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體系之防震減災信息化規劃

信息化工作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信息化水平是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綜合體現,為指導“十二五”期間防震減災信息化工作,依據《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國家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和“十二五”《中國地震局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政策全文,內容解讀,

政策全文

防震減災信息化規劃
中 國 地 震 局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現狀分析
一、需求分析
(一)事業發展信息化需求
(二)政務信息化需求
(三)業務信息化需求
(四)公共服務需求
(五)行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需求
(六)信息安全需求
二、發展現狀
三、主要問題與不足
第二章 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二、發展目標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拓展政務信息化套用
三、推進業務信息化套用
四、增強防震減災信息服務效能
五、提升信息化的整體支撐和保障能力
六、加強信息安全與運行保障
第四章 重大計畫和專項
一、防震減災信息化發展頂層設計與戰略研究
二、行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
(一)信息管理服務關鍵技術套用
(二)數據平台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三)網路通信關鍵技術套用研究
(四)新技術與示範套用研究
三、國家地震專業基礎設施專項
(一)國家防震減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二)國家地震數據災備中心建設
(三)電子政務系統建設
四、烈度速報與預警信息系統
(一)烈度速報與預警通信系統
(二)烈度速報與預警信息服務系統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組織政策保障
二、標準規範保障
三、人才隊伍保障
四、加強交流合作
前 言
信息化工作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信息化水平是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綜合體現,為指導“十二五”期間防震減災信息化工作,依據《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國家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和“十二五”《中國地震局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現狀分析
一、需求分析
為實現“十二五”期間國家防震減災目標和任務,需加強信息化頂層設計, 進一步提升防震減災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技術與防震減災業務的融合程度,深化防震減災信息的套用與服務,具體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事業發展信息化需求
黨中央提出信息化推動產業化和現代化,信息科技的進步為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防震減災事業的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需求,信息化必將推動防震減災各個領域的創新與進步,必將推動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和變革。
(二)政務信息化需求
提高防震減災部門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能力,需要高效的政務系統作為支撐保障,整合行業信息資源,同時建設電子政務和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實現各級防震減災部門政務信息的互聯互通,推進省、市、縣等各級政府開展防震減災工作。
(三)業務信息化需求
提高地震綜合觀測能力和預測預報水平,需要建設強大的數據傳輸、處理服務和管理系統;開展重點工程與新改建工程抗震設防管理,需要建設震害防禦信息化管理系統;提高地震災害救援處置能力,需要完善地震應急指揮系統。提高地震公共服務能力,需要建設地震預警、烈度速報、地震安全民居和校舍等專業信息服務系統。
(四)公共服務需求
加強防震減災行業面向社會的綜合服務能力,初步滿足社會對防震減災信息的迫切需求,提高防震減災信息在社會安全領域中的作用;豐富信息產品,提高信息發布時效和覆蓋能力,切實提高城鄉地震安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地震預警、震後災情服務、應急聯動協同和緊急救援服務等多領域的公共服務水平。
(五)行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需求
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對信息網路的覆蓋範圍和承載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時對地震數據的傳輸、存儲、處理、服務和管理等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到2015年各類地震監測儀器設備將達6.9萬台套,年產出數據量約1600TB。抗震設防管理工作要求行業網路覆蓋地震行政許可的管理機構,經濟發達地區或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市縣地震機構將建立市縣級地震台網與應急指揮中心。
