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統合之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築視野下的內蒙古東部蒙旗教育

國民統合之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築視野下的內蒙古東部蒙旗教育

《國民統合之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築視野下的內蒙古東部蒙旗教育》進而在探究晚清民國中國政府在內蒙古東部蒙旗所實施的國民教育方針及其國民教育實踐的基礎上,發現當時政府正是以上述的終極目標為藍圖來實施其“國民統合”意圖的。《國民統合之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築視野下的內蒙古東部蒙旗教育》還通過管中窺豹,觀諸全國的狀況,得出:近代中國政府正是希冀通過國民教育來擔承造就“共同的民族性(nationhood)”,即統合國內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族群而形成“中華民族”這一歷史重任的研究結論。

基本介紹

  • 書名:國民統合之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築視野下的內蒙古東部蒙旗教育 
  • 類型:少數民族教育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1662686, 753166268X
  • 品牌:北京眾流滄海
  • 作者:於逢春
  •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頁數:337頁
  • 開本:16
  • 定價:45.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民統合之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築視野下的內蒙古東部蒙旗教育》通過研究發現,近代中國模仿歐、美、日各國,將民族國家構築的終極目標也設定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一政治訴求意味著最終否定居民(或臣民)中的族群多樣化與文化多樣性,希冀將整個版圖上的居民(或臣民)鑄造成國民,並使其統合於一個“民族”(國族)之下。

作者簡介

於逢春(1960—),遼寧東港人。198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2003年畢業於(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部,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多年來全力構建“五大文明板塊”理論框架。藉此解讀中國疆域形成的內在理路。系國內最早運用民族主義理論,探討近代中國如何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構築“民族國家”的研究者之一。主要著作:《構築中國疆域的文明板塊類型及其統合模式序說》《中國國民國家構築與國民統合之歷程》等。

圖書目錄

序 章
第一節研究的目的與課題
第二節研究的方法、內容及其構成
第三節先行研究的檢討
第四節原始史料及關聯資料的探討
第一章晚清的邊疆民族政策與圍繞著東北的國際情勢——晚清“民族國家”構築趨勢下的東北邊疆民族
引言
第一節東北地方民族分布的變容
第二節圍繞著東北地方的國際情勢
本章小結
第二章蒙旗近代教育的肇始——1902年壬寅學制公布—1911年辛亥革命
引言
第一節晚清政府對蒙旗的國民教育政策
第二節晚清政府對蒙旗的國語教育政策
第三節蒙古族的民族教育要求與實現——以“貢王三學”為中心
第四節喇嘛教學塾的形態及其變容——以1902—1931年內蒙古地方為中心
本章小結
第三章“五族共和”國民統合裝置下的蒙旗政策與蒙旗的應對
引言
第一節辛亥革命的爆發與蒙古地方的動向(1911年10月—1912年3月)
第二節北洋政府對蒙古政策(1912—1927)——內蒙古地方三個特別行政區的設定
第三節南京國民政府對蒙古政策(1928—1931)——內蒙古地方省制的確立及蒙古族的應對
第四節沙俄(蘇聯)及日本勢力在內蒙古東部的伸展
本章小結
第四章蒙旗國民教育的深化——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
引言
第一節 民國政府對蒙旗的國民教育政策——以鄂倫春族教育為事例
第二節 民國前期蒙旗的民族教育要求——以奉天東北蒙旗師範學校為中心
第三節 民國前期的蒙旗教育實態(一)——以嫩江中上游流域的達斡爾族教育為事例
第四節民國前期的蒙旗教育實態(二)——以黑龍江省立蒙旗初等高等國小校為事例
本章小結
結章
第一節晚清民初東北蒙旗教育的特質
第二節近代中國的國民統合之歷程
第三節本研究的限界、展望及其今後的課題
附錄:本書徵引文獻與參考資料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另一方面,中國為了抵抗日、俄兩國的侵略,實施“門戶開放”政策,利用列強間的牽制力、制約力,以抵禦日俄兩國對東北蒙古地方的瓜分。1909年10月,清朝與美國借款團及英國商會締結契約,將縱貫東北的錦璦(錦州一璦琿)鐵道建設權賦予之。另外,1906—1909年的四年間,在全中國的29個開放口岸、開放市場中,有21處集中在東北地方。無疑,1908—1931年的東北地方,因鐵道與大豆而與世界市場相連線,任何一個國家也不能獨占東北。與此同時,與俄國(蘇聯)、朝鮮半島密切相連的朝鮮族,與蘇聯、外蒙古密切相連的蒙古族等各民族的政治活動,成為中、日、俄(蘇)諸國間政治力學形成的重要因素,從而使得東北邊疆民族的存在,牽動了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東北地方的民族政策的方向。
其三,蒙古族與東北其他人數較少的邊疆民族不同,不但具有獨自的文化、語言(並非散居於漢族之中),而且集中於特定的地域,並形成了民族居住地等特徵。另外,該民族為近代中國歷屆政府及後來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對東北少數民族實施教育政策的核心對象。正是因為其具有獨自的民族居住地,所以成為日、俄兩國對其實施分離、分化與挑撥工作的對象。而恰恰因為這一點,使得晚清民初的中國政府在東北地方實施“民族國家”化運動中,使該民族具有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偽“滿洲國”政權還對蒙古族實施了與漢族、滿族迥異的民族政策與教育政策。
滿族、錫伯族、蒙古族及蒙古族系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原本是東北地方的原住民,但到了晚清,滿族、錫伯族等業已基本上漢民族化,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也在某種程度上蒙古族化。也正因為如此,晚清民初的中國政府,乃至於偽“滿洲國”政權,均將滿族、錫伯族視同漢民族,將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視同蒙古族,對其分別實施與漢族、蒙古族同樣的教育政策。另外,日本為了擴大其在東北地方的利權,提出了日本的大和民族與蒙古族之間的“同種說”,即通過虛擬該民族與日本之間的特殊關係,將這種“特殊的關係”正當化,進而進一步強調日本與蒙古族之間的“文化的一體性”。
其四,蒙古族及蒙古族系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集聚地域廣大,並且被明確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