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評價學

土地評價學

《土地評價學》是2006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生路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土地評價學
  • 作者:周生路等編著
  • ISBN:9787564105198
  • 類別:土地科學叢書
  • 頁數:462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8月
  • 開本:16開
主要內容,章節目錄,

主要內容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土地評價的基本理論、方法原理、支持技術及土地評價的套用。全書共4篇22章。緒論篇2章,主要介紹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與分類、土地評價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土地評價的理論基礎等;方法原理篇12章,分別介紹土地資源自然評價中有關土地適宜性評價和土地生產潛力測算,土地資源自然經濟綜合評價中有關農用地分等、農用地定級和農用地估價,土地資產評價中有關城鎮土地分等、城鎮土地定級、城鎮土地估價,土地生態環境評價中有關土地生態安全評價、土地污染(環境質量)評價,以及土地利用績效評價中有關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和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方法原理;支持技術篇5章,根據土地評價定量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的發展趨勢,重點介紹土地評價常用數學方法、地統計學方法、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專家系統技術;套用篇3章,舉例介紹土地評價原理方法在解決有關領域相關問題的實際套用。
本書可作為高校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城鄉規劃與管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環境科學等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供國土資源、經濟管理、農林、環境保護、城市與區域規劃等部門及有關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和科技工作者參考。

章節目錄

第一篇 緒論篇
1 土地與土地評價概述
1.1 土地的概念與特性
1.1.1 土地的概念
1.1.2 土地的特性
1.2 土地利用與分類
1.2.1 土地利用與分類的概念和意義
1.2.2 土地利用與分類的原則和依據
1.2.3 我國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
1.3 土地評價概述
1.3.1 土地評價的概念和原則
1.3.2 土地評價的方法
1.3.3 土地評價的分類
1.4 國內外土地評價的發展與趨勢
1.4.1 國外土地評價的發展簡況
1.4.2 我國土地評價的發展簡況
1.4.3 土地評價的發展與趨勢
參考文獻
2 土地評價的理論基礎
2.1 土地肥力和生產力理論
2.2 生態系統理論
2.2.1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2.2.2 生態系統的結構
2.2.3 生態系統的功能
2.3 地租理論
2.3.1 古典經濟學地租理論
2.3.2 馬克思地租理論
2.3.3 新古典經濟學地租理論
2.4 區位理論
2.4.1 農業區位論
2.4.2 工業區位論
2.4.3 中心地理論
2.4.4 市場區位論
2.5 城市地理學理論
2.5.1 人地關係論
2.5.2 城市化理論
2.5.3 城市的可達性
2.5.4 聚集效應論
2.6 城市土地經濟學理論
2.6.1 城市土地供求理論
2.6.2 土地產權理論
2.6.3 土地資源配置理論
2.6.4 土地投資開發理論
2.6.5 外部地價理論
參考文獻
第二篇 方法原理篇
3 土地適宜性評價
3.1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概念與步驟
3.1.1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概念
3.1.2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本步驟
3.2 評價系統的選擇與制定
3.2.1 土地適宜性評價系統概況
3.2.2 美國農業部潛力分級評價系統
3.2.3 FAO《土地評價綱要》評價系統
3.2.4 《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的評價體系
3.3 評價單元的劃分
3.3.1 評價單元的概念及劃分的原則、方法
3.3.2 土壤發生類型及其劃分與製圖
3.3.3 土地類型及其劃分與製圖
3.3.4 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與製圖
3.4 參評因素的選取、分值量化與適宜性等級劃分
3.4.1 參評因素的選取
3.4.2 參評因素的指標分級與分值量化