(六)信息安全需求
防震減災工作運行和數據安全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措施,需要建立數據信息認證、保密、災備等安全系統,確保突發災害事件發生時,各工作系統安全運行。防震減災信息安全必須符合國家信息安全相關規定。
二、發展現狀
經過“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的建設和發展,防震減災信息網路已從單一支撐地震觀測數據傳輸的通信系統發展為集數據採集、傳輸、處理分析、信息服務和管理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推動了防震減災業務的發展,信息化建設已成為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震行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建立了國家、區域、市縣或台站等分級節點組成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全網信息節點總計1000餘個,主幹通信頻寬達8Mbps,區域通信頻寬達2Mbps,各類套用伺服器約2000套,存儲容量約1000TB,較大規模的並行計算系統4套。建立了國家、區域、市縣或台站分散式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年產出數據量約150TB。建成了包括1箇中心站、19個固定站、24個移動站組成的地震應急衛星通信系統。
防震減災業務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建立了數據採集、傳輸、處理、服務和管理體系,基本實現了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和地震科技的信息化。防震減災政務信息化系統基本建成,初步實現了公文、政務信息的實時傳遞和交換。建立了服務公眾的入口網站,在防震減災信息發布與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發揮了作用。
三、主要問題與不足
儘管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和進展,但與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信息化工作還存在管理分散、資源整合不充分、數據信息服務程度低的現象,統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網路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套用需求,大震巨災情況下信息化能力不足。信息化與防震減災政務、業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各業務領域的信息化水平發展不平衡,缺乏數據分析處理能力,與社會公眾需求差距較大。防震減災信息系統的安全能力亟待加強。
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根本宗旨,堅持統籌規劃、集成設計、運行安全、強化服務,以深化防震減災行業信息化套用與服務為主線,推進行業信息化套用技術進步,提升信息安全水平,加強和完善防震減災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服務和管理等信息基礎設施,滿足地震等突發事件緊急處置的通信回響需求,提高行業服務和公共服務的實效。
二、發展目標
加強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統籌管理,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的標準和規範,最佳化信息化基礎設施,提高業務、政務信息化水平,拓展公共信息服務,提升信息安全能力,滿足防震減災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職能的需要。
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信息網路全面覆蓋各級防震減災機構、直屬事業單位和地震台站,強化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信息化建設。骨幹網頻寬達到100M-10G,接入網頻寬達到2M-10M,滿足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地震科技等信息傳輸的要求。採用衛星、3G/4G、WIFI、短波等多種通信相結合的方式,提高移動通信能力,滿足地震現場工作需要。防震減災數據管理能力達到較高水平,集中與分布相結合的數據資源存儲與服務能力達到6500TB;主要業務數據可以基本實現快速共享,科學實驗、觀測和調查等數據共享範圍不斷擴大,服務內容與方式不斷豐富。
業務信息化套用水平顯著提升。開展信息化頂層設計,提出行業信息化標準規範總體框架。提高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完善預測會商信息系統,加強數據實時處理分析和線上套用服務能力;開展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信息服務,為地震物聯網套用提供基礎;完善災害防禦基礎信息和社會管理信息等系統,擴大系統的覆蓋範圍。完善升級應急指揮信息系統,提升地震應急指揮輔助決策水平和地震現場信息支撐能力。
