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旨歸

國學旨歸

《國學旨歸》是周易玄於2005年提筆撰寫,於2014年出版的一部國學著作。本書為《國學旨歸》系列叢書第一輯,總計200餘萬字,包括《老子匯通》、《乾支哲學》、《千古易人》3部,旨在將國學的精髓思想傳遞給當今國人,給人以更多的思考與啟迪。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學旨歸
  • 作者:廖彬宇
  • ISBN:9787302347408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
  • 裝幀:珍藏版/軟精裝版
  • 開本:16開
  • 冊數:共7冊
  • 字數:200餘萬
  • 印 次:1
  • 條形碼:978-7302-34740-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名師評論,序,目錄,乾支哲學,老子匯通,千古易人,書評,修性革命,大道之行 文/王一,天降其才耀中華 文/郭招金,《國學旨歸》與歸根復命 文/李永忠,聞道有先,問學無止  文/蹇宏,仁心妙術,感通中華 文/文平,學如積薪,後來居上  文/黎荔,周易玄的文字圖景 文/周國平,少年孔子,國學導師 文/杜偉,禮失求諸野:一個人的國學 文/蕭淑貞,讀《國學旨歸》有感 文/顧問,百萬翰墨傳易史 文/了凡,不忘初心,始終如一 文/周博康,

內容簡介

《乾支哲學》,只是以乾支之術,使人感悟天命,爾後識得安身立命、歸根復命之旨。
《老子匯通》是以老子為切口,借老子之說,敷衍百家之學,而明了心法之要。
《千古易人》,通篇盡為正史所載之人物,為便於了解,均加以注釋並譯為白話,故皆可識也。

作者簡介

廖彬宇,筆名周易玄。1986年出生於貴州金沙。立志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創立四為堂,發揚四為文化精神。自幼自學自立自成,曾有“國學少年”之譽。並任全國大型公益行動——“春暉行動”顧問。
19歲發心撰寫《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系列叢書22歲受聘於清華、人大等高校客座講學,並任多家集團董事及顧問;23歲後定居北京; 25歲受聘為南京師範大學研究員、兼職教授;26歲任北京大學教育文化與品牌戰略研究所副所長;27歲任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社會責任與中華文化研究所執行所長、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所長。

名師評論

  •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學誠法師封面題字“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
  • 著名書畫家范曾先生所作《文王演易圖》
國學旨歸
  • 著名學者、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山東大學終身教授、博導劉大鈞先生為作者贈言“崇德廣業”。
  • 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副主席張萬年將軍為作者贈言“厚德載物”。
  • 原政協副主席李金華為作者贈言“匯納百川,致公天下”
  •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鄭萬通先生為作者贈言“誠以通天”。
  • 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委員、國務委員、國防部長梁光烈為作者贈言“海納百川”
國學旨歸
  • 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申萬勝將軍手書作者對聯一幅
  • 著名書法家方玉傑先生手書作者對聯一幅
國學旨歸
  • 中國書法家協會黨總書記、著名書法家趙長青先生手書作者對聯一副
  • 國畫名家、國防大學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崔自默先生手書作者詩一首
國學旨歸
  • 蘭州軍區原司令員李乾元上將為作者贈言
國學旨歸
  • 歐陽中石先生為作者贈言“窮推易理明天道,敷演人情契聖心”
國學旨歸
  •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先生為作者贈言
國學旨歸
  • 一代高僧聖嚴法師於示寂前書贈作者心經經文


幾年以前,我與周易玄先生在酷愛傳統文化的中智信達王建敏董事長的茶室里相識,王建敏女士稱讚易玄先生是個國學奇才,傳統文化造詣很深。那時周易玄給我的印象是一個誠懇深沉、出言有序、進退適度、對國學能以簡馭繁的年輕人。前不久,周易玄先生把他即將付梓的關於《老子》、《易經》以及《乾支哲學》研究的二百萬字鴻篇巨製送給我,囑我寫個短序。
這部書,易玄先生筆輟心耕,神無旁鶩,歷經八年,綜覽前賢論述,迪化心源,終於完稿。
《易經》、《老子》、《莊子》以其蘊藉深奧被稱為“三玄”,它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之作。《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要受到地球發展規律的制約,地球發展規律要受到太陽發展規律的制約,宇宙的發展變化,要受到綜合理、氣、象、數、無形無質的“道”的制約,而“道”則是無為的、自然的。道德經的這種觀點,為我們確立了人類本身、人類社會、太陽系和宇宙發展必須遵循的大法則。法之則生,失之則亡。
《易經》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二元分析法的陰陽平衡、五元分析法的生、克、制、化觀點,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不但起到了實質作用,而且為其向更高精尖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
《易經》是思維科學,它以直觀思維、類比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靈感思維、靈力思維七種思維方式對客觀事物作綜合判斷,力求接近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易經》六十四卦的思維框架和推衍圖象,與現代核物理學的原子模型,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六十四條遺傳基因密碼,與無限數學的數列圖,與線性代數的八階矩陣圖不期而神妙吻合。
全國六大圖書館及寧波天一閣館藏《易經》等專著截止到辛亥革命總計二千七百多種。對於這些,我的老師、原福建師範大學校長黃壽祺先生在其所著《易學群書評議》中多有評點,認為其中多為立論嚴謹、見地卓異之作。當今,易學專著蜂擁而上,對普及傳統文化、傳播《易經》知識作用不小,但不客氣說,由於急功近利,那些穿靴戴帽、移花接木的所謂專著,還屢見於世。至於望文生義、指鹿為馬、魯魚亥豕的訛誤,更是讓人頭痛。
像周易玄先生這部立論鮮明、史料翔實、探集索引、鉤陳稽微、鏡鑒先賢、啟迪後學的扛鼎之作實不多見。
我習老、易之學已近六十年,忝充知者,在國內外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善舉,不揣深淺冒昧地去講學。我的師爺清朝光緒狀元尚秉和、師尊原福建師範大學校長黃壽祺均為現當代學界翹楚,可惜我生不逢時,運動太多,再加上性情愚鈍,只學了長輩學識的皮毛。讀到周易玄先生的大書,看到其年歲不大,卻有如此綜合全面的論證、論述,實感汗顏。方知王建敏董事長誇讚其為國學奇才,絕不是溢美之辭,而是名實相副。
在易、老之學的道路上踽踽而行的老翁不少,他們苦學幾十年,有的因為偏於一隅,囿於妄論,終於難明易、老奧旨,有的雖引經據典,但泥古不化,終於失之雜駁。入崑山深谷,卻未得和氏之璞;探青浦深淵,卻未得驪龍之珠,皓首窮經空手而歸的大有人在。周易玄先生走的是一條不浮不躁、腳踏實地、匡謬存真、以史證論的嚴謹治學之路。
善哉!路似其人,其人似路;其人如文,文如其人。
意長言短,就此止筆。

