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捫寨

地捫寨

地捫寨全村共有500餘戶,2300多口人,全部為侗族,依山傍水而居,是侗族地區民族風情文化保存較為古老完整而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村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地捫寨
  • 所屬地區:黎平縣茅貢鄉
  • 電話區號:0855
  • 地理位置: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茅貢鎮地捫村
  • 人口:2300多
  • 氣候條件: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概述,千三溯源,歡聚節日,村寨格局,古樸民風,塘公傳說,

概述

在發源於侗戲之鄉——黎平縣茅貢鄉的清水江支流源頭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古樸迷人、風情濃郁的侗寨,名叫地捫。它是僅次於全國最大的侗寨肇興的第二大侗寨,距縣城46公里。它與肇興猶如兩顆明珠撒落在侗鄉之都黎平的版圖上。
地捫寨地捫寨

千三溯源

地捫,是根據侗語音譯的地名,直譯為泉水源源不斷的水源頭,意譯為村寨發祥、人丁興旺的地方。據地捫侗族古歌的口傳,唐朝時期就在此建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地捫侗寨地捫侗寨
相傳地捫侗族祖先原生活在珠江下游嶺南的水鄉澤國,秦漢時期為了逃避戰亂,溯江而上,幾經遷徙來到地捫這個地方定居後,勤勞耕作,豐產足食,人丁興旺,不久就發展到了一千三百戶,為了生存下來,後才分到茅貢七百戶,臘洞二百戶,羅大、登岑一百戶,因此,地捫為“千三”的總根,至今仍稱為“千三侗寨”。由這些村寨的地名就可考究此事。茅貢舊時稱為茅洞,茅洞的“茅”侗語指牛糞,即茅洞原為地捫人關牛積肥種田的地方。臘洞的“臘”侗語指摔破,即臘洞原為地捫人攜鍋在此宿棚種田而不小心摔破鍋的地方。羅大侗語諧音指“乾田荒田”,即羅大原為地捫人種田因路遠乾田荒田最多的地方。登岑侗語指田壩腳,即登岑居住在地捫田壩腳的地方。地捫侗族古歌這樣唱道:“人口發展落滿寨/又愁屋坐又愁糧吃/田地越來越來嫌少/祖分商議分出去/分去臘洞就把高山上/分去茅貢發七百家人丁旺/分去羅大那裡荒田真不少/分去登岑就住田壩腳/村村寨寨肥田沃土年年有餘糧/四村五寨共條根/千三總根在地捫。”

歡聚節日

由地捫分去的幾個侗族村寨,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都要聚集到地捫舉行盛大的祭祖慶典,年長日久自成習俗,故稱此節日為“千三歡聚節”。
節日的主要活動內容有:(1)攔路迎賓。後生高奏蘆笙,姑娘身著盛裝,在寨門設路障唱酒歌迎敬前來參加節日的賓客,其餘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夾道相迎,把賓客迎進寨,氣氛十分熱烈,是侗族最隆重的迎賓禮儀。(2)合歌祭祖。寨老舉行儀式請“薩”(即祖母)進壇和燒香敬祖後,參加祭祖的人們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千三”侗族祖先遷徙、繁衍、生存的古歌,歌聲悲壯,震撼人心,場面壯觀。(3)踩堂唱歌。參加祭祖的人們手牽著手唱讚頌“薩”的進堂歌、季節歌、盤歌、勸世歌、轉堂歌等。(4)演唱侗戲。出生於臘洞村的侗戲鼻祖吳文彩是“千三”後裔,節日裡演唱他創作的侗戲,以示慶賀和紀念。(5)鬥牛取樂。各寨吹奏蘆笙,鑼鼓喧天,扛著彩旗,來到鬥牛堂放牛打架慶賀節日,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6)聚會敘情。人們聚集在各家各戶吃“合攏飯”,或在鼓樓、花橋、涼亭里敘舊談心,開懷暢飲,通宵達旦。(7)月堂坐夜。姑娘們三五成群地邀請賓客行歌坐月,唱歌傳情,贈物留念,並煮雞、鴨稀飯吃夜宵。如今這一傳統節日已成為領略侗族風情文化的黃金旅遊節日。
千三節千三節

