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力報告2012

《地球生命力報告2012》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倫敦動物學學會以及全球足跡網路共同編寫,並於2012年5月15日,在北京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球生命力報告2012
  • 編寫部門世界自然基金會
  • 發布日期:2012年5月15日
  • 分布地:北京
名片,內容簡要,保持一個生機勃勃的地球,地區生命力報告2012,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地球生命力指數,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還是忽視我們的森林,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和人類的關係,生態足跡,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超過了地球,不同國家,不同的生態足跡,更多的人口,更少的資源,更合理的消費,城市化,提高資源效率,更有效地利用我們的土地,水:生命之源,海洋:不僅僅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問題現象,解決措施,

名片

《地球生命力報告》的結論基於以下兩個關鍵指標:
地球生命力指數——該指數通過追蹤1970年後2688種脊椎物種的9000多個種群的動態趨勢,來評估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生態足跡——通過對人類需求和地球可再生能力進行比較,來追蹤人類對生物圈的競爭性需求。其中,人類需求被轉化為全球公頃(gha)——代表全球平均生產力和二氧化碳(CO2)吸收能力的單位土地面積。

內容簡要

保持一個生機勃勃的地球

《地球生命力報告 2012》突出強調了人類長時間給地球帶來的累積壓力,以及由此導致的我們所賴以生存的森林、河流和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下降。我們目前的生存方式好似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地球可以使用。我們正在使用的資源超過了地球可供給能力的 50%,如果我們不改變這一趨勢,該數字將會更快增長——到2030年,即便有兩個地球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實際上,我們有能力開創一個繁榮的未來,為 2050年地球上 90-100億人口提供食物、水和能源,但是,只有當所有人——政府、企業、社區、公民——都來應對這一挑戰時才能實現。
2012年 6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 +20峰會)將在里約熱內盧召開,齊聚來自世界各國政府、工商界和民間團體的代表。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球峰會過去20年後,這次會議能夠,並必須成為各國政府設定新的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契機。同時,這次會議也為各個聯合體加緊做出承諾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遇,如剛果河流域和北極地區的政府攜手共同管理區域資源;市場上相互競爭的公司聯合推動供應鏈的可持續性,為消費者生產能夠降低資源消耗的產品;養老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共同投資於綠色就業領域。
《地球生命力報告 2012——邁向里約 +20特別摘要》關注了上次里約會議以來 20年的環境發展狀況,強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保護為生命提供食物、水和能源的生態系統,維持地球的生命力。

地區生命力報告2012

地球上數百萬物種構成了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和生境。
然而人類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按我們現有的消耗速度,地球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生產我們一年內所消耗的自然資源。
世界自然基金會、倫敦動物學學會以及全球足跡網路共同編寫的《地球生命力報告 2 0 1 2》強調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驚人速度—— 1 9 7 0年至2 0 0 8年間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減少了28%。
《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持續關注“地球生命力”狀況。本摘要是基於第9期“地球生命力報告”,即《地球生命力報告 2 0 1 2》,為里約+20峰會所做的特別摘要。本報告強調了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和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變化,探討這些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影響。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旨在防止“危險的氣候變化”。五年之後,它催生了《京都議定書》,從法律上制定了多數已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儘管美國隨後退出了該條約,但是它仍然獲得生效。自里約峰會後 2 0年來,氣候變化成為全球環境議程討論的熱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小組定期發布相關報告,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但是,儘管有《京都議定書》和世界的廣泛關注, C O 2排放量依然持續上升。目前, C O 2排放量已經比 1 9 9 2年增加了4 0 %( U N E P, 2 0 1 1)。或許最令人擔憂的是三分之二的增量發生在最近十年中(UNEP,2011)。
里約峰會以來,大氣中的 C O 2含量上升了 9 %,平均溫度上升了約 0 . 4℃( U N E P, 2 0 1 1)。每年夏天北極圈的海冰量減少 3 5 %,於2 0 0 7年和 2 0 1 1年分別出現了最低值(UNEP,2011)。對於一些國家而言,《京都議定書》中的目標是遠遠不夠的,許多國家也分別針對排放量制訂了自己的相關法律。第一個是 2 0 0 8年英國制定的氣候變化法案,規定到 2 0 5 0年本國 C O 2排放量減少 8 0 %。其他國家,包括墨西哥,也都開始制定自己的氣候法案,並在其指導下走低碳經濟之路。
2 0 0 9年,在里約會議對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承諾的 1 7年後,世界各國政府簽署了《哥本哈根協定》,確定了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不超過2℃的目標。為了實現兩度目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全球排放量必須在2 0 2 0年之前達到頂峰並開始下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發現,現有的2 0 2 0年減排承諾遠遠不夠,有可能會導致本世紀末的氣溫升高2.5-5℃,這對大自然和人類來說都將是毀滅性的( U N E P, 2 0 1 1 a)。根據 2 0 1 1年年底召開的德班會議來看, 2 0 2 0年前可能都無法就全球排放設定上限達成一致協定。