俞長江 癸巳初冬

俞長江: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學旨歸

目錄

乾支哲學

國學旨歸
第一章 認識你自己
第一節 略論
第二節 評判
第三節 操行
第四節 天文·人文·天命
第五節 天官
第六節 君子
第七節 如何正確對待命運
第八節 如何改變命運

第二章 人是時間的函式
第一節 總論兩儀
第二節 論心
第三節 周易唯象學揭秘中國文化
第四節 古代天命論
第五節 原始兩儀說
第六節 古代天命觀
第七節 與時訊息
第八節 安身立命
第九節 關於同時性原理的思考
第十節 《周易》道德觀略說——善為易者不占
第十一節 《周易》與中華民族精神淺析
第十二節 《周易》與人類生命規律淺析
第三章 基礎
第一節 五行概述
第二節 五行關係
第三節 五典類象
第四節 乾支起源
第五節 釋義
第六節 天干運化
附:《滴天髓》論天干化忌
第七節 十二地支萬物類象
第八節 如何改命
附:《三命通會》十二地支分配地理原文
第四章 生辰格局
第一節 四柱排列
附錄:中國各地交節時差
第二節 大運流年之排列
附:六十甲子納音表
第三節 四柱宮位取象
第四節 十神心性
第五章 實證研究之十神
第一節:十神類象
附一:南懷瑾關於格局與改變命運的觀點
附二:旁門左道不要玩
附三:作者詩一首
第二節:神煞類象
第六章 實證研究之格局十五論
第一節 體用論
第二節 制用論
第三節 坐騎論(兼談虛實論)
第四節 管道論
第五節 戴帽論
第六節 魂魄論
第七節 絞殺論
第八節 流通論
第九節 一統論
附:古籍《蘭台妙選》諸格
第十節 變身論
第十一節 偏枯論
第十二節 清濁論
第十三節 夾命論
第十四節 破氣論
第十五節 敗局、反局、破局論
第七章 格局與健康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例題解
第八章 博文《群言薈要》精選
第一節 人生如常
第二節 千古聖與佛

老子匯通

第一章 提綱挈領,道德之門·
第二章 相反相成,相輔相成·
第三章 與世不爭,無為大治·
第四章渾樸一體,和光同塵
第五章 大開大闔,默而守中·
第六章 固蒂深根,用之不勤
第七章 抽身事外,大公無私
國學旨歸
第八章 似水人生,上善若水
第九章 深藏不露,富貴不淫
第十章 抱元守一,精純得氣
第十一章 無中生有,妙用無窮
第十二章 清心寡欲,神明氣爽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泰安天下
第十四章 見聞希夷,恍惚微妙
第十五章 道涵天地,妙徹古今
第十六章 歸根復命,明哲保身
第十七章 無名英雄 ,功成身隱
第十八章 仁義復道,去偽存真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返璞歸真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獨立不懼
第二十一章 大德從道,大道至妙
第二十二章 範圍天地,包羅萬象
第二十三章 不反不覆,守常不渝
第二十四章 大人君子,無我無執
第二十五章 天地雖大,頂天立地
第二十六章 老成持重,穩如泰山
第二十七章 以善為師,圓滿無缺
第二十八章 下學上達,知恥不辱
第二十九章 卑高以陳,克己尊人
第三十章 以道制器,不以兵強
第三十一章 顯仁藏用,止戈為武
第三十二章 眾善奉行,萬化悉歸
第三十三章 知足明智,自勝自強
第三十四章 大中至正,不左不右
第三十五章 至高無上,涵攝萬有
第三十六章 藏拙示弱,如魚得水
第三十七章 無為自化,無欲自定
第三十八章 道德無常,大經大倫
第三十九章 精純一心,唯我獨尊
第四十章 無中生有,大弱至強
第四十一章 大道無名,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陰陽交泰,正反相合
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一善百祥
第四十四章 淡泊名利,反求諸己
第四十五章 大靜至動,大巧不工
第四十六章 知足長樂,求之不得
第四十七章 潔淨精微,不言之教
第四十八章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第四十九章 同心同德,心心相印
第五十章 不求自來,不害則生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萬化生成
第五十二章 收視反聽,大道無極
第五十三章 大道至夷,曲徑通幽
第五十四章 方正圓通,內聖外王
第五十五章 益生知常,赤子無恙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塵,真水無香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守正
第五十八章 樸實無華,禍福相依
第五十九章 謙卑斂德,長生久視
第六十章 道蒞天下,神欽鬼福
第六十一章 下行上達,卑下高尚
第六十二章 美言美行,無價之寶
第六十三章 任重道遠,澹泊明志
第六十四章 防微杜漸,積少成多
第六十五章 守愚之道,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海納百川,胸懷天下
第六十七章 慈悲儉讓,吉祥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配天之級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勝,仁者無敵
第七十章 知行合一,自性光明
第七十一章 格物致知,去病歸真
第七十二章 敬天愛人,政修治化
第七十三章 大經大法,大仁大勇
第七十四章 慈濟蒼生,以文化成
第七十五章 廉潔奉公,富民足食
第七十六章 守弱固柢,德合無疆
第七十七章 功成身退,執天之行
第七十八章 責無旁貸,受國之垢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大同社會
第八十一章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千古易人

