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三字經(張建均老師的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圍棋三字經》是天津師範大學張建均老師的作品,發表於 2003年第五期《 圍棋天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圍棋三字經
  • 創作年代:2003年
  • 作品出處:《圍棋天地》2003年第五期
  • 文學體裁:三字經
  • 作者:張建均
  • 作者單位:天津師範大學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

作品原文

圍棋三字經 張建均
我圍棋,古流傳。唐堯制,丹朱善。記載詳,自《左傳》1
漢棋手,不平凡。班固著,《弈旨》篇。作《新論》,有桓譚
圍棋賦》,馬融編。《博弈論》,持異見2
兩晉間,大發展。高品出,多明賢。曰“坐隱”,曰“手談”3
南北朝,品棋三。宋明帝,置棋縣4。迨至唐,有棋官。
棋待詔,職業專。王積薪,《金谷園》。六朝來,廣流傳。
浸日本,漸朝鮮。隋唐際,交流繁5。有宋代,開新面。
有《棋經》,十三篇。劉仲甫,《棋訣》傳。李逸民,《忘憂》編。
古文人,多浸漸6。至元明,有《玄玄》。過百齡,世驚嘆。
四子譜》,為心纂7。清國手,如湧泉。黃龍士,著先鞭。
徐星友,繼前賢。范西屏,《桃花泉》。著《指歸》,施定庵
清末季,陳子仙周小松,亦稱善8。至民國,吳清源。少年時,頭角現。
赴東瀛,苦研鑽。成大器,光燦爛9。解放後,開新面。棋業昌,比賽繁。
陳祖德,自不凡。聶衛平,掀波瀾10。後起秀,春筍現。出於藍,勝於藍。
我文化,稱斑斕。靡世界,列國贊11

作品注釋

1.我圍棋,古流傳。唐堯制,丹朱善。記載詳,自《左傳》。
圍棋早在我國古代社會就流傳開了。戰國時代的歷史文獻《世本》就早有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西晉張華《博物志》也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可見,“堯造圍棋”說的淵源是遠長的。
但“堯造圍棋”只是一種傳說,而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契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弈棋”就是下圍棋,“棄者”就是下棋的人。這段話,是迄今為止,能見到的關於圍棋的最早的、明確無誤的文字記載。
2.漢棋手,不平凡。班固著,《弈旨》篇。作《新論》,有桓譚。《圍棋賦》,馬融編。《博弈論》,持異見。
漢棋手,不平凡。圍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以後,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兩漢的圍棋愛好者,有漢景蒂的兒子劉去、漢宣帝劉詢,以及班固、馬融、李尤、黃憲等著名的學者文人。
班固著,《弈旨》篇。班固是《漢書》的作者。他的《弈旨》是系統論述圍棋意義和作用的第一篇光輝文獻。《弈旨》說:“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陰陽分也。平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成敗臧否,為人由已,危之正也。”這是用陰陽、天文、地則、王政等當時理解的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哲理和思想,對圍棋作了全面的闡述和充分的肯定。
作《新論》,有桓譚。桓譚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其著《新論》說:“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及為之上者,遠棋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名,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孤疑,須計數而定。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以自生於小地,然亦然不如。”在這裡,桓譚不僅把圍棋的戰略戰術和早已有系統理論的兵法歸在一起,而且指出了對局時上者、中者、下者在棋理上的高低。
《圍棋賦》,馬融編。《圍棋賦》為東漢經學家馬融所著,賦的開頭是“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隨後總結了“先據四道兮,保角依傍,緣邊遮列兮,往往相望”等具體經驗。
《博弈論》,持異見。三國時期,下圍棋蔚然成風。一些政治家和有名的文人都愛好圍棋。如曹操、曹丕、曹植、孫策、陸遜、王粲、孔融等都是有名的棋手。時吳國宮廷盛行圍棋,孫權的太子孫和命韋曜撰寫了《博弈論》,對圍棋持否定的態度。該文從“君子”應當立功顯名和下圍棋“無益於用”兩個方面來展開議論。批評了“廢棄事業,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獨”、“今實之人,多不務經術,好玩博弈”的現象。