地球生命力指數

地球生命力指數通過對 2 6 8 8個分布在不同生態系統和地區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及魚類物種中的 9 0 1 4個種群的規模變化趨勢來衡量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物種豐富度的變化可以作為衡量地球生態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
地球生命力指數表明全球生物多樣性健康狀態比 1 9 7 0年下降了 2 8 %。1 9 7 0年至 2 0 0 8年間,熱帶地區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率約達61%,而溫帶地區地球生命力指數在同期則上升了 3 1 %。近期溫帶地區平均物種的增加並不一定意味著溫帶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優於熱帶地區。

生物多樣性公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里約峰會催生的第二個條約,旨在遏制日益嚴重的物種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同時確保全球更加公平的分配生物資源收益。
2 0 1 0年的《名古屋議定書》為有效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之一——公平公正地分享基因資源利益,提供了一個透明的法律框架。儘管 2 0 0 0年達成的《千年發展目標》中要實現的第一個具體目標就是在 2 0 1 0年之前“顯著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率”( U N E P, 2 0 1 1),但是事實證明防止物種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日益困難。地球生命力指數的研究結果反映出人類在遏制物種滅絕上的失敗—— 1 9 9 2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 1 2 %,熱帶地區下降了 3 0 %(UNEP,2011)。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里約地球峰會的第三個公約。除了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荒漠化是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制定於 1 9 9 4年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將環境和發展與土地的可持續管理結合在一起。該公約針對乾旱、半乾旱及乾旱性亞濕潤地區,即所謂的旱地,在這些地方有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和居民。

保護還是忽視我們的森林

由於缺少全球性的公約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雖然部分國家做出了努力,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在里約會議後的 2 0年中仍然減少了 3 0 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印度的國土面積( U N E P, 2 0 1 1)。好在第二個十年中減少的面積比第一個十年中的少,這表明毀林的速率可能正在放緩。一些國家,包括美國、歐洲部分國家、哥斯大黎加、中國及印度的森林面積已經開始回升( W W F, 2 0 1 2)。此外,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森林在經過 1 0年的慘重損失後,砍伐速率比 2 0 0 4年下降了7 0 %。目前以遏制森林喪失為目標的可持續管理認證體系覆蓋全球大約1 0 %的森林,但是極少數高生產力熱帶雨林的可持續管理認證仍然不夠(UNEP, 2011)。
在過去的20年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天然林損失被轉化為人工林,使得後者增加了54%(UNEP,2011)。同時,全球性的森林保護協定最終會在目前的氣候談判過程中產生。森林砍伐是 C O 2排放的一個主要源頭,因此,在REDD+(減少毀林和林地退化造成的排放)框架下,對國家和社區的森林保護給予補償的構想,能夠為降低全球 C O 2排放量和保護全球森林提供清晰的資金流(UNEP,2011)。
1 9 9 2年地球峰會所制定的環境議程也使得其它保護措施得以可持續的實行。例如,自里約會議以來,國家公園或其它方式下的陸地保護面積從陸地總面積的 9 %增長到了 1 3 %(UNEP,2011)。

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和人類的關係

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存至關重要。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形成複雜的、互相聯繫的生態系統和棲息地網路,繼而提供了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一系列生態系統服務。儘管科學技術可以代替一些生態系統服務或者減緩其退化的速度,但是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依然是無可替代的。了解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扭轉前文所述的各種趨勢的基礎,理解了這些關係,才能保障人類社會未來的安全、健康和福祉。
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是在利用生態系統服務——但同時也對支撐這些服務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壓力。很大程度上,自然所受到的威脅來自於人類對食物、水、能源、材料和建築空間的需求。人類主要通過農業、林業、漁業、採礦業、工業、水力和能源等幾個關鍵行業來實現這些需求。如果我們需要重新將地球上的資源環境消耗降低到其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就必須確保這幾個行業的發展要以可持續為核心。

