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材料牆

利用當地容易獲得的建築材料所築的牆。這種牆就地取材,施工簡易,造價低廉,且在建築造型上具有地方風格;但大多強度低,穩定性差,不能耐久,一般只作為建造單層或低層房屋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方材料牆
  • 定義:利用當地容易獲得建築材料所築牆
  • 優點:就地取材,施工簡易
  • 缺點:強度低,穩定性差
常見分類,地方材料牆分類,土質牆,竹木牆,

常見分類

地方材料牆按材料大致分為三類:以粘土為原料的土質牆,以石材為原料的石材牆,以竹或木為原料的竹木牆。

地方材料牆分類

土質牆

土質牆 有土坯牆、夯土牆三合土牆、插泥牆等。
土坯牆 多為非承重牆或作低層房屋承重牆。土坯塊有乾、濕兩種製作方法,都經煉泥(篩選、加水拌和)、壓實(乾法為打夯)、脫模、晾乾等工序,也可摻入短草段以增加強度。如加 5%的水泥可耐雨水沖刷。土坯塊一般長300~400毫米,寬約180毫米,濕法製作的厚約60~100毫米,乾法製作的厚100毫米以上。土坯可平砌或側砌,用粘土漿粘結。土坯牆一般厚300~400毫米,寒冷地區可加厚至 600毫米。土坯牆的基礎和勒腳一般用毛石或磚砌築,缺石地區也有用2∶8或3∶7的灰土砌築。
夯土牆  藉助模板夯築而成,又稱土築牆或版築牆,俗稱乾打壘。所用材料有素土(粘土或砂質粘土)及加摻合料(碎石、砂和石屑等)的兩種,而以半風化天然摻雜有細石屑的砂質粘土為最佳。牆身厚度為350~500毫米左右,一般為等截面,有的地區也採用上薄下厚的變截面形式。夯土承重牆可加竹、葦或木條作筋,版築時設定於夯層之間。基礎勒腳的作法同土坯牆。門窗洞口可預留,一般是將洞口上木過梁夯入牆內,夯成牆後再挖出門窗洞口(見土作)。在粘土中加入其他材料,如石灰、砂等築成的夯土牆稱為三合土牆。
插泥牆  在粘土中加15~20%草節(長100~300毫米),拌合成稠泥漿,然後將泥漿用插齒插垛成牆。
石材牆  有料石牆、毛石牆、片石牆、卵石牆、統砂石牆等。
料石牆  用加工成方整規則的石料砌築而成,可作為承重牆。一般石料規格是高、寬各約 300~500毫米,長700~1200毫米。用石灰砂漿或糯米漿砌築,要求錯縫。在牆的連線處(轉角及內外牆)或砌較厚牆體時,加鳩形鐵(鑄鐵塊)拉結。門窗洞口處可用石料砌成過梁或拱券。石牆表面可打鑿平整,或加工成各種紋路、凸面等。
毛石牆  用形狀不規整的石塊砌築的牆體(圖1)。石料尺度約300毫米或再大些,砌築時應大小搭配,墊塞平穩,以提高砌體的穩定性。毛石牆厚度一般為400毫米以上,常用石灰或水泥砂漿砌築,簡易的,也可乾砌或灰泥砌築。牆表面灰縫常加以勾勒,門窗上部需用整塊長條石料作過梁或用較規則石料砌成拱券。毛石牆可作承重牆、圍護牆以及勒腳和基礎等。
地方材料牆
片石牆  用石板或大致有兩個平行面形狀不規整的片石砌築的牆體(圖2),片石厚度約為50~150毫米,砌築時應分層錯縫,內外搭接。片石牆厚度約在300毫米以上,常用乾砌內部抹灰,也可用灰泥、石灰或水泥砂漿砌築,外部勾縫。門窗洞上部需用木或條石過梁。片石牆作承重牆及外圍護牆。
地方材料牆
卵石牆  一般選用長度為150~200毫米左右呈條形的卵石,用石灰砂漿(加細炭灰)斜砌,上下兩層使呈人字紋,牆厚350毫米,轉角處用部分較方整的塊石(圖3)。這種牆一般作非承重圍護牆或低層房屋承重牆。
統砂石牆  在河床中選用天然級配的砂卵石(卵石含量不低於30%),稱為統砂。以水泥、石灰、煤灰、統砂按1∶8∶8∶32比例拌和均勻後,倒入模板內搗製成牆厚約350毫米,可作低層房屋的承重牆。

竹木牆

竹木牆  竹牆和木牆的統稱。
竹牆  竹牆用竹籬、竹笆或竹片作成,有墁灰竹牆和清水竹牆兩種。兩者都要先用毛竹(或木材)作成立柱加橫筋的構架。墁灰竹牆用竹片在構架上編成竹籬後再墁灰泥。清水竹牆則用竹片或整根淡竹依次編嵌於構架上而成,又稱籬笆牆,也可在籬笆內墁灰泥。此外,還有在構架上釘竹蓆成牆的作法。竹牆多為非承重牆,有的可利用它的構架承重。
木牆  有原木搭壘牆、木拼板牆和木魚鱗板牆等。森林地區常用原木經簡單加工搭壘成原木井幹牆(圖4);用木板企口垂直釘固於木橫筋上的為木拼板牆;用木板水平方向上下層層搭接,釘固於木立筋上的為木魚鱗板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