村寨格局

發源於該村境內的清水江支流從村中川流而過,村子分為五個自然寨,河東是圍寨、臘模、得面,河西是寅寨、寨母,寨與寨之間幾乎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村裡的五個自然寨原每個寨子建有一座鼓樓、一座花橋、一座戲台,因為各種原因的損壞,現只修復有二座鼓樓、二座花橋、二座戲台。全村居住的都是南方侗族典型的乾欄式木樓。木樓是因地而建,建在平地上的一般都是平地樓,建在水塘上的一般都是矮腳樓,建在坡坎上的一般都是吊腳樓。木樓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形成了一條條幽深曲折的巷道,並鋪設有青石板路通向各家各戶。
侗寨鼓樓侗寨鼓樓
地捫居住的幾乎都是吳姓族氏,至今還沿襲著族長式的寨老管理寨務民間組織方式。現任的千三總寨老有男的四人,女的二人,各寨寨老有二人。寨老都是選舉產生,無任期。一般都是年齡在60歲以上,在地方德高望重,對地方事務負責,熱心公益事業,並了解和能夠傳承民情民俗的老人擔任。各個寨子是按“聚族而居”形成的,即每個寨子都是有血緣關係的氏族聯合體,本寨內的吳姓不結親,但特定的寨與寨之間的吳姓可以開親,並建立有一種傳統的婚姻關係,當地叫“結對門親”。寨母與臘模、得面與寅寨、圍寨與臘模相互結對門親。地捫侗族古歌這樣唱道:“分五寨以溝為界/同姓開親寨與寨成雙/寅和得面開成對門親/模與寨母親家經常走/剩下圍寨無處結/又與模結鴛鴦。”
地捫花橋:地捫花橋:

古樸民風

地捫積澱著千百年的侗族風情文化,淳樸濃郁,原汁原味。在多姿多彩的古俗民風活動中,幾乎都是在有婚姻關係的寨與寨的群體之間進行,“為嘿”(寨與寨之間集體交往走訪做客)是各種活動的載體。
長桌飯長桌飯
正月間唱侗戲,是一個寨請親家寨的戲班子來演出,同時請寨上的男女老少一起來看戲做客,酒肉款待,演出結束後,對方又抬著肥豬來回謝該寨,侗語稱為“勿也戲”。春節期間新媳婦請娘家客,是請本寨的家族與同伴到娘家來做客走親,侗語稱為“勿也乜”。平時新婚夫婦生小孩請滿月客,是請本寨及娘家寨的人都來朝賀,擺酒席眾請三天,侗語稱為“勿也臘嘿”。一個寨子修建鼓樓或花橋,親家寨要邀請其他的寨子共同來祝賀,侗語稱為“勿也樓”或“勿也糾”。春節或秋後放牛打架,是結親的寨子放牛對打,打輸了的寨子要率眾抬著肥豬和鬥牛的“金牌”——桅桿,吹著蘆笙,敲鑼打鼓,前往打贏的親家寨祝賀,侗語稱為“勿也神”。在“為嘿”過程中還有許多獨特的習俗,一個寨子的要到親家寨“為嘿”,先要到本寨鼓樓集中,在鼓樓里踩歌堂,唱三首薩歲歌,然後繞薩壇三圈,才鳴炮吹蘆笙出寨。親家寨在寨前吹蘆笙設攔路酒相迎,雙方對歌飲酒後,才齊奏蘆笙進寨,進寨後主客一起到鼓樓踩歌堂,唱薩歲歌,最後展開對歌。年輕人對唱情歌,老年人對唱敘事歌、勸世歌等,在酒席間還對唱敬酒歌。在千三侗寨里,無歌不客,無客不酒,“飯養命,歌養心,酒養神”是千百年來的古訓。在這些密切的交往活動中,使千三人世世代代相處和睦,團結友善,熱情好客,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命旋律。

