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石

園林石

園林石,是指在公園或室外廣場使用的石稱為園林石,園林石分為天然石和認為雕刻的工藝石。天然的石稱為:奇石園林石,屬於奇石序列。認為雕刻的為園林工藝石,屬於工藝石序列。園林石的用途一是為了符合民俗信仰,而是為了審美的要求而設立。

園林石中包含靈璧石這一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園林石文化商城也已成立-磬石坊商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園林石
  • 特點:用土、石等材料構築
  • 意境作用:實用和虛用
  • 分景:隔景和借景
  • 代表性企業:安徽磬石坊網路技術有限公司
  • 代表性商城:磬石坊商城
藝術特性,園林石的代表,石的實用,綜述,營構縮微山水,分景隔景借景,鐫文刻石,修築,園林選石,園林石的美麗,怪醜之美,自然之美,空秀之美,渾樸之美,園林石的特點,園林石的分類,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

藝術特性

無石不成園,石頭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基本的造園要素之一,正是因為具備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髮能力,從而也成為園林意境營造的最佳要素。它既是古典園林的工程建築材料,也是重要的造景材料、裝飾材料。通過建築與造景又在園境營造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古代造園家通過對石頭的巧妙利用和設定體現出中國園林獨特的山水自然情趣,也營造出了獨具華夏審美特色的園林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在美學上最大特點是重視藝術意境的創造。古典園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築物的美,而是藝術意境之美。因此,園林意境的創造和欣賞就成了園林美學的中心內容。在美學上園境和詩境、畫境是共通的,有共同之處。這共同之處就是“境生於象外”。“詩境、畫境都不是局限於有限的,而是在有限中見出無限。同樣,園林的意境,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物象,不是孤立的一座建築,不是有限的一片風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葉朗)這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靜止的物象生動豐富起來,給予瀏覽者更充分的美的感受,並能激發觀賞者心靈意趣的釋放,喚起審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
詩歌、繪畫的意境是藉助於語言或線條、色彩構成的。而園林的意境則要藉助實物來構成。以具體的實物來營造意境容易產生滯礙於物的弊端,妨礙了意境中虛靈之氣的生髮,限制了“境生於象外”的自由。所以就要尋找一種既有具象之美,又富抽象之意的造園要素。它既是具體之物,可以構置實有的園林空間,又兼具藝術符號的靈動抽象,富於意義的闡發空間。能夠以有形溝通無形,從有限跨越無限,創造出於“境生於象外”的意境空間。
園林石就是具備以上特性的造園材料。

園林石的代表

(靈璧石)轉型O2O模式

石的實用

綜述

石在具體的意境營造過程中,其作用可分兩方面:實用和虛用。“實用”是指“石”在具體的園林環境中,依憑其物質形態所起的造景功能。這主要是指石在“意境”中作為審美客體的功用。“虛用”是由於“石”本身所具有的隱喻意義在審美主體身上引發的聯想和意義生成。實用依憑著石的物質屬性及物態形式,重於實境的營建。虛用闡發了寄寓在“石”身上抽象的文化含義以及由此引發的審美遐思,重於虛境中“意”的營造。意境之“境”包括兩個部分:“象”和“象外之象”。“象”就是實境,“象外之象”就是虛境。虛境與實境看似兩個部分,但一到藝術表現時,功夫全要落實到對實境的營構上。“石”在意境營造中的實用就是利用石頭來為園造景,營構實境,為生成意境創造物質環境。
園林石

營構縮微山水

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寫意山水園的獨特風格著稱於世。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骨架,是園景營造的重點。所以古典園林中最重要的境就是“山景”。自然界奇峰疊岫、崇山深壑,高逾萬仞、綿延千里,自然不可能真的搬到園子中來。中國古代造園家就取法山水畫“咫尺萬里”的寫意手段,堆土疊石,模寫山川,對空間進行自由的收縮。“造園家利用不同形式、色彩、紋理、質感的天然石,在園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風格各異的假山,喚起人們對崇山峻岭的聯想,使人們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群山之中”,(周武忠)應目會心,神遊山川。所以,疊石為假山就成為古代園林中最具特色和最富表現力的園景形象,堆疊假山也成了“石”在古代園林中營造園景最主要的用途。

