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口銅魚

圓口銅魚

圓口銅魚,學名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屬鯉形目,鯉科。分布於長江上游乾支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圓口銅魚
  • 拉丁學名:Coreius guichenoti 
  • 別稱:水密子, 方頭, 肥沱, 麻花魚
  • 二名法: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銅魚屬
  • :圓口銅魚
  • 分布區域長江中下游
  • 編號:6098
  • 命名人:Sauvage et Dabry
生活習性,形態特徵,分類學,地理分布,營養價值,人工繁殖,人工養殖疾病的防治,

生活習性

生境: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江河中,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動,喜集群。
捕食與食性:食性雜,以水生昆蟲,軟體動物,植物碎片,魚卵、魚苗等為食。其攝食活動與水溫有密切關係,春秋攝食強烈,冬季減弱,晝夜均攝食,但白晝攝食率低於夜間。
保護:未列為保護動物。

形態特徵

體形似銅魚,頭後背部顯著隆起。吻較寬圓。口寬,呈弧形。眼徑小於鼻孔。須1對,粗長,向後伸至胸鰭基部。胸鰭長,後伸遠超過腹鰭起點。背鰭稍短,無硬刺。尾鰭寬,分叉深,上葉比下葉長。鱗片後部長且稍小,各鰭基部及腹鰭基部腹面都覆蓋小鱗片。側線平直、完全。體色為古銅色,帶金黃色光澤。腹部淡黃色。背鰭背鰭灰黑色略帶黃色,胸鰭肉紅色帶黃色,基部淡黃色,腹鰭和臀鰭為淡黃色帶肉紅色,尾鰭金黃色,邊緣為黑色。
下層魚類,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動。產卵期從4月下旬到7月上旬。產漂流性卵。雜食,食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植物碎片等。最大個體可達7~8市斤,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經濟魚類。

分類學

分類:脊椎動物門、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句亞科、銅魚屬。
分布:長江金沙江

地理分布

分布於長江上游乾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烏江等支流中,每年春季為捕撈旺季。

營養價值

肉質細嫩、富含脂肪,肥美,蛋白質含量19.3克,脂肪含量3.2克,是民眾喜愛的上等魚。

人工繁殖

2014年6月10日,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在四川宜賓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長江特有魚類圓口銅魚人工馴養繁殖成功。
2014年5月中旬開始,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對人工馴養的圓口銅魚兩次催產成功,共獲受精卵5500粒,出苗4000餘尾。目前親魚經康復處理後全部存活,魚苗已開口攝食。
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經過長期摸索,成功建立了適合於野生圓口銅魚的套養模式,並突破了在人工環境下性腺發育成熟的難題,截至目前,共獲得成熟和近成熟親魚30餘尾。5月14日,研究人員篩選了三尾雌魚開展實驗性催產,獲受精卵1000餘粒,出苗200餘尾。5月26日,在總結第一次繁殖經驗的基礎上,再次成功催產三尾雌魚,獲受精卵4500粒,出苗4000餘尾,受精率高達99%,孵化率90%。連續兩次成功實現圓口銅魚的人工繁殖,標誌著研究所已成功掌握了此項關鍵性技術。

人工養殖疾病的防治

(1)疾病的預防措施
圓口銅魚養殖要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做好了疾病預防工作可有效防止魚病的發生。主要的預防措施包括:選擇體格健壯,規格整齊的魚種,魚苗進行養殖前可用3%的食鹽洗浴或者聚維酮碘藥浴徹底消毒;在捕撈、運輸、放養過程中避免魚體受到損傷,為細菌侵染提供途徑;做好水質調控:採用充氣泵增加水體的溶氧量,用生石灰調節pH值,使水體保持弱鹼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用微生物製劑,降解水中氨氮、亞硝基含量,保持良好環境;做好餌料消毒工作,定時定點投餵螺螄、河蚌等軟體動物,而且在投餵前要經過消毒處理,防止寄生蟲感染;對水體定期消毒,加強日常管理。
(2)圓口銅魚養殖常見疾病及其治療方法
赤皮病 赤皮病的發生目前見於江河網箱養殖的圓口銅魚中。由於網箱養殖密度較高,水流較慢,加之魚體自身免疫力弱的可導致赤皮病的發生。症狀:發病初期無明顯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慾降低,攝食量不斷減少,遊動能力降低,對外界刺激不敏感;病魚體表局部或者大部分出血,鱗片脫落;鰭條基部輕微充血,鰭條末端腐爛,鰭間組織常被破壞;內臟器官無明顯病變。治療方法:冬季由於圓口銅魚採食量很低可用聚維酮碘藥浴15min,接下來兩天連續0.3g/m3的溴氯海因全池潑灑;在圓口銅魚生長季節,可用按每千克魚重加50mg恩諾沙星和80mg維生素C拌料後投喂,每天3次,連用5d,同時前三天用聚維酮碘藥浴[4]。
錨頭鰠病 錨頭鰠病是淡水養殖魚類常見的寄生蟲病,適宜的發病水溫是15-23℃。通常3-4個寄生蟲可導致魚類死亡,1-2個也能造成魚類生長體長停滯、魚體消瘦甚至彎曲畸形。 症狀:病原為錨頭鰠,主要寄生在魚的鰓、皮膚、頭部等處。肉眼可見錨頭鰠頭部插入魚體肌肉、鱗下,身體大部分露在體外。鏡檢可發現蟲體身上布滿藻類及固著原生動物,寄生處周圍組織充血發炎,形成潰爛,通常伴隨細菌水霉的繼發感染[5]。治療方法:(1)採用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0.5g/m3連用兩天;(2)10-20mg/L高錳酸鉀浸浴2h。
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致病原為多子小瓜蟲,感染後在魚體表面形成許多小白點,又稱“白點病”。適宜的發病水溫在20-25℃。圓口銅魚患小瓜蟲病後致死率極高,最高可達100%,症狀:小瓜蟲侵害魚的皮膚,鰓和眼部後造成器官損傷和功能障礙。表現為食欲不振,活力降低、體表粘液增多,體色發黑,體表遍布小白點,鰓絲粘連呼吸困難,有浮頭現象,嚴重者出現爛鰭、爛尾等症狀,頜須缺失,鰓嚴重破壞,鰓絲形態難以辨別[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