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

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

《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寫的一首詩。該詩語極真素,如覿面寒溫,結入調笑見情。只五、六作景聯,前後直是白話,而情致流溢、神韻絕塵,蓋緣中有生氣,又復運以婉筆,令讀者低徊不忍拾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杜甫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杜甫(dù fǔ)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後人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李杜”〔也稱之為“大李杜” “小李杜”指唐代詩人李商隱和杜牧”〕。由於經歷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他所寫的詩,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過程,又被人稱為“詩史”。
杜甫杜甫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在他最後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的詩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詩風基本沉鬱頓挫。

作品原文

不見旻公三十年,封書寄與淚潺湲。
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
棋局動隨尋澗竹,袈裟憶上泛湖船。
聞君話我為官在,頭白昏昏只醉眠。

作品賞析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在左拾遺任上,時唐肅宗排擠舊臣,杜甫頗受壓抑,雖心憂國家,卻無法施展抱負,陷於滿腹牢騷無可奈何之中,遂作此詩寄給舊友旻上人。
從詩里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賦詩,泛舟,尋澗的快樂場面;還可以了解到青年的杜甫就很會下圍棋。據說這個旻上人後來就以善弈而著稱。也許青年杜甫可謂豪氣乾雲,追逐時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在行。那是一種無憂無慮,充滿希望與幻想的美妙時光。爾後,他遊歷南京,聽“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登天姥,體會“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蕩舟但剡溪,親近秀麗仙景,貯存萬卷詩書。就這樣,“快意八九年”,方才“西歸到鹹陽”。
其實,杜家一脈,不僅有“詩是吾家事”的文化傳統,而且更有偏愛圍棋的家道修養。他的爺爺杜審言(645-708)在初唐時就是大詩人,大棋迷。他曾在一首詩中自覺不自覺地寫到:“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釣柏酒傳。”(《守歲侍宴應制》)
最妙的是,喜歡圍棋,年青時棋力不弱的杜甫,毅然放棄圍棋棋藝的天縱之才。也許,他的眼界從縱橫十九道的紋枰上升華,擴展,進而關注天下,成為以關注社稷蒼生為己任的 “憂國憂民”的詩聖。所以,正是基於他懷著“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抱負,從而也使他與小巧玲瓏的木野狐擦肩而過。他力圖用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筆,書寫偉大的詩歌。圍棋終於只能成為交友,休閒的一種娛樂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