國學旨歸

書評

修性革命,大道之行 文/王一

——讀《乾支哲學》有感

捧起“不能釋卷”,放下“餘思難絕”,道來“感慨萬千”,這是我讀《乾支哲學》的狀態。作為周易玄先生巨著《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第一輯其中一部,《乾支哲學》以易理統攝全篇,精論陰陽五行原理,揭櫫乾支運行規律,直陳知命之要、改命之法、立命之基,以道御術,以術弘道,縱橫捭闔,收放自如。身為讀者,實感幸甚。
從《乾支哲學》里,我讀到了一種志氣:“鸞鳳之志,一舉千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遠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宏願,於文中自信展露、沉穩宣示。讀到了一種襟懷:作者不避忌舊有目光,不懼怕攻訐嘲蔑,不挾私、不昧詭,以易達理,以史證論,行文雄辯,邏輯縝密,一掃此類研究拘束頹唐之氣,此等手筆,非德才高卓之士不能為之。還讀到了一種使命:不能再讓“祖宗落淚”,不能讓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斷裂!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時不我待,人人有責,鐵肩擔當,捨我其誰!
文如其人,作者神交古聖先賢,謀篇立論大開大合,驅遣史料如列家珍,其學養修為、思想境界和氣度格局,可見一斑。書中精論新論比比皆是,如“人是時間的函式”,“乾支能量觀測系統是一個參照系統”等等,不勝枚舉。其中最令我震撼和深深認同的,是“以易理知命、革命、立命,最終體解大道,超凡入聖”的思想。
作者指出,知命是為了有針對性地匡正言行、完善性格、升華境界,最終達到安身立命甚至“歸根復命”(老子言)。此即孔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言之真義。論命卜卦是一種知命的方便法門。為何乾支能量系統分析仍有被重視的價值,是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來覺察秉性,更易讓人產生對宇宙、天地、生命的敬畏。乾支運行機理告訴你,天理昭彰,因果不爽,你性格中的某些缺陷,會在人生的浮沉榮辱之中出現。但乾支(命局)是反映性的,而不是規定性的,只說了你的現狀(稟賦),並不能規定你的將來。《易》中有不易之理,即,冥冥之中影響你人生命運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慧能大師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占卜與問命,終究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名相,是為不明此理的人而設。真理本來存在,名相皆為方便而說。“當一個人具備了德行與仁義道德情操的時候,命運自然便會走向吉祥。”明白此理,何需再占卜、再問命?!作者之論,醍醐灌頂,振聾發聵。世人如多明此理,反求諸己、好自為之,又何愁人心不正,大道不行?
切勿以為這是易玄先生標新立異,或是中華民族關起門來自彈自唱、自我圓滿的一種思想,“性格決定命運”也是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我們最尊奉的西方先哲馬克思說:“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用現代哲學話語,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不斷超越現有、超越自我。古今中外聖賢所見略同:人性是可改變可塑造的,人性的塑造和完善才是人類自我升華、推動歷史車輪前行最根本性的革命,才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實現永續發展最可靠的保障!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性格何其之難!認識自己,正視自己,是改變性格的起點。知命始生敬畏,敬畏方能自省,自省才可徹悟,非徹悟不能下定決心,非習慣不能匡正言行,性格缺陷只能通過日積月累之反省修心、德行改良來逐漸彌補完善。故知命者,絕不可消極面對、隨波逐流,而當奉行大道,順天應時,積德累善,誠孝敬慎,勤勉精進,自能修性革命,有所成就!
我想,凡一切真智慧,必能於時空中久遠流傳,生生不息。易玄先生“究天人之際”的“一家之言”,同樣要接受讀者和時間的檢驗,可能每個人理解各異、評價不一,但我相信一定會帶給你思想之激盪、心靈之滋養。《金剛贊》云:“般若味重重”。此著之真味,各位方家細細讀來便知。
賦詩一首,贈與先生:
復興大任,鐵肩擔當;
傳統文化,盛世重光!
篳路藍縷,關險路長;
此中艱辛,冷暖自嘗。
聖學傳承,賢德所望;
光前裕後,少年名揚。
皇天不負,正道湯湯;
先生苦心,必感上蒼!
附:作者王一教授,繫上海交通大學博士。

天降其才耀中華 文/郭招金


中華民族正在創造舉世驚嘆的經濟奇蹟。中國經濟快速成長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是厚重而又不斷創新的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滋養下的中華兒女,在中國落後西方數百年之後,在遭受種種屈辱和災難之時,不甘沉淪,忍辱前進,一代又一代優秀中國人為之不懈奮鬥,終將會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中國經濟迅速成長之後,神州大地上又將出現什麼新的奇蹟?我相信是中華文化將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中國文化的復興,國民性格的重塑,中國社會的重建,應與中國崛起齊行並進。
中國文化的復興,應是以各個領域傑出人物的出現為標誌。我相信,創造經濟奇蹟的我們這代人,將有幸迎來到中國文化群星燦爛的那片星空!
2007年初,我在中國新聞社總部,認識了來自貴州的年輕人周易玄。並與他有了一個下午的交流,當時我便生出一種天降其才耀我中華的驚喜。當時他剛二十歲,面帶稚氣,但舉止莊重,胸有大志,氣宇不凡,言談中引經據典,含珠吐玉,給人的印象是這個年輕人使命在身,絕非池中之物。
此後幾年中,我和他有了更多的交往。才知道他很小就獨立自學,遊學四海。這對當今的教育而言,他所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式的模式。放到今天,他也許會被當作異類,但是他卻胸有成竹,信心滿滿。
我曾問他不需要文憑么?生計怎么辦。他的回答出乎意料,卻又合乎情理。他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只要有德,就會‘無為而無不為’,不求自來,不爭自得。‘德不孤,必有鄰。’走到哪裡,都一定會有知己。失去的,也許是一張文憑。但得到的,卻是終身的受用。”他的回答,擲地有聲,卻令我陷入深思。
七年後的今天,他二百萬字的國學論著即將出版。當他將沉甸甸的書稿給我時,我心中卻很平靜。我預料到他必然有今日。他是一個喜歡分享和喜歡奉獻的人。
他要把他的見解行證,融入筆下,給天下人一個交待、一個匯報,而同時,他也要用他的身體力行,來感召更多的同齡人、少年人,一起去為往聖繼絕學,敢於把重任擔在肩上。
他的家裡,掛著一幅字——“受國之垢”。這是老子的句子:“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他有這樣一種“鐵肩擔道義,大筆著文章”的赤子情懷,所以當他有這樣一部大作時,我是並不感到詫異的。
他在十八歲時曾去拜訪過著名學者劉大鈞先生。沒想到早在那時,劉大鈞先生就曾“以國士之禮待之”。從那以後他們互相沒有過聯繫,或者沒能夠聯繫。九年後,我又促成了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大鈞先生送了他主編及他的專著百餘本給他,還有從《周易研究》學刊創刊以來每一年的所有合訂本,僅此,就能看出大鈞先生對這位年輕人的厚愛與看重。
他如此年輕,其著作也許還有待完善與提高,即便如此,他今日已取得如此的成就足以令人驚訝與讚嘆。他的一生將會取得怎樣的學術成就,我也無法預知。但是在他的第一部著作《國學旨歸》問世之際,我應該對他表達我來自內心的祝福與敬意,也對他表達一種登高行遠的期許。