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通過比較人類所消耗的可再生資源和地球的再生能力,或稱生物承載力(實際可用於生產可再生資源及吸收 C O 2排放的土地面積)來追蹤人類對生物圈的需求。生態足跡研究指出了人類持續過度消耗資源的趨勢。 2 0 0 8年,全球總生物承載力是 1 2 0億全球公頃,人均 1 . 8全球公頃;而人類的生態足跡是 1 8 2億全球公頃,人均 2 . 7全球公頃。用於吸收碳排放的森林用地是生態足跡的最大組分(55%)。
這一差距意味著我們正處於生態超載狀態:地球要花費一年半的時間才能重新生產人類一年所用掉的可再生資源。我們正在消耗我們的自然資本,而不是由它產生的利息。

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超過了地球

作為推動 1 9 9 2年裡約峰會眾多協定達成的機構之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結認為,環境目標的設定只有在下述條件下才能發揮出最佳作用:針對明確的問題,已有或可以開發出解決該問題的技術,進展可以被衡量(UNEP,2011)。
因此,在全球尺度上,人們必須使世界走上一條清晰的通往可持續的未來的道路,我們對於環境的態度和我們對自然資本依賴性的理解必須轉變。在過去的 2 0年中,儘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經濟依然採取“一切照舊”的模式,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斷增加,我們正在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三方面:人口數量、人均消耗量以及提供物品和服務的資源強度。整個 2 0世紀,全球生態足跡的擴大主要來源於人口的增長,全球人口在上世紀翻了兩番。但是,變化也在悄然發生。自 1 9 9 2年以來,世界人口增長了 2 6 %,在 2 0 1 1年底達到了 7 0億( U N E P, 2 0 1 1)。但家庭規模卻正在縮小——現在,平均每個婦女生育 2 . 5個孩子——人口年增長率已經從 1 . 6 5 %下降到 1 . 2 %( U N E P, 2 0 1 1)。有些觀點認為,我們將在本世紀後期達到“人口高峰”。

不同國家,不同的生態足跡

如果人們都按照美國人的方式生活,人類需要4個地球來滿足其每年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
如果人們都按照印度尼西亞的平均水平生活,那么全球只會消耗三分之二的生物承載力。
高收入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遠高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圖5)。1 9 7 0至2008年間,高收入國家的地球生命力指數上升了 7%(圖 6)。上升的因素可能很多,可能並非只是因為高收入國家能夠從低收入國家購買和進口資源,導致低收入國家生物多樣性下降,而本國現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則得到保護。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低收入國家的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60%。這一趨勢不僅對生物多樣性,對這些國家的民眾來說也可能是災難性的。儘管每個人的生存最終都依賴於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本,但世界上最貧困的人口受環境退化的影響最為直接。如果沒有土地、乾淨的飲用水、足夠的食物、燃料和材料,弱勢群體將無法由貧困走向繁榮。

更多的人口,更少的資源

自 1 9 6 1年以來,全球人口和人均生態足跡都在增長。然而,在不同地區,這兩大因素對生態足跡總量的影響力大小並不相同。同時期,全球人均生物承載力減少近半。
自 2 0世紀 7 0年代以來,人類每年對自然的需求已經超過了地球的可再生能力。就像銀行帳戶透支一樣,自然資源最終將會被耗盡。按目前的消耗率,一些生態系統甚至會在資源耗竭前崩潰。
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已經超出了自然的吸收能力,大氣中 C O 2含量不斷上升,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繼而,這些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造成更大的壓力。

