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是20世紀一二十年代曾廣泛流行的中國體統體育養生功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因是子靜坐法
  • 作者蔣維喬
  • 寫成時間:1914年
  • 功效:防病治病
因是子靜坐法,既是一套養生功法的名稱,也是一部書名。因是子,是人名,即作者蔣維喬;靜坐,是中國古代導引術的一種,行之得當,有一定健身治病作用。因是子靜坐法,是民國初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蔣維喬,受日本人岡田虎二郎與藤田靈齋倡導的靜坐法影響,同時根據自身鍛鍊的經驗而創編的一套靜坐養生法,並首先在北京大學被提倡。
1914年10月,以《因是子靜坐法》題名刊行於世。這本書一掃神秘怪異之談,“而以心理、生理之學解說之,凡書中之言,皆實驗所得。”此書問世後,受到各界人士極大歡迎。據蔣維喬自己說:“書出版後,購者絡繹不絕,近則各省,遠至南洋,無處不有學習之人”、“此書行銷數十萬冊”。 蔣維喬先生也被聘到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以及江南各地學校演講“靜坐法”,影響很大。
《因是子靜坐法》全書分原理、方法、經驗3篇及附錄,全書約12000字,該書力圖用近代科學成果闡述“靜坐”的原理和方法,比較注意剔除傳統養生術中摻雜的神秘怪異的附會。如書中敘文說:“余之為是書,一掃向者怪異之談而以心理的生理的說明之,凡書中之言,皆實驗所得”。《因是子靜坐法》發行後,影響極大,4年內14次再版。
當然,因是子靜坐法的風行,也曾受到過當時社會的很多非議甚至被批判。如從1917年起,就先後有人在《新青年》等雜誌上載文,對“靜坐”提出異議,並結合社會上掀起的復古潮流,對“靜坐”提出了辛辣的抨擊。1919年的《體壇周報》,也曾專門就“靜坐”問題,展開過激烈的學術討論。
現將這一功法簡介如下:
1、調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寬頻,從容入坐。先置兩腳,或單盤,或雙盤,也可自然盤坐。次要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迭在左掌上,貼近小腹,輕放在腿上,然後左右搖動身體7—8次,端正身體,脊骨勿挺勿曲。頭頸也要端正,令鼻與臍成一直線,不抵不昂。開口以吐腹中穢氣,吐畢舌抵上齶,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氣3—7次,於是閉口,唇齒相著,舌仍抵上齶。再輕閉兩眼,正身端坐。若坐久微覺身體有俯仰斜曲,應隨時輕輕矯正。坐畢開口吐氣十數次,令身中熱氣外散,然後慢慢搖動軀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腳,再以兩大指互相摩擦生熱,擦兩眼,然後閉眼,再擦鼻及兩側,再以手掌相搓令熱,擦兩耳輪,再周遍撫摩頭部,以及胸、、手臂、雙腿至足心而止。待汗乾後,方可隨意動作。
2、調息和調心實際上與調身同時並行的,分開來講的目的是敘述方便。調息是要使呼吸極緩極輕,長短均勻。也可用數息法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數至十,反覆循環。若未數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斷,可再從頭數起。不斷修煉,久久純熟,自能息息調和。
3、調心是要使妄心調伏。大凡初學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亂,支持不定,應放下一切,專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如出現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也可用數息法,使心息相依,則兩者均可避免。
練此功時間最好選擇在子時(23—1時)與寅時(3—5時),地點最好是靜室,每天練功3—4次,每次30—40分鐘,習練本功法一般1個月左右可以見效。3—4個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狀,但此後每天仍宜堅持練功20—30分鐘,以資鞏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