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事實體法原論

國際刑事實體法原論

《國際刑事實體法原論》是一部由王新教授所著的法律理論著作。書中採取跨學科、比較研究、案例實證分析和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依據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基於國際刑法一般原則的形成和發展、國際犯罪的刑事責任基礎、國際刑法的淵源和價值評判等一般理論,並結合具體的典型案例,擬從國際刑法的淵源和價值評判、國際刑法體系、國際刑法一般原則的形成和發展、國際犯罪的刑事責任基礎、具體的國際犯罪個罪、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和實踐、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等方面,對國際刑法和國際犯罪等問題予以詳細、系統和創新性的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國際刑事實體法原論
  • 作者:王新 
  • ISBN:9787301167953
  • 類別:法律 > 國際法 > 國際刑法 
  • 頁數:306頁
  • 定價:38.00元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3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
  • 版次:第1版 (2011年3月1日)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ASIN:B004U4Q8PI
  • 字數:386千字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國際刑事實體法原論》為了彌補我國關於國際刑法研究的缺陷和空白,借鑑國外研究國際刑法和國際犯罪的成果和經驗,並對我國的國際刑法實踐、教學和研究提供有意義的理論指導,《國際刑事實體法原論》由王新所著,擬採取跨學科、比較研究、案例實證分析和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依據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基於國際刑法一般原則的形成和發展、國際犯罪的刑事責任基礎、國際刑法的淵源和價值評判等一般理論,並結合具體的典型案例,擬從國際刑法的淵源和價值評判、國際刑法體系、國際刑法一般原則的形成和發展、國際犯罪的刑事責任基礎、具體的國際犯罪個罪、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和實踐、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等方面,對國際刑法和國際犯罪等問題予以詳細、系統和創新性的研究,特別擬對具體的國際犯罪個罪的構成、認定、處罰以及國際刑法中比較棘手的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和實踐、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以及我國對國際刑法應持有的態度、我國刑事立法在堅持國家主權的立場下該如何與國際刑法接軌、如何懲治和預防國際犯罪等關鍵和現實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若干構想。

編輯推薦

《國際刑事實體法原論》是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王新,男,1966年7月出生,江蘇鎮江人。1986年、1992年和1995年在北京大學法律系分別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5年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獲得法學碩士(LL.M.)學位。1995年至今,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刑法、外國刑法、國際刑法、金融犯罪。獨著《金融刑法導論》、《金融詐欺及對策》,主編《基層檢察實踐探究》,參著《案例刑法學》、《中國刑法論》、《刑法學概論》、《金融犯罪研究》等,合譯《犯罪學》(加羅法洛著),在《中外法學》、《政法論壇》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第1章 國際刑法的歷史演進脈絡
1.1 萌芽期:以海盜罪和戰爭罪為肇始
1.2 前期實踐: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審判
1.3 誕生: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
1.4 低迷期:國際刑事審判活動的缺失
1.5 復興:聯合國特設國際刑事法庭的建立
1.5.1 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
1.5.2 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
1.5.3 兩個聯合國特設國際刑事法庭的意義
1.6 里程碑:《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通過
1.6.1 “起步”期(1947年-1949年)
1.6.2 兩個機構雙軌並行的起草期(1950年-1954年)
1.6.3 被“捆綁”的擱置期(1955年-1989年):“冷戰”下的必然
1.6.4 被“拾起”的時期(1989年-1994年):國際法委員會的三個稿本
1.6.5 “衝刺”期(1994年-1998年):兩個特別委員會的工作
1.6.6 “撞線”期(1998年6月-7月):羅馬外交會議
第2章 國際刑法的淵源和特徵
2.1 國際刑法的淵源
2.1.1 遞進式法律淵源的底蘊考察: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2.1.2 有約束力的國際刑法淵源
2.1.3 說服力意義上的國際刑法淵源
2.2 國際刑法的特徵
2.2.1 國際法與國內刑事法的集結性
2.2.2 刑事實體法和程式法的一體化
2.2.3 調整國際刑事法律關係
2.3 國際刑法的價值取向
第3章 國際刑法的體系性位置
3.1 共識的立場:國際刑法的客觀存在性
3.2 附屬說:“門戶”之爭
.....
第6章 國際犯罪概述
第7章 滅絕種族罪
第8章 危害人類罪
第9章 戰爭罪
參考文獻
附錄1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
附錄2 犯罪要件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