更合理的消費

人類足跡不斷增大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因素是個人消費量的不斷增長。我們每個人都消費得比原來多,特別是高收入國家的高消費水平已經超出了地球資源的供給能力。過去的20年中,全球資源開採量上漲了 4 1%,糧食生產量上升了 4 5%( U N E P, 2 0 1 1)。這兩者都遠遠超過了人口增長率。自 1 9 9 2年以來,全球塑膠製品的生產量增加了1倍多,其中大約一半為一次性用品,如包裝袋( U N E P, 2 0 1 1)。我們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建設新的基礎設施。水泥生產是最大的、也是增長最快的 C O 2工業源排放。過去 2 0年內,水泥生產量上升了230%(UNEP,2011)。全球化導致價格下降,激起了消費熱潮。過去的 2 0年內,國際貿易額增加了兩倍(UNEP,2011)。空運客流量也增加了230%(UNEP,2011)。

城市化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自 1 9 9 2年以來,城市人口數量上升了45%,而且,通常城市居民的消耗量更大——例如,北京人均生態足跡是中國平均水平的3倍(WWF,2012)。城市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 7 5 %(UNEP,2011)。化石燃料燃燒所排放的 C O 2中有 7 0 %以上來源於城市居民。然而,規劃合理的城市也可以通過合理的公共運輸運輸系統減少直接碳排放(WWF,2012)。

提高資源效率

要應對現代生活給地球帶來的生態壓力,除了降低消耗量之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是一大途徑。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隨著許多材料的漲價或供應不足,我們正在更高效地利用它們(UNEP,2011)。

更有效地利用我們的土地

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最普遍的影響之一就是農業。從某種程度上說,糧食生產是人類成功史的一部分。過去 20年內,人口增長了 26%,糧食生產增加了 45%(UNEP,2011)。這主要是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而不是占用更多的自然用地來實現的。因此,許多瀕危的生態系統得以倖存(UNEP,2011)。然而,這種集約化生產的生態影響也必須引起人類的關注。

水:生命之源

全球至少有 27億人生活在一年中至少有一個月嚴重缺水的流域。為了對水資源的供需進行更加精確的了解,最近一項研究(Hoekstra等,2012)分析了 405條主要流域每月的藍水足跡(人類對地表和地下水的消耗),這些流域居住著全球 65%的人口。採用基於自然流量(未經人類影響的水流量估測值)的預警方法,推測得出環境需水量(用於維持淡水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水量)為每月自然徑流量的 80%(Richter等,2011)。
如果人類利用的水量超過了自然流量的 20%,那么藍水足跡會超過藍水可用量,從而導致水資源緊缺的局面。圖 9表明了 1996年至 2005年間世界主要水域一年中藍水短缺率超過 100%的月份數;也就是說,在這幾個月中,人類的用水量超過了自然流量的 20%。

海洋:不僅僅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海洋中的魚和其它海產品是數億人口的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此外,海洋中的海藻和其它海洋植物可以用來生產食物、化工用品、能源和建築材料。海洋生境,比如紅樹林、海岸沼澤、珊瑚群礁等不僅組成了抵抗風暴和海嘯的緩衝區,還儲藏了大量的碳。一些生境,尤其是珊瑚礁,支持著重要的旅遊業。海浪、海風和潮汐流在提供可再生能源供給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所有這些服務具有很高的價值,其中包括:生產食物、作為收入來源,保護財產、土地、生命和經濟活動免受自然災害的損害。

問題現象

WWF發表的《地球生命力報告》表明,高收入國家消耗的自然資源數量是最低收入國家的 5倍。我們的生活方式超過了地球資本的承載力,並且我們在不平等地分配著這些不可持續的收益:最貧困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過多地承受著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所產生的負面效應,而已開發國家則享受著大部分利益。人類後代則面臨著並非由他們造成的資源耗竭和環境退化,以及由此導致的衝突和暴亂。

解決措施

綠色經濟應尋求有效管理、使用自然資源的途徑;減緩自然資源耗竭的速度;在地球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範圍內公平地增加人類福祉。
政府必須利用他們的財政、法律和調控手段在私營部門財務和資產評估中嵌入人力資本和環境資本。公平、可持續的管理和使用自然資源也是保證貧困人口受惠於綠色經濟的關鍵因素。
綠色經濟國際合作應被加強,超越現有的政府發展援助,囊括髮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合作、資金支持、能力建設和經驗交流。
工商界在綠色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公司可持續性方面的信息披露標準至關重要。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旨在解決可持續發展的所有方面(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考量並具有普遍適用性。
里約 +20會議上,各國首腦應確定一個清晰的、即刻啟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制定流程,以保證在“後 2015千年發展目標”框架內納入可持續發展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