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關於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情況的報告是國務院於2009年08月25日發布,自2009年08月25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國務院
  • 發布日期:2009年08月25日
  • 實施日期:2009年08月25日
  • 效力級別:國務院規範性檔案
  • 法規類別:巨觀經濟體制改革
  --2009年8月2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近年來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進展情況,請予審議。
一、總體情況
近幾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和十七大提出的“三個轉變”的要求,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
農業在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的同時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6年出台指導“三農”工作的中發1號檔案,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初步建立起對農民的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制度,不斷加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投入,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定出台促進生豬、奶業、大豆、油料等穩定發展的舉措。在國家政策的作用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主要農畜水產品供給充足,糧食連續5年增產,總產量重新躍上1萬億斤台階。農產品的優質化率進一步提高,優質專用小麥、玉米面積比重分別達到68%和51%,優質水稻和大豆比重分別達到74%和72%。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13個糧食主產省對糧食增產的貢獻達到80%以上,三大優勢棉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99%以上,畜牧業和水產品生產集中度大幅提高。
工業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最佳化。國家先後制定並實施了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及深化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改革等政策措施,對調整最佳化工業結構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高技術行業較快發展。2006-2008年高技術行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8%。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在多領域取得突破。二是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成長壯大,產業集中度提高。2008年,大中型工業企業集團實現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5.3%。鋼鐵、汽車前4家企業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4%和57.4%,比2005年提高5.7個和1.3個百分點。三是工業產品結構繼續最佳化。2008年鋼材板帶比達到44.9%,比2005年提高6.1個百分點;新型乾法水泥、差別化纖維比重達到66%和39.1%,分別比2005年提高21個和7.6個百分點;數控工具機生產增速遠高於全部工具機增速。四是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調整。2008年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在工業中所占比重達到53.8%,比2005年提高5.4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所占比重也有所提高。特別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給工業帶來的衝擊,國家制定出台了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努力在保護先進優勢生產能力的同時,加強企業技術改造,進一步淘汰落後、兼併重組、扶優促強,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抓緊推進。
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電信、鐵路、民航等改革穩步推進。今年又制定出台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市場準入、兼併重組、資金支持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新舉措。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撐了服務業較快發展。交通、批發和零售、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持續增長,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發展較快。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加快推進,湧現出一批活力較強的民營企業。旅遊、文化、電信、健身等適應居民消費升級需要的服務業長足發展。2008年,國內旅遊人數為17.1億人次,比2005年增長41.5%。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高,電影產量已躋身世界前3位。電話用戶總數高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網際網路上網人數達到3.38億人。工業設計、創意、軟體、諮詢、金融保險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無論在市場規模、產品種類還是在服務水平上都有了較大幅度跨越,2008年軟體業收入比2005年增長93.9%。一批創意產業集聚區和有影響力的創意型企業加快成長。
(二)需求結構進一步調整。
調整投資與消費結構工作得到加強。針對新世紀以來消費率下滑較快的情況,國家積極採取包括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收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改善消費環境等措施,推動擴大居民消費。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更是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途徑,實施積極擴大農村消費的“家電下鄉、汽車機車下鄉”和“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工程”等措施;推出保障性住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舉措,在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看病貴和看病難等問題同時,增強了消費預期;完善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住房、汽車等政策。近幾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了較快增長,最終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2008年達到45.7%,比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提高到53.4%。與此同時,更加注重最佳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去年四季度以來的新增中央投資主要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水電路氣房、教育文化衛生、公路鐵路、城市電網改造等方面建設。加快這些方面的建設,不僅有利於保增長,也有利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未來擴大消費創造條件。
促進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的工作積極推進。前幾年,為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等問題,國家從多方面引導企業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積極增加能源資源、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等的進口,促進了進出口結構最佳化和國際競爭力提高。2008年下半年以來,針對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我國出口急劇下滑的嚴峻形勢,國家先後7次提高勞動密集型和機電等產品出口退稅率,取消或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關稅或特別出口關稅,調減加工貿易限制類、禁止類目錄,支持出口企業融資,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全面清理出口環節各項收費,進一步推進貿易便利化,努力減緩進出口過度下滑的勢頭。
(三)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增強。