分景隔景借景

通過對石景巧妙的空間安排來組織空間,擴大空間,豐富游賞者的審美感受,營造出“虛實相生”的意境生成空間。石在此既是景觀,又是空間布局的手段,一舉兩得。通過對“石”的巧妙設定,使得本來一覽無遺的有限空間曲折迂迴,趣味橫生。增加了景色的層次,使景觀意趣多樣化,擴大了觀賞者心理上的空間感受。

鐫文刻石

為園境點題立意,表現園林的藝術意境。中國園林追求詩情畫意,園林的意境不單是通過山石、草木、池沼、亭榭等物質形態的景觀顯現出來。園林內的匾額、碑刻、對聯,如同花木竹石一樣也是組成園景、創造意境的重要因素。中國園林運用這些文化符號“來點景、立意,表現園林的藝術境界,引導人們獲得園林意境美的享受”,(周武忠)詩文、書法、題額不單營造了古樸典雅的氣氛,更起了烘托園境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石頭在中國園林中是鐫刻詩文、題寫碑額的重要載體。石的天然質樸的外形、質感和漢字書法富有動感畫意的線條的有機結合,本身就寓意了人力和自然的統一,體現著中國園林的審美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整個園林猶如一幅寫意山水,鐫刻詩文的碑石就是這幅立體繪畫上的邊款、印章,是園林整體有機的一部分。
園林石園林石

修築

此時它們既是工程上的實用建材,也是營造園林意境的裝飾要素。明代傑出的造園理論家計成在《園冶》中說:“園林砌路,堆小亂石砌如榴子者,堅固而雅致,曲折高卑,從山攝壑,惟斯如一”,“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湖古削鋪,波紋洶湧……路徑尋常,階除脫俗”,以天然石塊砌就的園徑能造成一種令人脫俗的清雅意境,所以他總結道“花環窄路偏宜石”。石材出於自然神工,它的質地、顏色、紋理、質感非人力所能及,最具自然造化的天然意趣。陳從周在談及施工用石時也說“冰裂紋鋪地取青石及黃石,雅潔易自由拼合”,以它為料鋪砌路面,既堅固不易受損,又具天然質感紋理,一派純樸天趣,可以很好地促成意境生成。所以園林建築上套用這些天然石料,大多是按需粗刻成形,很少精雕細刻,不粉飾不塗圬,以露出天然的質地、紋理、色彩,求的就是人工中透出自然的韻味。這正是“天人合一”觀念在園林材料使用上的體現。

園林選石

這種不規則、不對稱的奇形怪狀,不僅表現了變動不居、石無定相的天趣,更包含著勃勃的自然生機。靜態中內含著動態,無生命中蘊含了有生命。“坐對石峰,透漏具備,而皴法之明快,線條之飛俊,雖靜尤動”。(陳從周)這種“自然之文”的動人形式使得“瘦漏生奇,靈瓏安巧”(計成)。單塊賞石也可成為園林一景。有的園子狹小侷促,堆不下假山,就選擇一兩塊奇石立於池畔花間,檐下樹旁,甚至陳於窗前桌畔,用作案頭清供,石形巍峨,也可作丘壑煙嵐之想。“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時時坐臥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李漁)。園中陳設的觀賞石,多是石形奇特,以單取勝,單塊特置,大小不拘。在設定這些單塊賞石時要根據它的體量大小,形貌特點,因地制宜地配置它周圍的空間環境。大者數丈,須繞行仰視,像蘇州的瑞雲峰、冠雲峰,上海的玉玲瓏等,體量都很大,就必須設定在空闊顯豁的空間,方能充分展示出它的美來。小者寸余,俯首諦視,方見其妙,就要設定相應的小環境來襯托它。至小者,甚至可以置於盆中,用作盆景,此時盆即園,石即山,數莖寸草即成茂林。
緣石而生的這些有形之景為意境生成構築了具體的物質環境,提供了意趣生髮、意境營造的審美對象和空間,但這僅僅是意境生成的物質基礎。客觀物景是否內涵著生動意趣和深厚意蘊,並且能否被體悟、被感發出來是意境生成的第二個條件。這被集中體現在“石”的虛用上。