3.4.3 土地適宜性等級的劃分與確定
參考文獻
4 土地生產潛力測算
4.1 概述
4.2 光合生產潛力測算
4.2.1 光合生產潛力測算的思路
4.2.2 地面接受太陽淨輻射的計算
4.2.3 計算公式其他項目取值的計算
4.3 光溫生產潛力測算
4.3.1 光溫生產潛力測算的思路
4.3.2 氣溫影響修正
4.3.3 農業生態區域法中光溫生產潛力的測算
4.4 氣候生產潛力的測算
4.4.1 氣候生產潛力測算的思路
4.4.2 作物蒸發蒸騰量的計算
4.4.3 作物氣候生產潛力的計算
4.5 經濟生產潛力的測算
參考文獻
5 農用地分等
5.1 農用地的概念與特點
5.1.1 農用地的概念
5.1.2 農用地的特點
5.2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的概念、關係和意義
5.2.1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的概念
5.2.2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的關係
5.2.3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的意義
5.3 農用地分等的基本思路與步驟
5.3.1 農用地分等的基本思路與原則
5.3.2 農用地分等的主要步驟與技術流程
5.4 農用地分等因素的確定及自然質量分值的計算
5.4.1 分等指標區的劃分
5.4.2 分等因素的選取和權重的確定
5.4.3 自然質量分值的計算
5.5 土地利用係數與土地經濟係數的計算
5.5.1 土地利用係數與土地經濟係數的作用與計算公式
5.5.2 土地利用係數的計算
5.5.3 土地經濟係數的計算
5.5.4 土地利用係數與經濟係數計算公式的改進
5.6 分等指數的計算與等別的劃分、確定
5.6.1 分等指數的計算
5.6.2 農用地等別的劃分與確定
參考文獻
6 農用地定級
6.1 農用地定級的方法與步驟
6.1.1 農用地定級的方法和原則
6.1.2 農用地定級的主要步驟
6.2 因素法農用地定級
6.2.1 因素法農用地定級的技術流程
6.2.2 定級因素因子
6.2.3 定級單元的劃分
6.2.4 定級因素因子分值的計算
6.2.5 定級指數的計算與級別的劃分、確定
6.3 修正法農用地定級
6.3.1 修正法農用地定級的技術流程
6.3.2 定級修正基準指數與修正因素的確定
6.3.3 定級指數的計算
參考文獻
7 農用地估價
7.1 農用地估價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7.1.1 農用地價格的特點與分類
7.1.2 農用地估價的基本原則
7.1.3 農用地估價的基本方法
7.2 農用地基準地價評估
7.2.1 基準地價測算的前期準備工作
7.2.2 基準地價的測算
7.2.3 基準地價的確定與修正體系的建立
7.3 農用地徵用價格評估
7.3.1 農用地價值的構成及徵用前後的變化
7.3.2 農用地徵用價格的構成與評估
參考文獻
8 城鎮土地分等
8.1 城鎮土地的特性與價值
8.1.1 城鎮土地的基本特點
8.1.2 城鎮土地的經濟屬性
8.1.3 城鎮土地的使用價值、價值和價格
8.2 城鎮土地分等定級估價的概念與關係
8.2.1 城鎮土地分等定級估價的概念
8.2.2 城鎮土地分等定級與估價的關係
8.3 城鎮土地分等的基本思路
8.3.1 城鎮土地分等的基本途徑
8.3.2 城鎮土地分等的主要步驟
8.4 城鎮土地分等因素因子
8.4.1 城市土地等別影響因素因子的分析
8.4.2 城市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確定
8.5 分等因素因子的分值計算與等別劃分的確定
8.5.1 分等因素因子的分值計算
8.5.2 土地等別的初步劃分
8.5.3 分等結果的驗證與確定
參考文獻
9 城鎮土地定級
9.1 城鎮土地定級的基本思路
9.1.1 城鎮土地定級的途徑、分類和原則
9.1.2 城鎮土地定級的主要步驟
9.2 城鎮土地的定級因素與定級單元
9.2.1 城鎮土地的定級因素
9.2.2 城鎮土地的定級單元
9.3 城鎮土地的定級因素因子分值計算
9.3.1 定級因素因子分值計算的方法
9.3.2 點線狀因素因子作用分值的計算
9.3.3 面狀因素因子作用分值的計算
9.4 土地級別的劃分與確定
9.4.1 土地級別的初步劃分
9.4.2 土地級別的驗證與確定
參考文獻
10 城鎮土地估價
10.1 城鎮地價的分類、影響因素及評估原則
10.1.1 城鎮地價的分類
10.1.2 城鎮地價的影響因素
10.1.3 城鎮地價評估的原則
10.2 城鎮土地估價的基本方法
10.2.1 收益還原法
10.2.2 市場比較法
10.2.3 成本逼近法
10.2.4 剩餘法
10.3 城鎮土地基準地價評估
10.3.1 基準地價評估的基本思路與要求
10.3.2 基準地價評估資料的調查收集
10.3.3 用土地收益資料評估基準地價的步驟和方法
10.3.4 用市場交易資料評估基準地價的步驟和方法
10.3.5 基準地價的確定與修正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1 土地生態安全評價
11.1 概述
11.1.1 生態安全的概念
11.1.2 土地生態安全的概念與特徵
11.1.3 土地生態安全的影響因素與研究內容
11.2 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標準的建立
11.2.1 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概述