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進展順利。國家在積極推動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後,又相繼出台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近兩年,圍繞支持重點地區和重點地帶加快發展、發揮先行和帶動作用,制定了促進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發展的相關規劃,以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和西藏、新疆、寧夏等民族地區的政策措施。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出布局改善、結構最佳化、協調性增強的良好態勢。西部大開發取得實質性進展,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投入使用,新疆羅布泊120萬噸鉀肥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活力,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國有企業改制面達到90%以上,北方重工、瀋陽工具機等一批裝備製造企業規模和實力大幅提升,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初見成效。推進中部地區崛起勢頭良好,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有力推進,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和中原城市群等加快崛起,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力不斷增強。東部地區在自主創新、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等方面也邁出了新步伐。
統籌城鄉發展的工作力度加大。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探索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一是大幅度增加投入,2005-2008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年均增長達到26%,2009年預算安排7161億元,中央政府投資中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比重超過40%。二是努力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全國農村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大幅提高農村中國小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保障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開始啟動,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繼續提高。促進農民工就業、加強農民工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一大批農村“水電路氣房”等項目陸續建成。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繼續加強,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有所改善。三是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社會管理,一些地方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08年全國城鎮化率達到45.7%,比2005年提高了2.7個百分點。
(四)自主創新建設繼續加強。
認真落實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加快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穩步推進。一是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式實施。發布了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以及生物、數位電視、信息等高技術產業規劃和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政策。為發揮科技創新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國務院出台了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二是科技投入較快增長。2008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達4570億元,是2005年的1.87倍。企業已成為投入和研發的主體,大中型工業企業投入研發經費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國家級技術中心所在的575家技術創新骨幹企業,全年用於研發費用的支出1648億元,占這些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平均為1.7%。三是基礎能力建設得到加強。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建設穩步推進,12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知識創新工程和技術創新工程建設加快實施。通過實施以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完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和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技術創新工程,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科技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完成,“嫦娥一號”探月使我國跨入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鐵基超導、量子中繼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等研究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成果,曙光5000A高性能計算機等取得重要突破。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移動通信TD-SCDMA得到規模化套用,以混合動力為主的新能源汽車開始進入市場,一批重大疾病和突發傳染病預防治療的關鍵技術得以攻克並推廣套用。
(五)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成效繼續顯現。
堅持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國務院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考核和問責制。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先後修訂頒布了節約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出台了民用建築節能條例、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制定了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國家標準。實施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節能技術改造“以獎代補”等政策,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中的淘汰類、限制類企業用電適當提高電價,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淘汰落後產能給予支持。安排資金支持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節能環保能力等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組織開展了兩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嚴格環境準入和環評制度,對環境污染嚴重、環境違法突出的行業和地區,實施“區域限批”、“流域限批”、“集團限批”。
在國家政策的有力作用下,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一大批落後產能退出市場。2006-2008年,淘汰落後煉鐵產能6059萬噸、煉鋼產能4347萬噸、水泥產能1.4億噸,關閉小煤礦超過1萬處;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淘汰小火電5407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二是能耗水平進一步下降。2006-2008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0.08%,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下降3.35%。2008年,每噸水泥、電解鋁、鋼綜合能耗分別比2005年下降13%、9.7%、6.9%;今年上半年,火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340克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30克,2006年以來累計節約原煤1.6億噸。三是污染防治成效明顯。2006-2008年,全國新增燃煤脫硫機組3.2億千瓦,脫硫機組占火電裝機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8%提高到2008年的62%。2008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66%。“三河三湖”和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進。四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2006-2008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6.61%和8.95%,完成任務進度超過時間進度;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下降2.46%和5.4%。2008年,七大水系國控監測斷面中,三類以上水質斷面比例占55%,較2005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在產業結構方面,農業基礎依然薄弱,比較效益偏低。耕地質量較差,中低產田比重高;水資源嚴重不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不到47%,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嚴重;農業科技水平總體落後,糧食單產水平有待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一些地區糧食生產出現“副業化”趨勢,精耕細作水平下降,加上生產成本增加較多,提高種糧收益難度很大。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在全球產業鏈上,我國製造業總體仍處於中低檔環節。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外部需求急劇下降,使產能過剩問題凸顯。截至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而國內需求不到5億噸;水泥產能18.7億噸,國內需求只有14-15億噸;紡紗產能超過1億錠,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僅占68%,占印染產能30%的高耗能、高耗水印染設備仍在運行;電解鋁、煤化工、平板玻璃、燒鹼等產能也嚴重過剩。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新興服務業如信息、諮詢、科研開發、工業設計等行業供給不足、層次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在科技進步方面,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已成為影響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我國全社會對創新經費投入相對不足,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大中型企業中進行研究開發活動的企業數量比重較低、投入較少,使得產業缺乏核心技術,影響了產業競爭力提高。