園林石的美麗

意境是形與神的交融統一,是屬於主觀範疇的意與屬於客觀範疇的景兩者結合形成的一種境界。意的主觀範疇,指的是藝術創造者或鑑賞者在藝術對象的塑造或觀照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它的特徵是情與理的有機統一,是藝術形象所包含的主觀感情和藝術形象所含蘊的客觀意義的有機統一。
園林石園林石
“石”的虛用,正在其對“意”(神)的激發。析而言之,包括對情的激發和對理的挖掘兩個層面的統一。第一層面是指“石”所引發的審美感受,表現為主觀感情的流露。第二層面是指“石”蘊含的審美意蘊的闡發,表現為審美感受的深化和審美聯想的拓展。正是這兩個層面煥發情神的虛用,才促成了意由景生、象外生境的虛境形成。
由“石”的形式而生髮出審美感受,是意境生成的必須條件,也是游賞者必然的感覺反應。古人對園林賞“石”的審美感受主要有以下幾種典型評述。

怪醜之美

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對園林用石中的上品——太湖石的美學意義作了闡述。他認為,太湖石之所以為人所欣賞、珍愛,是因為它具有“如虬如鳳”“如鬼如獸”的象形,這些怪石能使人有峰巒岩壑的精神感受。陳從周《說園》中說道:“奇特之峰,其態在變,而醜石在諸品中尤為難得,以其更富於個性,醜中寓美也”。園中賞石的“怪”“醜”其實就是要奇,就是要不同常形,愈怪、愈醜,愈見出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也就愈少見,愈神奇,愈珍貴,也愈耐觀。

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石之可賞,石之稱奇,全在天然,絕不假於人力。一經人力雕琢,再好的奇石,也會使它價值喪失殆盡。出於自然,成於自然,形貌自然,雖不神奇,也耐賞觀。

空秀之美

李漁說:“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這是對賞石形貌的一個審美要求。透,就是通透,石體之內有孔洞彼此貫通。漏,就是石體表面有眼,四面玲瓏。石的漏、透就是要石形具備空靈神韻,元氣貫通,即使石頭體量巨大,也不顯笨重。瘦,就是豎高橫短,頂部寬重,底部窄狹,亭亭壁立,孤峙無倚,欲倒而立,這樣就顯出靈秀之美來。“透、漏、瘦”的形貌,體現的就是清空靈秀的韻致。

