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與農作學(第三版)

土壤學與農作學(第三版)

《土壤學與農作學(第三版)》是2007年8月由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為有關高等院校“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編寫的通用教材,也可供從事農田水利工作的技術人員和幹部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土壤學與農作學
  • 作者:張明炷,黎慶淮,石秀蘭
  • ISBN:9787801243782
  • 類別:教材
  • 頁數:190
  • 出版社:水利水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79-10-1
  • 裝幀:平裝
  • 專業:農田水利工程
  • 字數:277000
  • 版次:3
  • 印刷時間:2007-8-1
  •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章節選,

內容簡介

該教材主要內容:土壤的形成與組成、土壤的基本性狀、土壤水分、主要低產土壤的特性與改良、作物與水、主要農作物的合理用水等,另外還編有教學實驗指導等。書中著重闡述了農田水利工作有密切關係的土壤和作物的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適當地介紹了有關低產土壤改良和主要農作物合理用水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措施。

圖書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緒論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與組成
第一節 土壤及土壤形成
第二節 土壤的組成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狀
第一節 土壤的孔隙性與結構性
第二節 土壤膠體與離子交換作用
第三節 土壤的酸鹼反應
第四節 土壤的通氣性與氧化還原狀況
第五節 土壤的熱狀況
第六節 土壤養分狀況
第三章 土壤水分
第一節 土壤水分的形態和性質
第二節 土壤水分常數與土壤含水量
第三節 土壤水分的能態
第四章 主要低產土壤的特性與改良
第一節 鹽鹼土
第二節 漬害水稻土
第三節 紅壤
第五章 作物與水
第一節 作物水分生理
第二節 作物與水的生態關係
第三節 作物需水規律及對灌溉排水的要求
第六章 主要農作物的合理用水
第一節 水稻
第二節 小麥
第三節 玉米
第四節 棉花
實驗
Ⅰ 土壤剖面性觀察與描述
Ⅱ 土壤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Eh)的測定
Ⅲ 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
Ⅳ 土壤水吸力的測定
Ⅴ 土壤水吸力的測定
Ⅵ 作物水分生理性狀的測定
附錄一 作物對氣候、土壤、水分的要求簡表
附錄二 水稻和棉花的生育性狀調查
主要參考文獻 

文章節選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與組成
第一節 土壤及土壤形成
一、土壤與土壤肥力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料,是作物生育的基地,是生態系統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溶液)、空氣和生物等所組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包括作物)的陸地疏鬆表層。
土壤之所以能生長植物是因為它具有肥力。所謂肥力,就是土壤同時地不斷地滿足和調節植物對水、肥、氣、熱等生活條件要求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等性質的綜合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決定於諸肥力因素的豐缺、消長以及它們之間的協調關係。土壤肥力是各種土壤所共有的,也是區別於自然界其它物質的最本質的特徵。
土壤在自然形成過程中所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肥力叫自然肥力。它單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只存在於原始森林和未開墾的荒地中。土壤經人為活動以後而形成的肥力叫人工肥力。它隨人們對土壤的認識深度和培肥改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耕作土壤中,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是綜合出現的,一般合稱為有效肥力。有效肥力不僅標誌著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可反映出與社會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關係。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