政務信息化套用範圍不斷拓展。實現國家、省級和部分地市地震機構行政管理和辦公等主要政務事項信息化,完善政務信息資源管理體系,逐步實現網上行政審批,豐富防震減災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和方式,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信息公共服務與信息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加強防震減災信息資源整合,完善地震信息服務體系,健全面向政府、行業、公眾的信息服務機制,豐富服務產品,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效能。實現地震速報、烈度速報、地震預測、災情收集、地震風險性分析等信息服務產品化。加強地震突發事件的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國家和省級地震部門網站訪問能力達到百萬量級,12322信息服務能力達到數萬量級,與新聞媒體互聯互通的信息發布渠道進一步健全,基本滿足社會對大震巨災的信息服務需求。建立健全防震減災信息安全的標準規範、管理制度,提升網路和信息安全防護能力,達到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分級保護的相關標準和要求。
主要任務
為加速實現防震減災信息化進程,需要進一步最佳化信息化發展管理體系,提升信息化整體支撐與保障能力,推進信息技術套用,拓展信息服務,推動防震減災信息化技術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的建設,全面加強信息安全。
一、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開展防震減災信息化體系頂層設計,研究信息化發展對防震減災事業的機遇和挑戰,規劃防震減災信息化的戰略思路,提出行業信息化發展的路線圖。從技術體系、管理體系、技術標準等多方面設計行業信息化與各業務系統協調發展的模型,最佳化信息資源管理,統籌業務流程配置。
建立防震減災信息化標準體系,完善信息化工作規範,有序推進防震減災各套用領域信息化進程。完善與制定套用系統信息化技術規範和標準,促進信息共享,規範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
探索建立防震減災行業各業務系統信息化的評價體系,對各業務體系進行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資源、信息化套用、信息化人才、戰略地位、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評價,指導防震減災行業信息化資源合理配置。
二、拓展政務信息化套用
加強電子政務管理。加強電子政務總體設計,統籌規劃,分級建設,健全完善電子政務管理機制,制定行業電子公文、政務信息交換等規範,最佳化政務流程,推進行業電子政務工作協調發展。
完善政務區域網路和辦公網。覆蓋中國地震局機關、省局和直屬事業單位的政務區域網路,逐步延伸至市縣地震機構。
推動政務信息資源套用。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建設面向內部普通用戶的基礎性政務信息服務系統、面向領導的輔助決策專業套用服務系統、面向社會公眾的政府信息公開系統,實現政務信息分級分類、資源共享。
豐富政務套用功能。推動公文處理、事項審批、電子檔案等行政辦公自動化和規範化建設,拓展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套用;完善抗震設防要求、地震安全性評價等網上行政審批受理、過程查詢、結果反饋及公開等套用系統。建設地震行業應急值守系統,實現突發地震事件處置的政務與業務協同配合。
三、推進業務信息化套用
最佳化地震監測數據通信,完善監測數據處理分析和服務系統,完善地震預測會商信息系統,提高監測預報能力。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省、市、縣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系統,建設城鄉一體化震害防禦服務平台,提供震害防禦基礎信息服務,提升各級防震減災部門對震害防禦的管理能力。完善現場通信與應急保障、地震災情收集與快速評估、輔助決策與應急指揮等信息系統,提高各級防震減災部門在地震應急救援中的信息服務與保障能力。
四、增強防震減災信息服務效能
健全各級政府和防震減災部門的信息服務管理體系,明確權責,健全機制。豐富信息發布的渠道和手段,完善信息發布流程,保障信息完整和及時更新,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性。綜合套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各類網際網路新媒體,2G/3G/4G移動通信系統,城市數字廣播等信息傳播平台,擴大信息服務的覆蓋範圍。
完善防震減災行業的政府入口網站群和業務信息服務網站群,以及行業網站的內容分發系統,提升信息發布能力;豐富與完善政府門戶、數據入口網站群的服務產品和服務內容,實現信息發布的綜合管理與統一服務。建設防震減災電子圖書館、電子檔案館和數字博物館,提供文獻、資料、圖書數字服務,開展網上科普服務,提高國民防震減災素質。
五、提升信息化的整體支撐和保障能力
網路通信能力建設。擴建地震監測通信節點,滿足地震監測數據傳輸的需要;擴建市縣防震減災部門通信節點,滿足地方防震減災工作需要;升級、國家和省級地震機構通信設備,擴展通信頻寬,骨幹網頻寬達到100M-10G,接入網頻寬達到2M-10M,滿足信息快速匯集交換需要;完善網路通信結構,實現行業網、政務網、網際網路有效分離;加強網路運行維護體系的建設和管理,提高突發和重大事件的應對能力。
數據處理與存儲能力建設。採用虛擬化、雲計算、雲服務等先進信息化技術,改擴建國家和省級數據中心,實現存儲資源、計算資源、伺服器資源的共享與使用,提升數據的處理與存儲能力,為各業務套用系統數據處理與存儲提供公共支撐服務。
數據平台建設。最佳化數據生產、管理和套用流程,整合數據資源,豐富防震減災數據產品,提供內容豐富、方便快捷的數據服務;建立數據存儲歸檔管理制度和規範,實現數據資產的長期保存、管理和服務。建設防震減災數據災備系統,提高存儲安全,實現防震減災信息的遠程熱備和數據恢復。進一步開展數據共享和數據服務工作,建立定期的數據匯集制度,和長期的數據質量評價制度,建立專職的數據共享服務團隊和技術體系,套用雲技術推進科技數據共享,讓數據使用更方便快捷。
六、加強信息安全與運行保障
開展定級備案、方案設計、整改建設、風險評估等工作,落實重要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管理要求。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安全運行機制,強化網際網路套用管理,建立防震減災綜合通信安全套用系統,保證各業務系統的主機、通信、套用系統的安全。加強信息網路運行管控能力建設,建立行業網路資源配置管理系統,完善網路運行維護體系,提升網路運行智慧型監控、事件聯動、分析評價能力。
