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厄中的抉擇

困厄中的抉擇是田玉洪著的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困厄中的抉擇
  • 學科專業 : 中國近現代史
  • 論文作者 : 田玉洪著
  • 學位授予單位 : 華東師範大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晚清(1864-1911年)裁軍研究(以綠營為中心)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田玉洪著
導師
謝俊美指導
學科專業
中國近現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華東師範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5
關鍵字
裁軍問題 綠營兵 軍事史 清後期
館藏號
E295.2
館藏目錄
2009\E295.2\3

中文摘要

有百年不用之兵威,無一日可弛之武備。作為國家統治的基石,任何國家都必須維持著一支常備軍。裁軍是指一個國家對原有武裝力量進行削減裁撤併重新進行組合的行為,是國家國防戰略政策的調適和武裝力量的重新整合。裁軍的實施意味著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在規模和數量上的調整,是隨著戰略環境和安全威脅的變化以及實踐的反饋,而不斷修正和調整的變數,是國家戰略調整的槓桿。近代中國面臨“亘古未有之變局”,晚清裁軍承載著多重的國防思路和政治訴求,隱含著諸多的政治和國防訴求,映射出多重的時代信息,是國家政治生態和社會危機變動的晴雨表。本文以晚清綠營裁軍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從歷史學的角度,並藉助政治學、軍事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幫助和支撐,對晚清綠營裁軍進行整體研究和全景式的社會考察,探討晚清國防力量的新陳代謝和吐故納新,晚清國防軍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嬗遞消亡的動因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揭示晚清綠營裁軍與社會變遷的互動和制約,以及裁軍與國家安全、民族興衰、政治變革、軍隊變革之間的聯繫;把握裁軍在晚清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作用;總結晚清裁軍思想及其實踐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經驗和教訓,從而為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一點思路和參考。 第一章主要探討了綠營軍隊的社會職能及其生存環境。作為經制軍,綠營承擔了國防和內政職能,可謂軍警不分,軍政不分。軍隊的裁撤首先是從其職能的逐步削弱直至失去了國防價值開始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同時,一支軍隊的素質與其生存的社會環境也息息相關,從不同的方面對軍隊施加這樣那樣的影響。分析這些因素對綠營制度的變遷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交代。 第二章探討從同治時期到甲午戰爭之前綠營裁軍的時代背景、指導原則以及裁軍的歷史進程,進而論述裁軍依據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評價裁軍對清朝國家防務體制的影響,並得出歷史教訓。該時期是晚清國防體制的戰略轉型期,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政策失誤,裁軍並沒有帶來國防力量的升級換代,反而豢養了多重不同類型的軍隊,使武裝力量構成多元化,分散了國防經費的投入,使晚清軍隊建設一直處於低水平的維持狀態。 第三章探討了1895年至1899年的裁軍狀況。這是晚清裁軍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歷史階段,主要表現為,經過一場軍事大幻滅,以及受到賠款的沉重經濟壓力,清朝統治者銳意裁撤綠營,同時急速構築新式國防力量,開始了國家戰略的重大調整。但是由於當時不具備裁軍的條件,這場由統治者親自發動並嚴旨催促的裁軍行動到最後不得不因收回成命而宣告終止。 第四章探討了晚清最後10年(1901-1911)的綠營裁軍歷程,這是綠營正式從晚清軍事體制中全身而退的歷史時期,綠營兵丁以及官弁被大量裁撤,綠營遺留的政治和經濟遺產被全面清理,這意味著舊的國防體制“雪崩”。同時也是清王朝大規模加強新式軍事力量建設的時期,通過綠營裁軍,為新軍全面出讓政治和經濟資源。因此晚清裁軍與建軍成為相互依存的兩個矛盾主體,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度。換言之,這一歷史時期也是清朝傳統的軍事體制急劇變更、新陳代謝最為顯著的時期,是處於傳統的封建政治經濟形態下的中世紀的軍隊走向全面崩潰衰亡,直至整體從國家軍備力量結構中全盤退出,完全讓渡給新式軍事力量的過程。而裁撤舊式軍隊,為新式軍隊騰出位置、空間和資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使傳統軍事體制向現代軍事體制過度的手段,在某種意義上擔當了近代中國新陳代謝的媒介,是晚清國防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步驟和過程,二者相輔相承,彼此呼應,從屬於同一個過程。 本文最后綜合整個綠營裁撤歷史,進行一定的功過推定,得出幾點不成熟的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