註:郭招金,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聞社原社長、黨委書記

《國學旨歸》與歸根復命 文/李永忠


三年多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24歲的周易玄。一經交談,便知易玄先生確非等閒之輩。雖小我30餘歲,但其學識悟性令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三年後的一天,易玄先生專程送來他的大作——《國學旨歸》系列叢書,更讓我肅然起敬。
很難有人相信,這洋洋200多萬字的國學巨著,竟然出自一個27歲的小青年之手;很難有人相信,這十本系列叢書的宏篇大論,竟然是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甚至連高中都沒畢業的小後生一人獨力完成;很難有人相信,此書能將諸子百家融會貫通並獨闢蹊徑去註解老子的著作、彰顯孔子的“天命”…… 對中華文明有著很深刻認識的英國人湯恩比博士,不僅看到了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而且看到中國大一統的歷史經驗和文化成就,使中華文明具備統一世界的基礎。故而在其《21世紀的世界》中指出:中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有資格帶領人類走向大一統。他認為:社會文明的衰落,多因為難以應對道德與宗教的挑戰,而不是物質文明的挑戰。
我以為湯恩比博士得出的這一結論,不僅凝聚了其一生的心力和智力,而且是對中華文明的最深刻的解讀和領悟。
他因此斷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從英國人湯恩比博士到中國人周易玄先生,給我以最深刻感悟的,就是那種既超凡脫俗、神奇卓異的使命感,又深入研究、洞悉規律的治學精神!因此,在他們的著作中,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趨炎附勢,還不墨守陳規……
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重要的不是中國能否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更重要的是,中國能否依託五千年深沉厚重的中華文明,積極汲取一切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以成功應對物慾橫流的當今世界。 易玄先生以他的《國學旨歸》系列叢書,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都殊途同歸地一致指向使人能夠達到“歸根復命”與“安身立命”。這便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站高立遠的奧秘所在,也是中華文明兼收並蓄、源遠流長的高明之處。
當然,如果200多萬字的十本書,能濃縮為幾萬字的小冊子,那就更好了。不僅因為能擁有更多的讀者;而且因為,書從薄寫到厚,靠的是苦學的功夫;書從厚寫到薄,靠的是智慧的功夫;而從寫有字書到寫無字書,則全憑超凡脫俗“歸根復命”的功夫!
故孔夫子有“述而不作”之境界……
我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多出易玄先生這樣的青年,則國家大幸!同時我也相信,在易玄先生著述問世之後,也必將有更多的年輕人,將放慢腳步,回首重新審視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我堅信將會有更多的青少年孩子會從喊殺震天的電子遊戲中回過神來,我也堅信將會有更多的青少年孩子會從快餐文學、會從三俗文學中回過頭來。他們將會回歸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抱負大境界的傳統精神中來。因為在他們的同齡人中,有一個年輕人,為他們做出了表率!
少年強則國強!我想,這應該就是這部讓我感受到了厚重的著作問世的意義所在!
是為記。
作者為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

聞道有先,問學無止  文/蹇宏

——念慧易玄先生

得緣與易玄先生相識,實為幸事。
初見先生,是在庚寅年清明時節。雖未深入交談,寥寥數語間已感受到先生非同尋常的氣場,儒雅而不失時尚、青春而自見胸襟。
在隨後與易玄先生的多次會面交談中,我更深感先生才思敏捷、學識廣博,且句句真知灼見不同凡響。可以說,在我所見過的八零後中,能出其右者未嘗有之。特別是在談及我一向喜愛的天命之學時,先生引佛家所言“境隨心轉,命由己造”一句使我頗感受教,自覺先生能將風水玄術追根溯源、回歸正統,並將佛道融會貫通、信手拈來,不愧為有道之士。
爾後,我便力邀易玄先生在多地為各界賓朋講學布道、傳經送寶。先生待我甚善,若得暇,皆允之。凡先生所到之處,無不以其縱貫古今之博學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令眾人折服欽佩。也有人嘗苦苦等待,只為當面聆聽先生片言隻語或受先生之隨性點撥。我想,這就是先生潛心多年修為正念與天人大道所自然煥發的吸引力吧!
能將先賢聖智繼承貫通已屬不易,何況融三教般若而心有餘力?余欽佩易玄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發心,更欽佩先生“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氣魄。在問道求真的路上,謹祝願先生:聞道有先,傳賢慧命興絕世;問學無止,繼聖功德致太平。
註: 蹇宏,正隆(北京)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12中國保險年度人物、中國保險精英圓桌大會(CMF)主席、美國百萬圓桌會議(MDRT)前中國區主席。
全國保險系統勞動模範,央視二套“理財教室”欄目理財嘉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搜狐財經頻道理財顧問;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內蒙古衛視等電視台理財嘉賓;工商、招商、中信、光大、郵儲等多家銀行理財顧問。

仁心妙術,感通中華 文/文平


認識易玄先生已經七年了,與易玄先生交談時,我發現他的聲音渾厚而不滯重,語態平易而不瑣碎,頗覺是一位諄諄長者在娓娓而談,其實當時他才二十歲。儘管年紀輕,他卻把弘揚中華文化做為己任,著述講學,孜孜不倦,2013年底,先生又拿出巨幅書稿,直令同道吾儕汗顏。
我覺得,易玄先生想必就是一個有使命的人吧。但凡通玄術的人,未免汲汲於此小道以致一葉障目,然易玄老師深知蝸角名利,他玄術精準而又有恥於斯,觀其經歷,奇情苦志只為傳播宣介中華文化,真乃年輕人之楷模,論道者之範式。
天人感應三篇,是先生近幾年來覃思苦學之作。很早就通過他的部落格了解其思想了,大體說來,或可一喻:
《老子匯通》是一個人的心魂,《乾支哲學》是立命之身,而《千古易人》則是歷史行事,這樣,心身相聯,理事無礙,以獨特之氣質貫通大道,行事三千年,此人可謂我中華文化之代表乎!
但是這個代表,實則融通了三教,絕非以老譚老,故而心魂之喻大抵不差。儘管老學充棟,但作者能以老易為本,參證百家,出入有間,時有新說,不可不令人拊掌。
乾支之學我以為先生做了一件大事,其要有三:
一為古來太極陰陽五行之論已然很多,然以乾支上下貫徹者稀少,稽古引論、旁徵博引,只因乾支自身之魅力可通於道。
一為命學以乾支為符號標誌,在命理分析中,作者談古論今,以命為核心揭示易道,深析事實與價值之別,大大提升了命學品格。
一為通過乾支變化規律,澄明應然之域,又多以佛理參悟,圓賅三宗,導人向善,指出通向人類理想之途不可廢,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說到這裡,想起我最初欲拜先生為師之念,目的卻只在於提高卦技耳,雖不同於好作驚怪之論以炫於世之徒,又或是好奇之心使然,但每每想起拘於小隅之態,真是慚愧之至。
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身,詢命不如問道,想歷來所生諸事,真幻如一,似已前定。
儒釋無二致,若夫誠意正心,知止而止,慎獨獨悶,當幾於道,豈可忽乎哉!
故而千古易人之事跡,實乃心性命理的鮮活之徵,小而成大,匯而成川,大命所系,江河入海,詎非大道哉!
吾又觀先生《易人》之篇,用功尤甚,苦心高詣,除了彰顯薪火相傳,學人相繼之外,似又有以故明今之寓。
斯文在茲,書成可賀。我取一瓢飲,可獨得其樂也。
是為平記。
斗笠山人文平於貴陽
癸巳年亥月拙筆鑒宥
註:文平,男,漢族,湖南桃源人,湖南師範大學哲學博士後,貴州財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周易哲學、倫理學研究。主持完成省級課題2項,在《周易研究》、《河南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1部,主編教材1部。

