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不制水

基礎理論名詞。既為證名,又屬病機。指脾土虛弱不能運化、制約水濕,致濕濁停滯,泛濫為患,出現痰飲、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病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不制水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脾土虛弱不能運化、制約水濕,致濕濁停滯,泛濫為患,出現痰飲、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病症。

解讀

脾屬土,腎主水。根據五行的資生制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脾土製約水液,使其正常運化,不使泛濫成病。若脾土虛弱不能運化、制約水濕,致濕濁停滯,泛濫為患,出現痰飲、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病症,稱為土不制水。

中醫套用

中醫可以用培土製水法對土不制水所致病證進行治療。即用健脾利水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治法,又稱為敦土利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臨床上脾虛土不制水而致水濕內停的病證常有3種類型
一是素體脾陽虛衰,或過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損及脾陽,脾失運化,水濕停聚而為病,治療原則以健脾利濕消腫為主。正如張秉成所說:“脾有健運之能,土旺則自可制水。”如五皮散所治脾虛濕盛之皮水。
二是脾陽虛損,不能充養腎陽,脾虛不能制水,腎虛氣化不利,開合失度,水濕內停而為病。治療以溫補脾土為主,佐以溫腎助陽之品,正如張秉成所說:“陰水者,純是陽虛土敗,土不制水然。濕盛則地泥,則知治水當以實脾為首務也。”如實脾散所治之陰水。
三是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脾腎陽虛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而為病,治當溫腎為主,兼顧健脾,溫腎以助腎化氣行水,健脾則取土旺水制之意,如真武湯所治之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