11.2.2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11.2.3 評價標準的建立
11.3 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的方法
11.3.1 綜合指數法
11.3.2 景觀指數法
11.3.3 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法
11.3.4 層次分析法
11.4 我國土地生態安全的現狀及對策
11.4.1 我國的土地生態安全問題
11.4.2 土地生態安全的對策
參考文獻
12 土地污染評價
12.1 概述
12.11 土地污染及其污染源
12.1.2 土地污染的特點與危害
12.1.3 土地污染診斷的方法
12.1.4 土地污染評價的分類
12.2 土地污染現狀評價
12.2.1 土地污染現狀調查
12.2.2 評價因子的選取
12.2.3 評價標準的確定
12.2.4 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污染分級
12.3 土地污染影響評價
12.3.1 概述
12.3.2 土壤污染的識別
12.3.3 土壤環境容量預測
12.3.4 土壤污染預測
12.4 土地污染風險評價
12.4.1 環境風險評價概述
12.4.2 土壤污染生態風險評價
12.4.3 土壤污染健康風險評價
12.5 土地污染的防治與修復
12.5.1 提高對土地污染的認識
12.5.2 土地污染的防治措施
12.5.3 土壤污染的修復措施
參考文獻
1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
13.1 概述
13.1.1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發展歷史
13.1.2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原則
13.1.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尺度
13.1.4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步驟
13.2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方法與指標體系
13.2.1 FAO的五大準則評價框架
13.2.2 壓力―狀態―回響模型框架
13.2.3 生態、經濟、社會框架
13.2.4 土地資源綜合價值法
13.2.5 “土地總量平衡+土地永續利用”框架
13.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套用與展望
13.3.1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套用
13.3.2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動態發展過程
13.3.3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展望
參考文獻
14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14.1 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與必要性
14.1.1 土地集約利用的概念和分類
14.1.2 土地集約利用的必要性
14.2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目的原則與內容
14.2.1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目的
14.2.2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原則
14.2.3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主要內容
14.3 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
14.3.1 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的內涵
14.3.2 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
14.3.3 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方法
14.4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14.4.1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
14.4.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
14.4.3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方法
14.5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成果的套用
參考文獻
第三篇 支持技術篇
15 土地評價常用的數學方法
15.1 主成分分析方法
15.1.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15.1.2 主成分的計算步驟
15.1.3 特徵值與特徵向量的計算方法
15.1.4 套用舉例
15.2 系統聚類分析方法