學如積薪,後來居上  文/黎荔

——讀易玄先生《國學旨歸》有感


上周,讀易玄先生的大作《國學旨歸》,很是感慨。初接手稿,我待此書為青年學人治學筆記,畢竟易玄尚年輕,且十八歲後就在學院門戶之外潛心自學;後,我待此書為學術史,因其敘述涉獵各家各派思想之傳承遞變甚詳;終,始悟此書之核心乃探討如何在諸子百家尤其是儒釋道三家思想中找到交匯點,尤其當此“古今中外”森嚴相迫的情勢之下。
《國學旨歸》總計一套十本二百多萬字,先生之行筆運思,無不在思考三家會通之要樞問題。
民國以來,傳統學術變革劇烈,加上地域之區分,大學之建立,專業方向之鴻溝日甚。現代學術分科愈加細謹,學科壁壘分明,易玄先生能摒門戶之見,以中華文化大一統的學術視野與統攬全體之抱負,老易為本,乾支為基,參證各家各派,提要鉤玄,頗費苦思。其經史互證,出入有間,不拘束於純學術範式,而是洋洋灑灑大談自家體認,六經注我,翻出新見,隱隱然有前輩學人之沉穩與大氣。
學術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則終不免自欺欺人,妄語叢叢,言之多無邊際,知行二字,名雖簡易,實則繁難。易玄先生使人欽佩之處,就在於他學問在己,也許未達精深之境,然所思所悟,均耕作於自家田地。既有論道,更有體證,表里內外,互相佐之。
治學術首先要明理,其次更須切實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於走入岐途。“整理國故”談何容易,其過程要從舊學的之學術訓練中一點一點地領悟,考據也不是花了時間便能出成果的事情,更不是套用一兩個理論便能“整理”的。除了有悟性,取法乎上,別具手眼,更須勤勉於一端,學有根基,艱苦紮實地進行學術訓練。看得出來易玄在此兩百萬字背後,所下的孜孜苦功,學人的根基在於內在的自我完善,熟讀古書後的先因後創,終成一家之言。否則,人學亦學,人云亦云,終不得望見門牆,由是而罄其所學,以致終無體認。
易玄先生《國學旨歸》成書窮歷七年,只有這樣甘坐冷板凳的苦學之心,以及對人文秉承的敬畏之心,才能傳承千年國學,並使之應時而變,衍化出對時代有益的文化價值。願易玄先生於學術一道,深入底蘊,精進不已,學如積薪,後來居上。是為記。
註:黎荔,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周易玄的文字圖景 文/周國平


一句語錄,一篇文章,一部書籍,猶如萬花筒,文字在其中幻化成魔力無邊的美麗圖景!
——題記

(一)

周易玄先生的《國學旨歸》出版了,不是一本,而是一套,精裝的一套十本,二百多萬字。他二十七歲。
一部關於國學的宏編巨著,出自一位八五後的年輕學者,我沒有像許多熟悉和不熟悉周易玄先生的人一樣,表現出特別的驚訝和敬佩,甚至拜倒匍匐。因為我在2008年就與周易玄先生相識,見證和經歷過他的許多神奇,並且早在2009年就聆聽過他關於著作的構思及其創作的決心,今日得以出版,我想說的是只有四個字——“水到渠成”,並希望用這四個字代表我對周易玄先生著作出版的全部祝福。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於關注作者創作背後的故事。我也曾試圖講述周易玄先生是如何在浮躁、淺薄、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中,保持深刻和嚴肅,忍受憔悴與寂寞,如何面對浩瀚繁複的史料,懷著對真理的追求與獻身精神,以超常的耐力和殫精竭慮的深度思考,化為天才與創造性的文化果實……但我非常擔心被人誤解為煽情或者炒作,傷害著作本身所承載的獨創嚴肅的學問和高深偉大的智慧。
其實,擁有周易玄先生的這套書,就已足夠。

(二)

非常感恩周易玄先生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了他著作的樣書。樣書的珍貴在於記錄了作者最原始、最真實的創作軌跡。然而,這部樣書的特別珍貴之處在於,它居然改變了我幾十年來形成的讀書習慣。
我們這些經歷“文革”洗禮的一代人,深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熒映雪”等典故的激勵下,曾經如飢似喝,秉燭苦讀。儘管如今的網路、資訊時代,知識的傳播已大量地被觸屏和點擊量劫持,但每每遇到好書,也會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幾十年來這種一睹為快的讀書情趣和習慣至今未改。周易玄先生的這部著作,讓我期盼了五年,得到樣書,更是愛不釋手。意想不到的是,三個多月了,我還沒有讀完全書。其實我每天都在讀,不一樣的是,有時隨機翻閱一個章節,有時唯讀一個句子甚至一個詞組,以至於這種讀書方式形成了與我以往完全不同的習慣,以這種方式讀周易玄先生的書,成了我每天忘不了的生活內容。
有人讀周易玄先生的著作,或許會對其半文言文半白話文的文體創新,感到耳目一新。但周易玄先生著作帶給我強烈衝擊的是他對文字的理解。一些耳熟能詳、司空見慣並讓我們停止思考的詞,比如“中”,比如“國”,比如“宇宙”,比如“革命”,比如“成功”,比如“大學”,比如“政治”等等等等,周易玄先生在他的《老子匯通》中,用他那獨特的文字,隨心所欲地調遣和安排出那豐富得令人驚訝的史料、典故,從歷史深處展現出現代文明莊嚴、厚重的圖景,使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完全沒有了陌生與隔閡,而是更加親近。從而使文字本身散發出無窮的智慧和能量。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愛隨機翻閱這部著作的原因。並且為他不拘泥於學術專著的體例,將史料和考據只是當成素材和手段,拍案叫好。
文字的功能,是為人類的生存服務。中國的文字,講究意境與美感,以結構縝密而又能引發無限遐想的特點,在各國文字中卓然獨立。文字的發展是不斷汲取和釋放能量的過程。非物質性的文字具有超物質的本能,它能夠注足在人的意識中,與物質世界和諧發展,形成“天人合一”。所以,文字成為了中國人感知世界的獨特方式。而“易經”是用文字破譯宇宙奧秘的典範。周易玄先生正是在易經思想的指引下,用大量實證,積極探索《乾支哲學》智慧,體現中國文化中“歸根復命”、“安身立命”的人文關懷,展現人類未來美好生活圖景。
周易玄先生的著作,實際上是用文字的圖景,表達“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