塘公傳說

在地捫寨腳水塘邊有一座塘公屋,這裡流傳著一個關於護佑千三民眾的神——塘公的動聽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地捫不知從哪裡來了個八九歲的小男孩,長得眉清目秀,知書達理,他把寨上的小夥伴們召集攏來,教大家讀書寫字,小夥伴們都挺樂意跟隨他,稱他為小先生。寨上的一千三百戶家家爭著接他去家裡做客,他每天吃一家的,輪完已是三年,但寨上的人們還不知他來自何處,叫什麼名字。有一天,小夥伴們問他:“小先生,你跟我們做伴都三年了,我們還不知道你家住什麼地方,你叫什麼名字呢。”他答道:“我家住在寨腳的水塘邊,我姓塘。”從此,大家都管他叫“塘”。
轉眼六七年過去了,塘和小夥伴們都長成了十七八歲懂文化的青年,一年,朝廷科考的訊息傳來,塘對夥伴們說:“我們這么大的地方,應當出人才,有人到縣衙、府衙,甚至京城去做官,為地方民眾爭光,做點大事才對。”大家都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但提到去京城趕考誰也不敢想,而塘卻執意要去闖一闖,告別了朝夕相處的夥伴們,翻山越嶺朝京城的方向走去。他風餐露宿趕到京城參加了科考,一舉奪魁,考中了狀元,被皇帝封為宰相。由於他為人耿直,才華橫溢,得到皇帝的賞識,民眾的愛戴。
過了三年,塘陪皇帝下到江南出訪,他邀請皇帝到他成長的地捫千三侗寨去看看,皇帝問他要走多久,他回答說,騎馬要三十三天,走路要爛七十七雙鞋。皇帝聽後覺得路途遙遠,決定不去地捫,但下了一道聖旨封地捫一帶的地方為“天府洞”(侗語系好地方的意思),就與塘打道回京城了。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塘在京城到了晚年,他十分思念地捫和那裡的人們,由於憂鬱成疾,不久就離開了人世間。塘因生前不能報答千三民眾的養育之恩,他死後便託夢給地捫的寨老,說他的陰魂要回地捫,要他們在寨腳的水塘邊建一座塘公屋,他已經劃好紅線,屋落成的次日午時三刻水塘中冒出三個氣泡,他就顯靈了。第二天,寨老到寨腳的水塘邊看,果然有四四方方的一道紅線,於是按夢中吩咐擇吉日在水塘邊修了一座塘公屋,屋落成的次日午時三刻,全寨寨老圍在屋前的水塘邊,果然看到了水塘中冒出三個亮晶晶的氣泡,化成一團霧氣……從此,地捫寨腳的水塘邊就有了塘公屋。屋的四周古樹成蔭,屋底有口清涼的泉井四季長流,前面的水塘深不見底,成群的鯉魚游弋在水塘中,人們神化說那是塘公的神兵,塘是水塘里鯉魚的化身。
自建塘公屋後,地捫這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好像安泰祥和的世外桃源。因此,千三的人們都把塘奉為神明,逢年過節,家家都要到塘公屋敬供上香,祈求塘公保佑村寨祥和,老少平安。千百年來,代代敬仰,流傳至今。
千三侗寨地捫,是一塊侗族風情文化稟賦的原生地。該村已被黎平縣列為民族風情旅遊開發的重點村寨,近年來先後舉辦了中國侗族稻作與祭祀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家協會第九屆年會、全國經濟廣播電台台長會、第一、二屆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旅遊採風活動。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到該村旅遊考察。地捫無愧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典範,無愧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後家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