渾樸之美

所謂拙樸之美,這種拙樸不是笨拙之呆愚,而是混沌未開、質木無文、純任天然的質樸美。
從上述的審美判斷中,我們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徵,我國古人對石的美學判斷超越了它作為自然物的物質品性,而是賦予其生命的人倫鑑識。這種審美評鑑正是“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表現出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物的平等,物我相親的觀物特性。所以在華夏文化的審美視域中,石頭不僅僅是自然界默默無語的無機物,不僅僅是建材,更是生命,是充滿豐富精微、奧妙敏感的生命存在。當審美主體以空明靈覺之心對“石”進行直覺的穿透性的審美直擊,人的情感向自然慢慢擴張,冷冰凍的石塊在情感的浸潤下生髮出生命的暖意,自然被人格化了。同時審美主體也逆轉化為自然,進入了與身化蝶、不辨物我的審美境界,心石彼此交流融和。這種物我合一的、心物之間的情感流動的審美境界,正是促成意境生成的必須的審美主體條件。
園林石園林石
“意境”的生成,除了“有形之景”、“審美之感”兩者外,更重要的是依託“意”的開掘和激發。如果說“有形之景”是意境的軀體,重於寫實,“審美之感”是意境的血脈,感以動情,那么“悠遠之意”就是意境的靈魂,魂在妙悟。沒有深厚意蘊的妙悟,就激不起邈渺的審美悠思,審美感受被牢牢地黏著於物象形式之上,無法展開想像的雙翅,上升到靈動浩渺的意境天宇。所以“物象”是否具備“意”的內蘊,是“意境”營造的又一大關鍵。
石之所以被人們如此熱愛,幾乎達到“無石不成園”的地步,正是由於“石”的身上寄託了深厚的哲理意蘊,游賞者從“石”的身上可以喚起義理的玄想,由形而下的實體激發起形而上的神思,從而獲得廣闊而豐厚“意”的空間。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石頭抽象地濃縮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觀念中代表“天”的象徵元素。
在景觀設計上,“石”作為寫意自然,摹擬山水的造景材料,並不單單是由於它的外形、紋理、質地能表現出山的形態氣勢,更重要的是在“石”身上,尤其是“奇石”身上濃縮著山川自然的靈氣神韻,寄寓了天工造物的宇宙神力,是自然精神的呈現,形雖頑石,實為靈物。
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於熔岩,侵蝕於流水,掩埋於黃泉,深藏大山,沉沙江底,億萬年歲月流痕,滄桑巨變,全憑自然天工琢蝕而成。所以,它包含著最強烈的自然的特性,它是“天開”的代表,“神工鬼斧”的確證,是宇宙精神的自然體現。古人通過“石”就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園林。同時也是達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境界的最簡便之法。
作為自然造化的石頭在園林中就作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自然的象徵符號和“道”的體現。它是“托不動的形象以顯現那靈而變動(無所見)的道”。古人對自然奇石的令人不解的喜愛與痴迷,正體現出古人對自然天道精神的執著追尋和難以割捨的情懷——直至把它納入自家的後院,朝夕相伴。
“道通天地有形外”,中國園林中的“石”正是自然、宇宙精神的有形體現,古人正是通過對有形的石的選擇、利用把自然的精神引入園林當中,把人的審美視線引向浩渺無盡的宇宙深處。
它和“咫尺萬里”的空間寫意手段一起,構築了中國園林的時空集中。
中國園林是自然空間的集中,同時也是歷史時間的匯聚。有形空間的集中,可以通過移天縮地的縮微之法,納山川萬里於數畝之園。無形時間的匯聚就棘手多了,它無形無體,無色無相,雖實有而無所見,雖覺察而不可觸,永恆流逝、無依無憑。古典園林巧妙地利用“石”這個元素解決了這個難題,將如水流逝,一去不返的時間,象徵性地匯聚起來,集中展現了出來。
奇石是鬼斧神工,歲月流痕,時間滄桑所創造的傑作,每一塊都是時間流逝的見證和結果,它身上的瑰奇之形、紋、質都是凝固的時間流痕。置於園中,觀賞者一見之下,在讚嘆自然造化的同時也不由感慨時間的力量,也不由生髮出思古之幽情。所謂“石令人古,水令人遠”正是這個道理。“它使遊覽者從有限的時空進到無限的時空,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感受和領悟。”(葉朗)
石以其形寫意山嶺,縮微了空間;石以其神,抽象歲月,匯聚了時間,一物之中兼具寫意時空、聚合時空的意象特性。這在眾多的造園元素中是絕無僅有的。它使園境中的時空轉換特徵得到極大的豐富。“思入風雲變態中”,奇瑰秀石,正是時光流逝,河嶽變遷的凝固,人們通過對石的觀賞,就不由地進入到時空的邈思之中。
園林石園林石
石是“陽”的象徵,水是“陰”的隱喻。“水隨山轉,山因水活”。中國園林中有石處大多配之以水。有水處,就水點石;疊石處,傍石理水。湖畔池岸,往往駁以參差石塊,堆石為岸,營造出水落石出,亂石崩灘的意境。疊石假山往往模擬瀑布,“水自高瀉下,擊石噴濺,儼有飛流千尺之勢”。有的於一泓碧水中,兀立嶙峋奇石,空無所倚,猶如破水而出。北宋山水畫家郭熙說:“水以石為面”“水得山而媚”,陳從周評析說:“表面觀之似水石相對,實則水必賴石以變。無石則水無形、無態……無水,則岩不顯,岸無形。故水石兩者決不能分割而論,分則悖自然之理,亦失真矣。”“水石結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國文化中陰陽調和的生命宇宙觀。
園中的石堅硬、峻拔、厚重,被比興地設定為巍峨的山嶽,處處體現著陽的剛勁、雄渾。與此相反,水無定形,依勢順流,隨地賦形,時時體現著陰的柔弱、卑順。石喻陽,水喻陰,水石相依,剛柔相濟、陰陽化合。微風徐來,水波不興,水性靜極而欲動;千尋奇峰,亂石崩雲,山形欲舞而靜止。
石形是靈動的,它在表面呈現著水一般的波動感,但實際它又是靜默的存在,永恆地默然無語,形定如斯。所以它啟示的境界是靜的,是一種
與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宇宙渾然融化,體合為一的永恆的深沉與靜默。
一陰一陽,一動一靜,參乎造化,迥出天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中國的美學辯證法和宇宙觀在此得到極好的展現。在這種陰陽互動的配置中,正體現了無處不在的生命強力的道,這是萬事萬物的生存法則、世界運動變化的動力、精神世界的本質根源。從中我們發現了宇宙的動力構成和內在節奏——陰陽化合、動靜相生
綜上可見,
“石”是“質有而趣靈”(宗炳語)的集中體現,它以形質之有,而作為“道”的供養之資。正因如此,“石”就成為“澄懷味象”之“象”,並由“象”而得與“道”相通。這個“道”既是自然精神(自然之道),同時也是園林所體現的人的藝術精神(藝術之道)。
“石”所具有的這些形式特徵和象徵意義使它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富內涵意蘊的造園要素:靜態中流貫著靈動,有限中寓含了無限,自然質素中糅合了人文情感。同時也正是中國傳統的哲學精神和審美特性使石成為自然的精靈,參與到園林意境中來,成為文人士子們在精神的後院與自然晤談的親密夥伴。