(三)

周易玄先生堅持出版精裝的書籍,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提升精神的質地品味。
在大數據的潮流里,滿世界充斥著音樂、影像、繪畫、書法、舞台和網際網路,強烈刺激人們的感官。紙質書籍因為不能傳遞足夠的信息,其頹勢似乎不可遏制。出版社的大量倒閉已經印證。但是用感官接收信息,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本身的頹勢和低智商的逼近,或者標誌著文化開始墮落?
周易玄先生愛讀書,他家中五十平方的“尚書閣”中藏有近兩萬冊圖書。近幾年用於購書的費用有上百萬。他常說讀書是不能被替代的,書籍表達的是思想的魅力,思想的安寧,思想的專注,有網路閱讀無法享受的寧靜和溫暖。讀著布滿書籍的眉批和註腳,當年閱讀的心境和思想會一一浮現。書籍還是古董和藝術,翻閱到前人的書籍,感受餘溫尚存,這是隔世的對話。
周易玄先生精裝書籍的出版,是他文字圖景的再次升華!
註:作者周國平,著名學者、詩人。

少年孔子,國學導師 文/杜偉


能結識周易玄先生,並能拜先生為師,實乃人生一大幸事。在此,我不談先生的論著,卻只想談談一直以來,我心目中所感受到的先生的氣息。先生天賦異稟,又勤勉專注,滿腹經綸卻又淡定平和……
在先生身上,體現了深厚的人文涵養和質樸細膩的內里質地。再多的溢美之詞,都不能夠形容被國學渾厚精深的大美薰陶濡染,並矢志不渝的傳揚國學,啟迪眾生的周易玄先生。
初見易玄先生,青年才俊四字已泛腦海;略微交談,便感受到幼小年齡下的超凡心智;再深接觸,發現先生全然沒有少年得志的傲氣與稜角,而只有由內而外浸滲出的平和之氣。如此深藏大智慧而鋒芒未露者,先生乃我所見之唯一。
兩年前有幸親臨先生府邸,先生藏書之豐讓我嘆為觀止,先生與書之緣分,讓我想起了孔聖人著名的“韋編三絕”典故,在我等看來艱澀深沉的國學典籍,先生卻悟性極高,遊刃有餘。曾幾何時,國學的渾厚大美漸被國人擯棄,而先生卻自小立足國學之本,飽讀國學經典,漸成國學之名士大儒。外界賦予先生“國學第一少年”之稱,而在我看來,先生對待國學的虔誠與專注,敬畏與堅守,如此治學精神,在我中華少年中無出其右者。
先生深藏大智慧,卻簡單處世,謙遜平和。閒暇之餘,他也問及朋友家事,細緻貼心。先生無論對於名流大儒,還是凡人百姓,均是和緩淡定的處世姿態。體現了真正的“大隱隱於市”的智慧與魅力。
先生淡定卻不刻板,一次和先生去KTV,眾人高歌之餘,起鬨要先生也來一曲,難以想像,先生對於流行歌曲的拿捏與演繹,均在我等一眾喧囂俗人之上,讓我對先生的敬佩與愛戴更加深厚了一層。
多年來,先生一直背負傳揚國學的重任,他身體力行,四處奔走收集國學珠璣,並四處講學,燃起了多少炎黃後人對於國學的熱情。他深信國學的巨大魅力即使在快節奏都市,亦能綻放出其不能替代的璀璨光華。值此先生的國學著作問世,是先生對國學深刻理解的智慧心得,更是與眾生的心靈對白。先生找到了國學與心靈的通道,將國學的智慧魅力一一綻放,輸送至我們的心靈。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少年孔子,國學導師。
註:
杜偉,80後作家,新概念文學獎得主。亞洲第一刊《讀者》簽約專欄作家,加拿大楓華之聲國際華人社區首席專欄作家,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地方中學/大學教材及中高考試卷。

禮失求諸野:一個人的國學 文/蕭淑貞


與周易玄先生結識,是2009年純粹出於我對於他部落格文章的驚詫、欣賞和敬重。
在那裡,我讀到了只有在古籍中才有的大丈夫氣象:豪情萬丈的堅定和擔當。
兩三次接觸下來,對他的稱呼,從一開始的直呼其名,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周老師”。後來發現,不止我一個人如此,很多德高望重的老領導、老將軍、老學者還以“易玄先生”相稱。
他的讀書和學問博採儒釋道眾家之長,兼容並蓄,他的書和人都可以作為國學詞典,供人隨時查閱,但人們敬仰尊重的不止是他淵博紮實、信手拈來的國學積澱;他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篤定和智慧,有時甚至讓人分不清眼前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還是五、六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老人,近二三年更增添了幾分威重,但也不止此;更有他字裡行間承載的經由國學塑造的宏願、精神和氣度,使尊者、長者都心悅誠服、不由自主地稱他為“老師”。
在閱讀他歷八年之久的心血之作《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時,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澎湃,切欲寫點體會,是因為這套書清晰深刻地在警醒我們:原來學在民間,又到“禮失求諸野”之時。
在這套7本200多萬字的著作中,《乾支哲學》闡釋了中國認識世界的獨特的方法和知識系統,更具學術價值。因我並沒有登國學的堂室,不敢妄談什麼見解,只能從他文章最觸動我的塑造頂天立地的君子、聖人精神談起。
周易玄認為“治國平天下”是國學的本質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就是“治國平天下之學”,保持深重的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使他的文章和書既無古板,甚至保守、落後的廟堂之氣,又無偏激、驕矜、不諳世事的學究的酸腐,其心其文之“正”,也比較少見。獨立人格、社會關懷和“正”三者一以貫之,使這位自立自強,秉持特立獨行的批判思維和獨立人格的少年,在一路走來的周圍的質疑和打擊中,仍然心懷悲天憫人之心,經天緯地之志,救世的豪情磅礴噴發。假以時日,相信他也有匡世之才。如果我們能在他的書中獲得對於文化、社會和國家的信心,於世於學,就夠了。
當社會失范,體制內精神和理想的光芒被遮蔽,知識分子也很難堅持學術理想、道德理想、精神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時候,這位按照學歷、出身不受所謂的專業認可的年輕小伙子,以“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匡扶人心,到處奔走演講,為苦悶、掙扎、彷徨,無力堅持的人們送去信心和勇氣,也為亂舞的群魔毫不留情地奉上當頭棒喝。當為找課題、評職稱的“為己之學”,披著專業的外衣,摒棄價值理想,捨本逐末,“買櫝還珠”時,還有這樣一個年輕人,從弱冠之年開始,毅然決然地在主流體制外放逐,“為往聖繼絕學”,虔誠地守護著國學的薪火——孤獨,但堅強。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受國之垢”,因為這個年輕人的肩頭承擔著“國學”的榮辱。
這些都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禮失而求諸野”的時代。
《漢書·藝文志》中班固引孔子之話說:“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這個禮,是代表了社會的文明、文化、倫理、道德等。看周易玄先生的《千古易人》,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不世高人,有隱匿在民間,這些人“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甚至有的終身不仕,為山中帝師。譬如司馬季主、嚴君平、陶弘景等,無一不是有道之士。齊高帝蕭道成屢請陶弘景出仕,陶弘景均婉謝之。留下一首著名的五絕:“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那個時代典型的“禮失而求諸野”的代表。
而很多人身處專業之“蔽”,卻不自知,“以一己有限之知識學問而以為宇宙之本真如是”。 (周易玄《老子匯通》二,第218頁),荀子的《解蔽》也說:“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我們期待現今的教育系統能夠培養出周易玄這樣的人才,還是一時的奢望;退一步,能夠認識到我們尚未窺國學之堂奧,距離還較遠;如果這一點也做不到,但起碼對於我們未知的領域,尤其是祖先留下的幾千年文明,應該抱持基本的敬畏和尊重。
當周易玄的經歷、學問、精神和作為體現在一個歷史人物身上,人們會不吝嗇地送上自己的讚譽,當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尤其是一個年輕人身上的時候,成見、偏見便蒙蔽了我們的認可、信任和讚揚,出於各種各樣自己清楚或不清楚的原因和理由,放不下傲慢和偏見。
因此,對於這樣一個年輕的國學人才,不是他需要得到所謂的專業認可,而是中國什麼時候才能重拾國學的精髓和靈魂,作為立國治民的根本,真正實現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復興。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自己的使命,盡心竭力地完成好它。只是有的人清楚,有的人不清楚;有的時候清楚,有的時候不清楚。
而周易玄是清楚的,儘管少了眾人的陪伴,少了應有的鮮花,甚至還遭遇各種的質疑與嘲諷,仍然自覺而堅定地走在履行使命的一個人的朝聖路上。
對於這個年輕人,我不知道除了慚愧、敬重和祝福,還有什麼可以再說的。