15.2.1 系統聚類法
15.2.2 模糊聚類法
15.3 特爾菲法
15.3.1 特爾菲法的過程
15.3.2 套用舉例
15.4 層次分析法
15.4.1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5.4.2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15.4.3 計算方法
15.5 逐步回歸分析方法
15.5.1 逐步回歸分析的數學模型
15.5.2 逐步回歸分析的步驟
15.6 模糊綜合評判方法
15.6.1 單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15.6.2 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15.7 灰色關聯分析和灰色聚類分析
15.7.1 灰色關聯分析
15.7.2 灰色聚類分析
參考文獻
16 地統計學方法
16.1 地統計學的產生與套用
16.1.1 地統計學的產生
16.1.2 地統計學與經典統計學的區別
16.1.3 現行土地評價方法存在的問題
16.1.4 地統計學在土地評價中的套用
16.2 地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假設
16.2.1 區域化變數理論
16.2.2 變異函式與協方差
16.2.3 平穩假設與內蘊假設
16.2.4 方差估計理論
16.3 變異函式的結構性分析
16.3.1 變異函式的性質
16.3.2 變異函式的理論模型
16.3.3 變異函式的結構分析
16.3.4 變異函式理論模型的最優擬合
16.4 空間局部估計
16.4.1 普通克立格法
16.4.2 對數正態克立格法
16.4.3 泛克立格法
16.4.4 協同克立格法
16.4.5 指示克立格法
參考文獻
17 遙感技術與土地評價套用
17.1 遙感概述
17.1.1 遙感的概念與發展歷程
17.1.2 遙感常用感測器及其對地觀測特徵
17.1.3 遙感技術和套用發展的新近趨勢
17.2 遙感常用地物解譯方法
17.2.1 目視解譯分析方法
17.2.2 計算機自動分類方法
17.3 遙感技術在土地評價中的套用
17.3.1 土地評價單元的劃分確定
17.3.2 土地評價參評因素指標信息的遙感提取
17.4 遙感技術在土地評價中的套用展望
參考文獻
18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土地評價套用
18.1 地理信息系統概述
18.1.1 概況
18.1.2 地理信息系統的套用
18.1.3 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18.2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土地評價中的套用
18.2.1 土地評價中的空間資料庫技術
18.2.2 土地評價中的空間模型庫技術
18.2.3 土地評價中的可視化技術
18.3 土地評價信息系統的開發設計
18.3.1 系統分析
18.3.2 系統設計
18.3.3 系統開發流程
18.3.4 系統軟體設計
18.3.5 系統試運行與維護
18.3.6 系統評價
參考文獻
19 專家系統技術
19.1 概述
19.1.1 專家系統的概念與特點
19.1.2 專家系統的結構功能與分類
19.1.3 專家系統發展的歷史與展望
19.2 專家系統的開發與設計
19.2.1 專家系統開發設計的前提和原則
19.2.2 專家系統設計的步驟
19.3 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專家系統
19.3.1 人工神經網路的概念與特點
19.3.2 人工神經網路的結構和學習方式
19.3.3 基於人工神經網路專家系統的優點與套用
參考文獻
第四篇 套用篇
20 桂林市土地糧食的潛力及人糧關係的研究
20.1 研究目的與研究區概況
20.1.1 研究目的
20.1.2 研究區概況
20.2 土地糧食生產潛力
20.2.1 研究方法
20.2.2 結果與分析
20.2.3 土地糧食生產潛力研究結論
20.3 土地糧食人口承載力
20.3.1 概述
20.3.2 人口與糧食需求預測
20.3.3 糧食人口承載狀況及人糧關係協調的對策
參考文獻
21 江蘇省城鎮土地出讓最低價體系的建立
21.1 研究目的與研究區概況
21.1.1 研究目的
21.1.2 研究區概況
21.2 研究方法
21.2.1 最低價建立的原則及地價內涵的確定
21.2.2 研究技術路線
21.3 全省城鎮土地分等
21.3.1 分等的基本思路
21.3.2 分等因素因子的確定
21.3.3 等別劃分與最終確定
21.4 土地出讓最低價的測算與確定
21.4.1 基準地價扣除法最低價的測算
21.4.2 出讓地價修正法最低價的測算
21.4.3 成本逼近扣除法最低價的測算
21.4.4 土地出讓最低價的確定
參考文獻
22 江蘇省宜興市農用地徵用土地補償標準的建立
22.1 研究目的、技術路線與研究區概況
22.1.1 研究目的
22.1.2 研究技術路線
22.1.3 研究區概況
22.2 農用地定級
22.2.1 分等成果的提取
22.2.2 定級單元、指標區劃分與修正因素因子的確定
22.2.3 修正因素因子分值量化
22.2.4 定級指數的計算
22.2.5 土地級別的劃分
22.3 農用地估價
22.3.1 估價處理方法
22.3.2 樣點平均值法基準地價的計算
22.3.3 模型法基準地價的測算
22.4 農用地徵用土地補償標準的確定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