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法則

圖靈法則

圖靈法則指機器回答人提出的問題,其答案與人回答同樣問題沒有差異時,即可認為這台機器具備人工智慧

基本介紹

圖靈法則,圖靈試驗,圖靈簡介,

圖靈法則

圖靈法則對人工智慧的定義提供一個非常簡單易行的標準,但是,機器人即使具備了一定的人工智慧,我們仍然難把他視為人類,因為還兩項障礙是目前無法突破的,一是人類所具有的感情,二是人類睡眠時會做夢,雖然,現在有部分科學家聲稱,人類的感情實質上是人類的行為模式,機器人可以模擬,但是,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聲稱機器人會做夢。

圖靈試驗

1950年10月,圖靈在對人工智慧的研究中,發表了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其中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慧型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
圖靈試驗由計算機、被測試的人和主持試驗人組成。計算機和被測試的人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房間裡。測試過程由主持人提問,由計算機和被測試的人分別做出回答。觀測者能通過電傳打字機與機器和人聯繫(避免要求機器模擬人外貌和聲音)。被測人在回答問題時儘可能表明他是一個“真正的”人,而計算機也將儘可能逼真的模仿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如果試驗主持人聽取他們各自的答案後,分辨不清哪個是人回答的,哪個是機器回答的,則可以認為該計算機具有了智慧型。這個試驗可能會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但是卻不能使所有的哲學家感到滿意。
圖靈試驗雖然形象描繪了計算機智慧型和人類智慧型的模擬關係,但是圖靈試驗還是片面性的試驗。通過試驗的機器當然可以認為具有智慧型,但是沒有通過試驗的機器因為對人類了解的不充分而不能模擬人類仍然可以認為具有智慧型。
圖靈試驗還有幾個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試驗主持人提出問題的標準,在試驗中沒有明確給出;被測人本身所具有的智力水平,圖靈試驗也疏忽了;而且圖靈試驗僅強調試驗結果,而沒有反映智慧型所具有的思維過程。所以,圖靈試驗還是不能完全解決機器智慧型的問題。
其實,要求電腦這樣接近地模仿人類,以使得不能和一個人區分開實在是太過分了。一些專家認為,我們不該以電腦能否思維為目標,而是以能多大程度地模仿人類思維為目標;然後,讓設計者再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圖靈簡介

阿蘭·圖靈(Alan Turing),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視為計算機科學之父。 1931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36年,圖靈向倫敦權威的數學雜誌投一篇論文,題為“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套用”。在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中,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的構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計算函式。“圖靈機”與“馮·諾伊曼機”齊名,被永遠載入計算機的發展史中。1950年10月,圖靈又發表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也正是這篇文章,為圖靈贏得了“人工智慧之父”的桂冠。圖靈還進一步預測稱,到2000年,人類應該可以用10GB的計算機設備,製造出可以在5分鐘的問答中騙過30%成年人的人工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