重大計畫和專項
針對防震減災工作對信息化的需求,基於“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開展以下信息系統建設與套用關鍵技術研究。
一、 防震減災信息化發展頂層設計與戰略研究
設立防震減災信息化戰略研究專項,針對事業和信息技術的結合、融合與協調發展,規劃信息化基礎架構體系。研究政務、業務、科技等方面信息化套用,行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標準和規範,信息資源的戰略地位和保存策略,信息管理服務的質量檢測方法。
開展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布局研究,最佳化基礎環境、通信、網路、存儲、計算中心、大型軟體等信息資源配置;開展地震監測、地震預警、震害防禦、應急指揮等專業信息系統業務流程分析研究,最佳化業務流程、規範業務產出;開展跨套用系統的數據結構、業務接口設計,為各業務系統的集成提供基礎條件;開展數據平台示範性建設,示範數據管理流程、服務標準、數據安全和多級數據產品的服務模式。
二、行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
(一)信息管理服務關鍵技術套用
研究制約與影響信息服務系統的關鍵技術,解決制約信息服務能力不足的關鍵問題,為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行業入口網站群關鍵技術研究。開展行業入口網站群關鍵技術和實用化研究,開展統一的網站信息發布關鍵技術研究,開展信息服務的安全技術研究等,提高入口網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統一信息推送平台關鍵技術研究。開展信息推送平台技術研究,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渠道,向儘可能廣泛的社會公眾進行信息的主動推送,平息地震謠言,維護社會安定,滿足政府、社會與公眾對信息的需求。
信息服務資源庫建設關鍵技術研究。整合信息社會服務產品,建立統一的信息服務資源庫,為信息的發布提供基礎支撐。
(二)數據平台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防震減災數據存儲與管理技術研究。根據數據生命周期,研究不同時期防震減災數據的存儲、管理、服務策略;開展海量防震減災數據長期保存、服務的關鍵技術和套用示範研究。
跨行業數據交換平台研究。在實現行業內數據共享的基礎上,建立大震巨災發生後跨行業數據交換機制。制定數據安全交換策略和規範,開發跨行業數據交換服務套用系統和管理系統,在防震減災行業網和其它重要相關行業網之間,建立安全的數據交換區,及時、安全地實現跨行業數據交換。
(三)網路通信關鍵技術套用研究
下一代網路技術套用開發與試驗。研究下一代防震減災信息網路架構和網路模型,為地震觀測網路體系的發展提供方向。開展IPv4行業和觀測網路向IPv6過渡等相關研究工作;制定向下一代網際網路過渡和轉換策略;研究防震減災行業專業觀測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基於IPv6網路環境下的體系結構與模型,制定地震專業設備IPv6過渡技術規範;開展地震IPv6示範試驗網研究。
無線通訊和行動網路技術開發套用與試驗。對3G/4G、WiMAX、Mesh WiFi、ZigBee等無線網路通訊技術發展進行跟蹤,結合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和地震科技創新,研究開發適應自身發展與套用的無線網路模式,建立試驗套用系統,探討這些技術在地震監測、預警、監視防禦、流動觀測和抗震救災現場的套用模式和組網技術,拓展防震減災業務新模式。為地震三大體系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
防震減災行業通信網路與安全技術套用研究。根據防震減災行業網所承載的業務特點,研究防震減災信息網的通信接入、套用接入、服務訪問等方面的安全套用策略,建立網路安全防範體系,確保防震減災信息網在基礎網路通信、數據傳輸與交換、信息服務與套用等方面的安全。
(四)新技術與示範套用研究
行業網路協同平台。開展地震觀測資源、數據資源、實驗系統資源的整合與改造關鍵技術研究,研製地震虛擬觀測、協同實驗、綜合分析、網路協同研究工具軟體等,為防震減災網路協同平台提供技術準備。
行業雲計算套用示範系統。研究適用防震減災行業的雲計算套用模式,提出與線上式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信息服務相應的套用模型,以及建設地震私有雲的若干關鍵技術。建立適用於防震減災行業的雲計算套用示範系統,動態滿足行業內各項目研發資源需求、套用發展需求和信息服務需求。
防震減災空間信息數據處理系統。依據雷達干涉測量、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熱紅外、電磁等海量觀測資料庫,結合震例和地面觀測資料,研發多源空間信息融合、數據挖掘等並行處理模型,提取地震觀測數據中的地震前兆異常特徵信息,建立地震空間觀測數據處理平台。
虛擬化和智慧型網技術開發套用。研究能夠融合測震、強震動、烈度等不同類型,國內外不同區域的虛擬台網技術,為大範圍、多手段開展地震科學研究提供基礎;研究與制定地震感測器網路通信體系和數據標準,形成可在地震重點監視區和地震現場快速布設的感測器網路監測系統,為地震應急監測和預報提供服務。
三、國家地震專業基礎設施專項
(一)國家防震減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由網路安全保障系統、數據服務保障系統、信息發布保障系統和值守服務保障系統等組成的國家防震減災信息基礎設施。網路系統對行業骨幹備份網路、關鍵業務專網、網路安全系統和涉密網路升級改造,數據服務系統將升級存儲系統、核心資料庫系統,建設高速數據交換服務系統,對信息發布的技術和內容進行升級完善,值守服務系統增強部門內部地震應急業務處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
(二)國家地震數據災備中心建設
