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政策搭配說

國際收支政策搭配說亦稱“政策搭配論”。主張一國在制訂和實施經濟政策時要兼顧到國內國外經濟兩個方面,即達到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內部平衡即是要保持國內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經濟成長; 外部平衡就是要達到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該說認為: 應以貨幣政策促進外部平衡,以財政政策促進內部平衡。

1944年布雷頓森林貨幣體制建立後,並不象當初構想的那樣完美無缺。它既沒有始終保持固定平價不變,也沒有使資本主義失業和經濟衰退情況有所改善。相反,由於匯率不能及時調整,有些國家常常出現外匯危機。故圍繞支持還是反對布雷頓森林貨幣體制這個問題,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個獨立的派別。在雙方的論戰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什麼樣的貨幣體制下效應更大的問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家R.A·蒙代爾在其(固定與浮動匯率下國際調整的貨幣動態分析) 一文與其他的文章中闡釋了國際收支政策搭配說的基本觀點。
蒙代爾首先假定: ①當一國出口一定時,國內支出增加,進口隨之增加,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惡化; 反之,國內支出減少時,進口也隨之減少,則經常項目就得到改善。②資本移動對利率有彈性。③短期內充分就業產出量一定時,國內支出僅受財政、貨幣政策的影響。蒙代爾用預算和利率分別代表財政和貨幣政策,預算增加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反之則為緊縮性財政政策。利率下降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利率上升為緊縮性金融政策。在以上的假設條件下,為了進一步闡明他的觀點,蒙代爾用總需求與充分就業產出量的相對關係來說明國內平衡的概念,即當總需求等於充分就業產出量時,就達到平衡; 總需求大於充分就業產量時,則產生通貨膨脹; 反之則為通貨緊縮。他用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餘額與資本流出淨額來說明國外平衡,即經常項目餘額等於資本流出淨額時稱之為國際收支平衡; 大於資本流出淨額為國際收支順差; 小於資本流出淨額為國際收支逆差。
蒙代爾用圖論證了兩種政策的搭配關係。圖中,橫坐標表示利息率,縱坐標表示財政剩餘。FF′線表示國際收支均衡曲線,即在整條線上,國際收入等於國際支出。它之所以有負斜率,是因為隨著利息率的上升,會有國際收支盈餘,這時必須增加財政支出,預算增加 (即降低財政剩餘),增加進口,保持國際收支均衡。XX′線表示國內均衡曲線,即在整條線上,充分就業等於對產出的總需求,它之所以有負的斜率,是因為利息率上升會使有效需求下降,故必須有財政剩餘下降與之相適應,這樣才能使國內支出保持不變。由於假定資本移動對利率有彈性,故FF′,的斜率大於XX′的斜率,圖16—46中兩條線的交點G即是國內、國外同時平衡點。可以看出,在FF′線的下方,國際收支有赤字; 在FF′線的上方,國際收支有盈餘。在XX′,線的下方,有通貨膨脹壓力; 在XX′線的上方,有經濟衰退壓力。蒙代爾指出,在固定匯率制下,經濟無論處於何種位置,只要政府用貨幣政策調整外部平衡,用財政政策調整內部平衡,最終一定會使它達到平衡點G。現在考慮經濟處於W點的情況。在W點,國際收支有逆差,但國內收支是平衡的。為了消除國際收支逆差,貨幣當局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使利息率上升。於是,W點會向B點運動,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但由於利息率上升,使用條件苛刻,會出現失業趨勢。所以國內平衡遭到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擴大財政支出,從而使B點向C點運動。在C點,國內收支恢復均衡,但國際收支又出現赤字,不過赤字量已比W點要小。隨著持續的調整運動,經濟將按圖示的箭頭向前運動,最終一定會達到平衡點G。如果情況反過來,用財政政策調整外部平衡;用貨幣政策調整內部平衡,那么不平衡狀況就會更嚴重。在上圖的例子中,W點就會朝A點和D點的方向運動,離平衡點G愈來愈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