園林石的特點

園林中以造景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構築的山。中國在園林中造假山始於秦漢。秦漢時的假山從“築土為山”到“構石為山”。由於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和山水畫對園林創作的影響,唐宋時園林中建造假山之風大盛,出現了專門堆築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於政和七年(1117),建艮岳於汴京(今開封),並命朱勔用“花石綱”的名義搜羅江南奇花異石運往汴京。自此民間宅園賞石造山,蔚成風氣。造假山的手藝人被稱為“山匠”、“花園子”。明清兩代又在宋代的基礎上把假山技藝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階段。明代的計成、張南陽,明清之交的張漣(張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師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使假山藝術臻於完善(見中國古代園林匠師)。明代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清代李漁的《閒情偶寄》中有關於假山的論述。現存的假山名園有蘇州的“環秀山莊”(見彩圖)、上海的“豫園”、南京的“瞻園”、揚州的“個園”和北京北海的“靜心齋”(見圖)、中南海的“靜谷”等(見蘇州名園,揚州名園,北海、中海、南海。

園林石的分類

中國園林的“四大名石”
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古今藏石界列為觀賞石的“四大名石”。是最古老的品牌,是最有名的品牌。無論稱“四大古石”,還是稱“四大名石”,還是稱“中國古代四大名石”,實際上指的都是這四種古今奇石。