建立國家地震數據災備中心。建設災備中心機房和配套場地設施,以及通信、存儲、數據管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容災業務管理系統等,建立災備中心業務系統運行管理規範,保障災備中心日常運行。
(三)電子政務系統建設
推進電子政務區域網路建設。擴建電子政務區域網路節點,將網路終端延伸到省級地震局及直屬單位,建立統一用戶管理和身份認證系統。建設以公文資料庫、政務信息資料庫、新聞資料庫、應急值守資料庫等為基礎的信息資源系統,實現重要政務信息共享。建設防震減災行業應急值守系統,為地震突發事件應急值守提供輔助決策信息和數據支持。
深化辦公網套用。最佳化辦公網的網路結構,升級安全防護設施設備;完善公文處理、行政審批等行政辦公系統,促進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科技管理等信息系統的套用普及和數據對接;建設辦公網信息服務和政務信息交換系統,實現電子政務區域網路、辦公網、政府入口網站之間的信息和數據交換。
完善政府入口網站。建設政府信息公開技術系統,及時發布公開信息,線上辦理信息公開申請。建設網上辦事大廳,完善抗震設防要求、地震安全性評價等網上行政審批受理、過程查詢、結果反饋及公開等套用。及時向社會各界提供包括公共輿論宣傳、特大地震專輯、地震應急指揮、科普宣傳等信息服務產品。
四、烈度速報與預警信息系統
(一)烈度速報與預警通信系統
建設服務於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的通信系統,依託現有的行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兩級四層的通信系統。包括國家中心通信系統,省級中心、匯聚節點和台站等通信分系統。
建設信息安全保障分系統,有效保障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的信息安全。建設衛星備份通信分系統,為部分偏遠地區台站提供通信功能,為重要台站、匯聚節點、省級中心提供衛星備份通信功能。
(二)烈度速報與預警信息服務系統
建設國家、省級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信息服務系統,制定各級預警信息發布和服務的信息流程、終端通信技術規範。實現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服務。建設面向社會和公眾的地震預警信息接收網路服務系統,示範性研製和部署面向各級政府、重大生命線工程、媒體等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系統。
保障措施
一、組織政策保障
加強防震減災信息化的組織機構建設,主管領導、管理部門和專家團隊協調配合,保障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穩步發展、健康安全運行。建立和完善穩定的、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實現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運維、研發工作的投入,完善經費管理與資金使用制度。
二、標準規範保障
信息化建設必須有標準體系的支撐,尤其要發揮標準化的導向作用,以確保其技術上的協調一致和整體效能的實現。在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制定和實施相關標準,建立層次分明的標準規範體系,分步實施,實現防震減災信息化。
三、人才隊伍保障
防震減災信息化人才隊伍保持合理穩定規模,促進複合型人才的成長,形成既懂技術又懂信息化管理,既掌握信息技術又懂地震業務的學科互補、專業互補、優勢互補、團結高效的科技創新團隊。
加大防震減災信息化人才培養力度,確保在職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知識更新,培養和發現領軍人才。完善信息化人才評價和使用機制,造就一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四、加強交流合作
積極開展地震信息化領域的合作與技術交流。與國內外的科研、企業和國際組織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學習其他行業以及國外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借鑑和引進成熟的管理制度及規範標準,實現與其他行業信息化資源的互補共享。

內容解讀

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說,2016年防震減災工作重點任務是切實抓好強震監視跟蹤工作,進一步提升城鄉綜合防禦能力,推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推進科研攻關和成果套用,全面提高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水平。
陳建民是在20日召開的2016年全國地震局長會上講這番話的。他說,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地震部門紮實做好震情跟蹤和應急救援工作,全面啟動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全力推進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完成新一代地震區劃圖發布,深化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改革。
陳建民說,“十三五”時期,地震部門要緊緊抓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這個“牛鼻子”,聚焦思想解放轉觀念、聚焦問題破解補短板、聚焦能力提升強服務,以能力提升促進公共服務,以拓展公共服務檢驗能力提升。一是要更加注重完善防震減災治理體系;二是要更加注重提升防震減災基礎能力;三是要更加注重提高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四是要更加注重營造創新引領發展的制度環境;五是要更加注重健全乾部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