註:蕭淑貞,訪美學者,有“大陸龍應台”之稱,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發現人性》作者。

讀《國學旨歸》有感 文/顧問


與易玄先生相識是在2007年前的秋天。那晚我在外談判,家父來電告知家有高人來訪,命我速回相拜。
到家後我與三個大學生迎門相撞,家父在旁似在送別。當我正想探頭進家門去鎖定“高人’”時,父親卻將我拉回來,並在很短的時間內鄭重並恭敬地指著一位年輕人向我介紹:“這是周易玄老師和他的兩個助理,他比你小几歲,也是我的老師,以後你要向他多請教學習!”

易玄先生即刻微笑向我示好,讓我有些手足無措。年過五旬的家父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博士,也是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他對中國文化素有研究,卻竟然是一個少年人的學生?我有些不敢置信。
面對眼前這個彬彬有禮年約十九歲“大學生”模樣的人,我停頓了一會兒,瞠目結舌地聽完家父的介紹······
以後在與易玄先生的交往中,我發現他學識淵博,修養極高。我想,他在國學上的造詣絕對稱得上爐火純青,使留洋歸來並有些許桀驁不馴的我頓時對人生有了革命性的感悟。
相比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均顯大家風範的易玄先生,我這被標榜紳士風度的皮囊顯得太渺小了。
時光飛逝,在與先生相處的時間裡不斷受教並獲益匪淺,也從他身上不斷感悟到點點滴滴為人出世順勢的認知。曾嘗試拜讀他的早期著作,但因鄙人才疏學淺,未能獲其精髓。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今天,他的學術精髓《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終得問世,此著匯總了先生一直以來對國學的理解與感悟,不啻於是先生對當今國學研究所做的貢獻。並使沒有得到鄙人這般好機緣的全體大眾受益於5000年國學文化傳承之中。
此著將天——地——人“三合”法則從點到線到面再到點地詮釋了先生的理論研究價值,中國社會古往今來的優勝劣汰、改革變遷,以致繁榮強盛皆無不應驗了此法則的運行規律。
我相信先生的著作必將進一步推動國學對當今社會各層面乃至全人類的持續性發展。
我敢說,先生是當之無愧中國國學界新一代領軍人物。因為他一直以來致力於國學教育的傳播,不斷地向有影響力的人群、企業界以及社會各界傳播他的學術理論。他熱切地祈盼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的國學精髓能得以廣泛的傳播與傳承。他希冀這增強我們的國民幸福,維持全人類社會和諧,從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我衷心祝福,願先生的《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系列叢書,能成為國學領域裡一個新的風向標,引領國人走向新的輝煌。

註:顧問,畢業於牛津大學SAID商業學院,獲MBA學位。現任伯納特(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一力中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