在節約能源與保護環境方面,能源消耗偏高、污染物排放較多。儘管近年來我國在節能降耗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原油加工、鋼鐵、乙烯、合成氨、平板玻璃等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都高於國際先進水平,2008年我國火力發電標準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7%左右。酸雨、水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問題仍比較突出。
在需求結構方面,消費率偏低,民間投資的環境還需改善。由於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不強,消費政策不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後,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不強等原因,使得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受到諸多限制。市場準入障礙較多、融資困難、信息渠道不暢等因素制約了民間投資作用的發揮。
另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事業發展相對滯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艱巨。
三、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我們深刻認識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舉措,直接關係到能否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否保持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方面工作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須增強緊迫意識,花大力氣常抓不懈。當前,要繼續堅持把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發揮經濟環境趨緊形成的市場倒逼機製作用,並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促進企業在自主創新、結構調整、集約經營、加強管理上下功夫,力爭在最佳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更大進展。
(一)加快推進相關領域改革。積極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繼續削減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推進壟斷行業和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繼續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的能源資源價格機制,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更加重視考核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實際成效。
(二)繼續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進一步落實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抓緊出台和完善相關政策,實施好技術改造專項。組織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和企業經營決策。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切實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力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採取綜合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制定和落實發展新興產業的規劃和政策。完善服務業發展政策,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抓緊出台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工作指導意見,積極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鼓勵關聯企業、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繼續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自主創新、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
(三)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中心環節。在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必須把立足點轉移到自主創新上來。完善和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進一步調整科技經費投入結構,確保重大科技專項資金及時足額到位;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的帶頭作用,強化產學研結合,帶動更多的中小科技企業參與重大專項實施。圍繞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集中要素資源,著力突破一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建設一批開放共享的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繼續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和規模化套用,推動高技術產業集聚和特色產業基地發展。發展創新文化,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四)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正確處理保增長和節能減排的關係,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絕不能忽視節能減排。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切實使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實處。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要採取措施,管住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汰劣,支持企業圍繞節能減排加快技術改造,進一步完善促進落後產能退出的政策措施。繼續抓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依託重大工程項目,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推進礦產資源、水資源等的循環利用和垃圾資源化利用。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促使企業開展污染治理、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繼續廣泛深入地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大力弘揚健康文明、節能環保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五)把縮小城鄉、地區差距作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著力點。在進一步增強大城市的綜合輻射帶動能力的同時,加強小城鎮建設,統籌考慮人口集聚、土地集約、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等因素,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住房、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促使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公共設施向“三農”延伸,公共服務向“三農”覆蓋。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戰略。逐步形成體現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區域發展模式。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同時,堅決防止能耗高、污染重和低水平的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十分艱巨。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一認識,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紮實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