靈璧石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秀潤四時嵐崗翠,寶落世間何巍巍”,這是宋代詩人方岩對靈璧石發出的由衷讚嘆。靈璧石主要產於安徽省靈璧縣境內。《靈璧志略》記載:“靈璧有七十峰,產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靈秀,石皆如璧。”靈璧石開發極早,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徐州上貢“泗濱浮磬”的記錄。靈璧石為世人矚目,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靈璧石不僅開發早,而且盛名久負,在供石家族中歷來占據顯赫的地位。《雲林石譜》匯載石品一百一十六種,靈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紹;明人文震亨撰寫《長物志》,稱“石以靈璧為上,英石次之”。乾隆帝也曾讚譽它為“天下第一石”。
靈璧石質細膩,堅如貞玉,扣之拂之,聲音琤琮,餘韻悠長,有“玉振金聲”之美稱。故古人又把靈璧石稱為“八音石”。在靈璧所產的諸多石種中,揚名最早的是被稱為“八音石”的磬石,《禹貢》中就有“泗濱浮磬”的記載,是我國古代的石質樂器——磬的首選材料。目前故宮、孔廟保留的編磬都是產自靈璧。
自古以來,有名的藏石家無不藏有靈璧珍品,有文獻記載的就有蘇軾的“小蓬萊”、范成大的“小峨嵋”等等。風流帝王李煜鐘愛“靈璧研山”,宋徽宗還為常常把玩的一株靈璧小峰,題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鐫於峰側,並鈐御印。南宋《雲林石譜》上記載石品116種,靈璧石被放在首位;明人文震亨撰寫《長物志》,也有“石以靈璧為上”的評判。明朝王守謙《靈璧石考》一文稱:“海內王元美(世貞)之祗園、董元宰(其昌)之戲鴻堂、朱蘭嵎(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萬鐘)之勺園、王百榖(穉登)之南有堂、曾蓮生之香醉居、劉際明之吾石齋、劉人龍之夢覺軒、彭政之嗇室,清玩充斥,而皆以靈璧石作供。”
靈璧石具有四個方面的獨特之美:
一是無論大小,天然成型,千姿萬態,並具備了“皺、瘦、漏、透”諸要點,意境悠遠。
二是靈璧石的肌膚往往巉岩嶙峋、溝壑交錯,粗獷雄渾、氣韻蒼古,紋理十分豐富,韻味十足。
三是色澤以黑、褐黃、灰為主,間有白色、暗紅、五彩、黑質白章……不僅多姿而且多彩。
四是“玉振金聲”的音質,輕擊微扣,都可發出琤琮之聲,餘韻悠長。
靈璧石有“黃金萬兩易得,靈璧珍品難求”之說。有“試觀煙雲三山外,都在靈峰一掌中”之意境。
大者高廣數丈,可置於園林庭院,立足為山,峰巒洞壑,岩岫奇巧,如臨華岱。
中者可作小丘蹬道、河溪步石、池塘波岸綴石、草坪散石點綴。
小者可供於廳堂齋館,或裝點盆景,肖形狀物,妙趣橫生。
閒暇對坐,一甌清茗,神趨其中,詩律歌節,琴韻畫意,裊裊側畔,頓發清思,把人帶入另一境界,得到一次美的陶冶。

太湖石

太湖石產自山東費縣和江蘇太湖洞庭西山和一些小島上。它由化學沉積形成的石灰岩組成。大量淹伏在小波中的石灰岩,長期經受波濤衝擊的機械磨蝕與化學侵蝕作用,往往將石穿透而成孔穴,或未穿透而呈渦洞,以致形態奇異,柔曲圓潤,玲瓏多竅、皺紋縱橫、渦洞相套、大小有致。人們常用“瘦”、“皺”、“漏”、“透”四個字來形容它的古怪特色。
園林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種石灰岩。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徵,多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
據《清異錄》載:五代後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到唐代開始特別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儒就是一個酷愛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歸仁里和南郭的別墅收藏太湖石極富白居易稱他“休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可見其愛石之深。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雲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民起義。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太湖石分為水石和乾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採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乾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參與加工的。據明代林有麟著《素園石譜》記載:“平江(今蘇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於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煙,或染之色”。
太湖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它永不重複,一石一座巧構思,自然天成。