3.兩晉間,大發展。高品出,多明賢。曰“坐隱”,曰“手談”。
兩晉間,大發展。高品出,多明賢。曰“坐隱”,曰“手談”。梁朝沈約的《棋品序》中說:“漢魏明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這生動地表述了兩晉和南北朝的圍棋活動盛況。西晉第一個皇帝司馬炎開始,太子、親王、外戚、管理機要的大臣、將軍、名士等都喜歡下圍棋。東晉時,可以從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世家的圍棋故事中看到一個概貌。王謝世家中,史籍上載有王導、王悅、王恬、王廣(王導從孫)、謝安、謝玄、謝弘微(謝安從曾孫)、謝瀹(謝安從玄孫)等愛下棋的紀錄。謝安早年和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導從弟王曠的兒子)相友善,又和稱圍棋為“手談”的王坦之、稱圍棋為“坐隱”的僧人支道林關係密切。“淝水之戰”中對弈江山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王謝世家外,喜歡下圍棋的名手,不勝枚舉。
4.南北朝,品棋三。宋明帝,置棋縣。
南北朝,品棋三。南北朝時期,圍棋活動更是盛況空前。南朝“品棋”就有三次。所謂“品棋”,就是評定棋藝,確定棋藝水平的高低。這三次“品棋”(第一次是在齊武帝蕭賾時,第二次是在梁武帝天監年間,第三次是在蕭衍統治的大同末年),其中講到“登格”的“格”和“棋品”,都是說的圍棋技藝的等級,是效法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分為九品。並對其中的每一品都給了一個專名: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日鬥力,八曰若愚,九月守拙。
宋明帝,置棋縣。《南史·王諶傳》言:“(宋)明帝好圍棋,置圍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為圍棋都大中正。”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單位為州、郡、縣三級,邑是自然村落。所謂“圍棋州邑”,不應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而是圍棋的專業機構,其任務是執掌會期者的選舉、推薦,棋譜的收集、整理,這大概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圍棋機構了。
5.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詔,職業專。王積薪,《金谷園》。六朝來,廣流傳。浸日本,漸朝鮮。隋唐際,交流繁。
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詔,職業專。隋唐時,圍棋在宮廷和士大夫中間繼續流行。《新唐書·百官制》說,唐宮廷的“萬林內教坊”設有博士十八人,其中有一名棋博士。《舊唐書·職官制》說,“中書省”下的“翰林院”設有待詔,備皇帝召用,其中就有棋待詔。“棋博士”和“棋待詔”都是專業棋手。這是中國圍棋史上由官方設立專業棋手的最早紀錄。
王積薪,《金谷園》。王積薪是唐玄宗時最有名的棋待詔。著有《棋訣》一卷,《金谷園九局圖》一卷,《鳳池圖》一卷,可惜這些都失傳了。王積薪外,活躍在中晚唐的王叔文(順宗時)、顧師言(宣宗時)、滑能(僖宗時)等人,都是唐代知名的棋待詔。
六朝來,廣流傳。浸日本,漸朝鮮。隋唐際,交流繁。中國發明的圍棋在近鄰朝鮮和日本得到廣泛流傳。中日、中朝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據《北史》記載,在南北朝時圍棋就傳到了日本、朝鮮。隋唐時期,在圍棋方面的交流就更加廣泛、頻繁了。
6.有宋代,開新面。有《棋經》,十三篇。劉仲甫,《棋訣》傳。李逸民,《忘憂》編。古文人,多浸漸。
有宋代,開新面。有《棋經》,十三篇。宋代,圍棋的著作和棋手的水平都別開生面。圍棋光輝的文獻《棋經十三篇》為北宋張擬所撰,全書按棋局、得算、權輿、合戰、虛實、自知、審局、斜正、洞微、名數、品格、雜說排列,次第井然,全面系統。其主旨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推本棋局和棋子的形制,給以理論上的解釋;二、論述弈者應具備的棋藝修養和棋德;三、論述對弈中的戰略戰術和基本要領;四、明確圍棋的規則。作者以很高的棋藝素養和淵博的知識達到了那個歷史時代所能達到的高度。
劉仲甫,《棋訣》傳。李逸民,《忘憂》編。北宋和南宋,繼續實行了唐朝建立起來的棋待詔制度。棋待詔中最著名是劉仲甫和李逸民。劉仲甫,江南人,宋哲宗時國手。所著《棋訣》一篇,分為布置、侵凌、用戰、取捨四大段。一些論述有獨到之處。李逸民是南宋初的棋待詔,重編了有古代和當時棋譜的《忘憂清樂集》,保存了大量的北宋以前和北宋時期的棋譜、棋勢,是古代棋手的心血結晶,也是研究古代棋藝的寶貴資料。
古文人,多浸漸。圍棋發展到唐、五代、宋時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圍棋在文人學者中廣為流傳。著名的文人中,杜甫、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杜牧、司空圖、李煜、歐陽修、王禹冉、蘇軾、黃庭堅、陸游、辛棄疾等等不僅會下圍棋,而且多是高手,且多有關於圍棋的文學作品。
