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孝歌

土家孝歌

土家孝歌實際是由輓歌逐步發展而來的一種形式,其押韻與詩詞有些區別:看起來好像句句押韻,實際是分陰陽公母的,它元曲的押韻有些相同。孝歌有唱書的,有唱現代的(即:扯南山網,見子打子,隨口便唱的白話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家孝歌
  • 又名:喪歌、哀歌
  • 彰顯內容:孝賢
  • 活動:土家族民間喪禮
基本涵義,土家孝歌,表現形式,

基本涵義

孝歌,又叫喪堂歌,顧名思義,即在喪事堂中所唱的歌,“孝歌”它是“輓歌”其中的一種形式。這是鹹豐活龍坪人的一種傳統習俗,若家有人過逝,必操辦喪事和唱孝歌,靈柩在家中停幾天就要唱幾晚。據說是為了超渡亡魂、給死者洗冤減過,讓亡者順利上路,無驚無擾地在極樂世界生活。

土家孝歌

按土家族風俗,老人死後安葬前一夜,要請人唱孝歌,用鼓伴奏,亦稱“打喪鼓”、“打夜鑼鼓”;有在祭帳前圍桌坐唱和繞棺走唱兩種形式。各地歌調、鼓點不同,內容基本一致,如“二十四孝”、“十月懷胎”以及亡者生平等,隨編隨唱。利川縣有一種八字句的孝歌,亦稱“明七暗八”,即每句只唱7字,第8字隱去,曲調為上下句式,上句落羽音,下句落徵音。鄂西的跳喪鼓已發展為歌舞活動,由歌師擊鼓領唱,2人幫腔,邊唱邊跳。
孝歌是土家人孝道文化的一種,在我國南部地區普遍流行。具體內容就是當長輩去世以後,在將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後代要為逝去的長者守夜,就是圍著他的棺材拿著香不停的轉,謂之轉香。轉香期間要找會唱孝歌的人唱一通夜,內容不限,有為老人歌功頌德的內容, 以吸引那些幫忙的和一些送禮的客人不睡覺,不至於冷場(農村習俗老人去世葬禮越熱鬧就越孝敬)有的為了更熱鬧更吸引人乾脆就請兩批唱孝歌的人,讓其對罵誰罵贏了主人另行有賞。雖然談不上不文明,但也相當有趣。具體曲調為當地的山歌。歌詞可以又唱歌的人臨時自編。 這種習俗體現了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

表現形式

孝歌,其源可溯至春秋戰國時期。
現流行的孝歌形式源至明代天啟年間官遷至陝南的湘、鄂、川籍移民,流傳在毛壩、河坎、活龍各地。
穿花穿花
喪禮孝歌有三個程式,即“開路歌”、“唱孝歌”、“還陽”。孝歌的基本唱腔有“三起頭"和“正板”兩部分。“三起頭”是七言三句的開頭歌段;“正板”是七言多句,曲調是“三句頭”首句韻重複和變化重複。
伴奏樂器只有一鼓。伴奏鑼鼓段分為“起唱鑼鼓"如'三陣窗'、“中間鑼鼓”如“一陣雷”和“段尾鑼鼓”如“三陣雷”;唱腔中以鼓幫擊節。
唱詞詞格多為七字句(韻誦有七言、五言、長短句不等)。代表曲目有《十二孝》、《二十四孝》、《父母恩情難得報》、《十二古人》、《三十六古人》、《三十六朝綱鑑》、《包公斷案》、《曹安殺子》、《五更哭》、《五更單身》、《丈夫一命歸西天》、東鄉溪遠長哥的《陽鵲叫》、膠胎番起權的《鬼鬼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