昆石

昆石產於崑山市玉峰山,即馬鞍山中。又名玲瓏石又稱崑山石。系石英脈在晶洞中長成的晶簇體,呈網脈狀,晶瑩潔白,剔透玲瓏。
昆石與太湖石、雨花石並稱為“江蘇三大名石”,又被列為“崑山三寶”之首(昆石、瓊花、並蒂蓮)。昆石有10多個種類,分別按其形態特徵命名為雞骨峰、楊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
昆石的開採、觀賞、珍藏,可追溯到西漢,至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昆石歷代都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他們都以得石為榮,甚至不惜以重金求取。得石後給石取名,吟詩作賦,讚譽不絕。如宋代大詩人陸游在他的“七律”詩中有“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值”之句。元代詩人張雨在《得崑山石》一詩中有“昆邱尺璧驚人眼,眼底都無蒿華蒼。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雲潤筆床”等詩詞。清代文學家歸莊則為之發出了“奇石由來為世重,米顛下拜東坡供”的感慨。
園林石
昆石早在元、明時期,昆石已作為饋贈親友的高檔禮品。自古以來一直受到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寵愛和收藏。一塊晶瑩潔白的昆石再配上紅木基座便可使得其格外典雅古樸,玲瓏剔透。真可為“極天斧神鏤之巧,融自然藝術之奇”的天然觀賞精品。將它置於案几上能使您有“眼見尺壁,如臨蒿華”,“悅人耳目、怡人心神”之感覺。

英石

是一種形成於約三億年前的石灰岩,因盛產於廣東英德的英山而得名。它的質地細膩、紋理奇特,由於在大自然中經受長期的風化淋濾作用,致使其局部遭受侵蝕溶解,而形成充滿溝、縫、孔、洞的奇形怪狀,並具有“皺、瘦、透”三個特點。
英石又稱英德石,因產於廣東英德市望埠鎮的英山而得名。宋代,英石成為朝廷貢品,與靈壁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清代,英石列入四大園林名石(其餘三大園林名石為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
宋紹興癸丑年(1133年),杜綰《雲林石譜》問世。該書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譜,其中對英石記載甚詳。指出英石產地位於“英州浛洸、真陽縣之間,石產溪水中”,並且種類“有數種:一微青色,間有白脈籠絡;一微灰黑;一淺綠”,“又一種色白,四面峰巒聳拔,多稜角,稍瑩徹,面面有光可鑑物扣之有聲”並介紹了黃庭堅任象州太守時玩英石不惜“萬金載歸”,蘇東坡“獲雙石一綠一白”,名為“仇池”。宋趙希鵠在1242年寫成的《洞天清錄集》,把英石與靈壁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其中有怪石辨十條,對石之特點、製作工藝作了詳細描述。他這樣描繪英石:“英州出此石。如銅礦,聲亦如銅。倒懸生岩下,以鋸取之。故底有鋸痕。大者或長七八尺,起峰至二三寸,亦几案奇玩。然色潤者可愛。枯燥者為足貴也。”又說英石硯山“自然成山形者可用,於石下作小漆木座,高半寸許,奇雅可愛”。《太平清話》中記述詩人范石湖(號成大,吳縣人)喜愛玩英石。《漁陽公石譜》除對英石作全面記述外,還特別介紹了著名的英石縐雲峰,寫《縐雲石記》專篇並附圖,書中描述了“節署”中有一座石峰,嵌空玲瓏,如雲飛動,疑出自鬼斧神工,人們見了摩挲愛玩,日夕不肯離去,遂將其題為“縐雲”。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寫到:“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鐘山,涉錦溪,至靈泉,乃出石處,有數家專以取石為生。其佳者質溫潤蒼翠,叩之聲如金玉,然匠者頗秘之。常時官司所得,色枯槁聲如擊朽木,皆下材也。”《全宋詩》中有大量宋人專詠英石詩句。
明朝計成所著《園冶》介紹英石的產地、顏色等大體與《雲林石譜》相同,但強調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園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點盆,亦可掇小景”。清朝陳吳子所著《花鏡》記載山水盆景製作用石“崑山白石或廣東英石”,充分肯定英石為製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清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兩個概念,其中還記載到英石運至“五羊城”壘為假山,“宛若天成,真園林之瑋觀也”。
園林石
而後,明朝的《長物志》以及清朝的《清稗類鈔》、等多部著作都不乏對英石的推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