7.至元明,有《玄玄》。過百齡,世驚嘆。《四子譜》,為心纂。
至元明,有《玄玄》。元代只存活了九十年,在圍棋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是《玄玄棋經》的出現。《玄玄棋經》分禮、樂、射、御、書、數六卷。主要內容有:一、收錄了張擬的《棋經十三篇》、班固的《棄旨》、劉仲甫的《棋訣》等理論著作;二、有棋盤路圖、起手圖、起手法、以及直三、曲四、花聚五、神芝六、金圭七等死活的基本圖形;三、有捲簾式、蓮花角、倒垂蓮等邊角定式;四、全書的後三卷,有各種死活棋勢三百七十八型,極有價值。
過百齡,世驚嘆。《四子譜》,為心纂。到了明代,圍棋活動開展的更為廣泛,除皇帝、宰輔以外,官吏、文士以及社會各階層喜愛圍棋的人大為增加。著名文人唐伯虎、吳承恩、湯顯祖、凌濛初等都是圍棋愛好者。圍棋國手過百齡技壓群芳,“棋品第一,名噪京師”。所著有《官子譜》、《三子譜》、《四子譜》。《四子譜》為其代表作,譜中按起手法分類,計分鎮神頭六十一變,倚蓋一百七十八變,大壓梁一百一大變,六四起手三十變,七三起手五十七變。其中的解說,或概括論述,或說明某勢宜於讓子或對子,提示明確。後人對此書評價:“此譜最精緊,初學習之,可無迂緩之病。”
8.清國手,如湧泉。黃龍士,著先鞭。徐星友,繼前賢。范西屏,《桃花泉》。著《指歸》,施定庵。清末季,陳子仙。周小松,亦稱善。
清國手,如湧泉。黃龍士,著先鞭。徐星友,繼前賢。圍棋至清代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李耀東的《中國圍棋史》說到清初之圍棋:“棋壇名手先後繼出,稱霸爭雄,此期之弈史,無異於吾國政治史上之有周末戰國時代也。迄黃龍士異軍突起,局面翻新,始征服群雄而成帝業。”
黃龍士是清初獨步一時的高手。《弈評》說他“黃龍士如天仙化人,絕無塵想”,“如淮陰用兵,戰無不勝”。徐星發是黃龍士的學生,是黃逝世後三、四十年間的國手。所著《兼山堂棄譜》精選了明末清初國手的代表作六十二局,每局都有評註。不僅詳細評論了若干著的得失,還指出了當時某些看法的源流,最後還作了局終總結。是明代棄譜數量增多以來的一部佳作。
范西屏,《桃花泉》。著《指歸》,施定庵。清初繼黃龍士、徐星友後,著名國手有梁魏今和程蘭如。可是,范西屏、施定庵登上棋壇後,梁、程的地位立即被取代。范、施都是浙江海寧人,兩位同鄉稱雄棋壇四十多年。二人的棋藝達到了過去從來有過的水平,而二人又各擅其妙,難分高下,成為座子棋時代的兩位最高峰。范西屏編著了《桃花泉棋譜》,全書以邊角定式及其變化為主,分為九五鎮、三六侵分、大飛進角等二十類,計八百多個變化,每個變化都有詳細明確的解說。施定庵編著有《棄理指歸》、《棄理指歸續編》。前者分起手辯證、布局、小侵、大侵、鎮邊等十六類,全是文字口訣,無圖,後錢長澤為其繪製棋圖,以圖作注,變成《棄理指歸圖》。《棄理指歸續編》為圍棋入門口訣。
清末季,陳子仙,周小松,亦稱善。清末的眾多棋手陳子仙、周小松為佼佼者。陳子仙,浙江海寧人,少年時即是知名國手,年未五十而逝。周小松為清末“第一流之弈家”。輯有《餐菊齋棋評》,收集棋譜二十七局,皆為當時的對局,每局都有詳細評述。
清末季,陳子仙。周小松,亦稱善。
9.至民國,吳清源。少年時,頭角現。赴東瀛,苦研鑽。成大器,光燦爛。
至民國,吳清源。少年時,頭角現。赴東瀛,苦研鑽。成大器,光燦爛。
10.解放後,開新面。棋業昌,比賽繁。陳祖德,自不凡。聶衛平,掀波瀾。
解放後,開新面。棋業昌,比賽繁。解放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圍棋事業,圍棋愛好者越來越多,比賽頻繁,棋藝水平大增。圍棋事業蓬勃發展起來。
陳祖德,自不凡。聶衛平,掀波瀾。1964年,20歲的上海青年陳祖德獲得全國冠軍,1965年在中日圍棋比賽中,又戰勝日本九段棋手。1966、1974都獲全國冠軍。青年棋手聶衛平於1975年技壓群雄,登上第三屆全運會圍棋冠軍的寶座,於1975、1977、1978、1979、1982、1983連獲全國冠軍,1979至1983連續五屆獲得“新體育杯”冠軍。在1976年的訪日比賽中,取勝六勝一負的優異成績,日本報刊贊他為“聶旋風”。在1985年第一屆“NEG中日圍棋擂台賽”中,連克日本超一流棋手,為我國奪得了第一屆擂台賽的勝利。此後又為第二、第三屆擂台賽的勝利立下功勳。
11.後起秀,春筍現。出於藍,勝於藍。我文化,稱斑斕。靡世界,列國贊。
後起秀,春筍現。出於蘭,勝於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短短三十年內,從“南劉(棣懷)北過(惕生)”到陳祖德、吳淞笙,再到聶衛平、孔祥明,棋藝水平兩次大幅度提高。進入八十年代後,劉小光、馬曉春、楊暉、豐雲獲得全國冠軍,邵震中、曹大元、馬曉春獲得第三、四、五屆世界業餘錦標賽冠軍,他們已經不止一次戰勝過陳祖德、聶衛平、孔祥明等“老”一代的高手。接著又出現了將超過他們的新手。
我文化,稱斑斕。靡世界,列國贊。圍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已打破膚色、人種、語言、風俗習慣的障礙,風靡亞、歐、美,在全世界飛速普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