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的意涵:明代人物畫研究三題

圖像的意涵:明代人物畫研究三題

《圖像的意涵:明代人物畫研究三題》是2014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德賓。

基本介紹

  • 書名:圖像的意涵:明代人物畫研究三題
  • 作者:劉德賓
  • ISBN:9787516149072
  • 頁數:215
  • 定價:48.00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版次:1-1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

由劉德賓著的《圖像的意涵(明代人物畫研究三題)》三篇有關明代人物畫的研究專論,分別檢討明代早、中、晚期較具代表性的畫家與作品,雖然具體而微的畫史個案研究不便從中獲取“因緣承成的不同風格變化”,但對於促發創變的“要素、程度、性質及其效果”卻每有新異的收穫。其間,對於社會政治、宗教民俗、學術潮流以至畫家性情等因素與藝術間存在的“某種正比關係”的捕捉收效尤著。承認畫史“變革內部自發自足的特質”當然必要,但所謂“本體性”如果僅指變化的根源始自畫家與繪畫發展自身因素的話,那么對其的釐清與證定仍不可避免地需要考察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否則,單就繪畫或畫家的“本體”發聲,則很難不陷入片面理解與純形式分析的有限思路中。利用“上至宗教,下至經濟學”等文化史上的各種資料探求畫作問隱含的“訊息”,這是藝術史學科不斷發展的生命線。因此,要把握中國傳統繪畫的深髓和精義,亟須立足於人文學科的巨觀文化背景以解讀、分析畫家作品與美術現象,讓作品儘量多且細地告訴我們關於它的故事,使模糊的感受漸趨清晰明朗。

內容簡介

本書將明代人物畫置於廣闊的時代背景中進行考察,以三篇研究專論分別檢討明代早、中、晚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家及相關作品。作者重點考察了明代社會環境與人物畫的互動關係,從歷史、民俗、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汲取有效的研究資源,力求將明代人物畫置於人文學科的廣泛視野中進行交叉性、綜合性審視,嘗試以情境分析與圖像學考證的較高眼界,觀照美術現象、析辨時代源流,多面向思維,努力針對具體討論對象採取恰切考察方式,以期尋繹美術史研究的創新性手段與有效範式。作者在研究中緊扣時代、社會與思潮的發展脈絡,廣徵博引,以豐富翔實的文獻與圖像資料,通過史、論結合的寫作手法,為檢視和解析明代人物畫的主題、風格與世態人心的內在邏輯,勾勒出一組生動別致的畫幅。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篇 藝術與信仰:商喜《關羽擒將圖》與15世紀的關公崇拜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明前期宮廷繪畫與商喜的《關羽擒將圖》
第三節 15世紀的關羽崇拜及其造型
第四節 “小傳統”與政治情境:商喜的藝術策略序
緒論
第一篇 藝術與信仰:商喜《關羽擒將圖》與15世紀的關公崇拜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明前期宮廷繪畫與商喜的《關羽擒將圖》
第三節 15世紀的關羽崇拜及其造型
第四節 “小傳統”與政治情境:商喜的藝術策略
第五節 結論:文化分層、政治身份與藝術樣式
第二篇 《伏生授經圖》:明中期人物畫與“新儒學”思潮互動關係研究(1450—1600)
第一節 研究史回顧與本篇寫作旨趣
第二節 杜堇與《伏生授經圖》解讀
第三節 明中期的“新儒學”思潮與文化情境
第四節 複本回源:王陽明對“聖學”的承繼與杜堇的創作旨趣
第五節 “經世”與復古:明中期人物畫的時代意涵與意義綱絡
第六節 結論
第三篇 圖像、性情與觀看:陳洪綬的《鬥草圖》及其女性主義意識
第一節 前言:相關研究現況與本篇作旨
第二節 珠璣滿斗:《鬥草圖》與“鬥百草”
第三節 “亂世之出處”:晚明社會變局與審美風尚概觀
第四節 “鬥草”爭奇:陳洪綬作品中的女性觀看與女性主義意識
第五節 餘論:圖像——境遇與心理的互動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