百萬翰墨傳易史 文/了凡



與易玄先生相識多年,那時候他遊學武當,因為某種因緣,我得以在武漢與先生一見。我帶了許多朋友去見他,先生一一給大家答疑解惑,顯示出他極為淵博的學識。他遊學的經歷,不禁使我聯想到了少年時代的毛澤東,或者少年時代的南懷瑾。
此後我們每次聚首都匆匆來去,但每每促膝交心,他的言談皆能直指人心,振聾發聵。他是吾輩中難得精通易理,又精讀中國上下五千年傳統國學之易學名士,今聞之將出二百萬心血之作,首捧沉甸甸的巨著悉心研讀,句句引經據典,字字珠璣,信手拈來,心中更為嘆服。
此時唯獨想起他常常掛於嘴邊之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語正是他著書立說之宗旨,亦是他生平為人之根本心要。他也曾說“窮且彌堅,不墜青雲之志”,一個心懷天下擁有“內聖外王”大格局的人,我想他必終將龍騰四海,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讀易玄先生之三本佳作深感欣慰,《老子本易》、《乾支哲學》、《千古易人》,擷采天地大道之精粹,統攝儒釋道三家之聖言,且能處處流淌他內心的真如見地,莫如通曉天地之大道者,又豈能遊刃有餘信手拈來?仿如刨丁之解牛,而他用的卻是厚重犀利之筆鋒,解的是傳承千年的《易經》與《道德經》,書中更有諸子百家之言,皆能拓寬對往悉所學的體悟;而文中所舉之易學卦例,則對學易之人有極大參學價值。
可嘆眾生有幸,吾輩有幸,能於喧囂之世讀到此套清心明性、煌煌數百萬言之佳作,祈願中國傳統易學能再次名揚天下,讓更多身在局外之人能從古之聖人傳承的絕學中受益。願所有聞道者皆能如筆者之願,在大道中體悟,在大道中覺醒。
有人說,生命有兩次重生之機會,一次是肉體,一次是靈魂。讀易玄先生的百萬巨著,對生命與天道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認知。在浩翰的文字海洋中,仿佛重新打開心門,與聖人對話,與諸子百家對話,在散發著幽香的文字里邂逅幾千年不息的靈魂用生命寫就的易學故事,再一次為身為一個《易經》的傳道者而自豪,也為易玄先生多年來孜孜不倦研習易學,為傳承千年易學而筆耕不輟的精神所折服。
千百年來,多少易學名士不斷求索,只為某天能真正解悟宇宙大道之規律,而易玄先生用百萬翰墨為往聖繼絕學,了卻無數易學發燒友之夙願,而其體悟之深,考研之細,以我陋見,亦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吾亦深信宇宙之全息論,一切所見皆為心之投射,書中所載之真理文字一直都在宇宙某個維次空間,只等著悟道之人去隨意採擷。
在吾眼中,易玄先生便是體悟大道之人,文字不過是他宣講大道之載體,他的心早已與大道合二為一,故此三本巨著的文字皆是其體悟大道之心血,願此套叢書能為眾生帶去宇宙大道的終極關懷,則為吾輩之幸甚。
註:了凡先生,原名陶厚廷,字獻之,荊楚名士。世界針灸醫學聯合會常務理事。暢銷書《了凡因語》作者。

不忘初心,始終如一 文/周博康

——讀《國學旨歸—乾支哲學》有感
易玄老師大作《國學旨歸》已經問世,先生的宏著,按梁光烈先生的說法,是“海納百川”;按任法融道長的說法,是“匯通天下”;又按學誠法師,那便是“天人視野,終極關懷”!
從書中不難看出易玄先生志在聖賢,心懷國家,敢於在以西方物質文化為主導的時代浪潮里力挽狂瀾,鐵肩擔道義,視中華文化為己任,絕不愧為當代學人的榜樣。
梁啓超曾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在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未來。
上海交通大學的王一先生,是易玄老師多年來的讀者。他是上海交大的法學博士,同時又專研古代哲學。多年來苦心孤詣,精研乾支理論以及傳統醫學。他在看過先生書稿之後,激動難抑,迫不及待連夜撰寫了一篇題為《修性革命,大道之行》的書評。
癸巳年臘月廿九,王一先生專來給易玄老師拜早年。主客寒暄過後,只見王一先生掏出筆記來,裡面寫滿了密密麻麻有關乾支方面的各種問題,便逐一開始向老師請教。易玄老師,從容不迫,一一予以解答,只見王一先生頻頻點頭,面露喜色,大有豁然開朗之感。王一先生年長易玄老師許多,但他那求知若渴的精神,那情景,直讓人動容。
王一先生與老師交談時,不斷地讚嘆,說《乾支哲學》立意高明,氣象博大,行文精微,理論周詳。王一先生說:“我學乾支多年,閱古今議論天命之書無數,總是不得要領。尤其今人著述,漏洞百出,前後矛盾。後來偶見易玄老師文章,論命鞭辟入裡、入木三分。且意象高遠,大有雄視易林之勢。起初我並不相信,小小孩童,決不能精通《周易》,其文章理論,必是抄襲某些孤本秘笈而來,只是常人萬難知曉而已。甚或諸多案例,都只是馬後炮,不可相信。待到與先生初見,方被其淵博學識與智慧所折服,不得不信!”
王一先生又說:“易玄老師的理論,圓融周備。論命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象數理占,全在其中。我按圖索驥,牛刀小試,較之從前,便大為不同。可嘆易玄老師,真天縱之才也!第一次見易玄老師時,我報了一個格局給他。易玄老師第一句話便是:'此人為官。比正部級略低,又在正局級之上,現為副部級領導。前半生動盪,後半生可觀。是學者型官員,國家棟樑。'寥寥數語,一語中的。從沒見過論天命格局能這樣準確的。
我研究乾支多年,也見過許多方家,卻從未見過像老師這樣,不出模稜兩可之辭,未有半句含糊之論。使我堅信,這是往聖絕學,能夠經世致用。易玄老師有真學問,有大智慧!若能追隨易玄老師前後,真為莫大之福。”
王一先生與易玄老師之間的對話,讓在場的我聽得豁然開朗,如沐春風。 易玄老師後來又傳授了一些修養身心的方法給王一先生,讓先生多讀國學典籍,加強自身修為,將來不辱使命。
我在一旁,被二位先生的談話,深深地感動著。當晚,我都沉浸在《乾支哲學》的書香中。
誠然,本書一改歷來此類研究著作拘束頹唐之氣。先生論命直指要害。不私藏,不避諱,格局氣象同論,生旺弱衰共參。先生的才華可稱為領袖命理英傑,造極國學群賢。讓我欽佩的是,先生不僅能知,亦當能行,不僅注重術的修煉,更加熱衷道的弘揚。先生德才兼備,知行兩全。而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先生才27歲。
過往的命理書籍,大多停留在知識羅列、道理堆陳的階段,而本書卻把它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作者融會貫通儒釋道三家,厚積而薄發創立了一系列論命機要,也開闢了命理叢書的新紀元——八字不僅僅是用來算命,更能立命、革命,通過知曉自己命運的缺陷與不足來不斷完善自己,從而走向圓滿。 本書還闡明了一個道理,命運不是算出來的,而是修出來的,福德不是求來的,而是感來的——天理昭彰,因果不爽,舉手投足儘是卦象。你的起心動念將決定你的未來!所以如果你要得到福報,就要種福因;想要離苦禍,就得斷諸惡,一切苦樂禍福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天地間最大的風水正是人心!
讀完此書,我的心裡是五味雜陳,我既為中華文化將要大放光明而感到欣慰,也為老祖宗真實不虛的智慧感到自豪。同時我也很慚愧,同樣是年輕人,在先生的雄才大略面前自己太不值得一提,所以我們必須精進努力,共同向先生向賢聖學習,知恥近乎勇!
最後,祝福先生在新的一年裡,法布天下學子,傳遞國學智慧,不忘初心,始終如一!
附贈先生一聯:
心繫家國 ,攬三教十界法典旨在天人相感;
志在聖學 ,識四書五經機要歸復鸞鳳和鳴。
周博康 謹識
甲午年正月初一於京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