
  • 提出者:陳國達教授
  • 屬性:一種理論體系
  • 地窪學說認為:地殼發展基本規律是動定轉化遞進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

基本信息

這種活化以紅色陸相建造為記錄,岩漿活動沒有細碧角斑岩建造,這是完全不同於地槽的。這樣,除了地槽和地台外,地殼還有第三種基本單元:地窪。如果說地台的地殼以二元結構(基底和蓋層)為特徵的話,地窪的地殼是三層結構的:在穩定蓋層之上還有活化層。

詳細釋義

地窪學說認為地殼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動“定”轉化遞進。地槽(活動區)可以轉化為地台(穩定區),後者也可以轉化為地窪(新的活動區)。推而廣之,地槽不是地殼發展的最初階段,地窪也可以繼之新的穩定單元。
地殼構造通過動“定”轉化而遞進發展的機制是地球內部物質的散聚交替。散、就是上地幔軟流層下部物質因溫度增高密度減小而向淺處運移,導致強烈的構造變動、岩漿活動等,控制了活動區發育。反之,地殼淺部物質向深處凝聚,進行重力分異,使能量內聚,這時活動區就轉化為“穩定區”。當然,地窪不是地槽的再現,而是更高級形式的活動區。地殼的演化,就是這樣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地遞進發展的。
地窪構造主要是基於亞洲東部的中-新生代構造提出的,它對認識和預測該時期的成礦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裡,地窪學說自身不斷用力學分析武裝自己,強調殼體構造,倡導歷史-因果大地構造觀,提出多因復成礦床等等,使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