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尖

四角尖

四角尖景區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官港鎮,主峰海拔約600米。四角尖山原名:三龍山,別名臥龍山、三龍山、木魚山。位於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官港鎮。四周竹海掩映,古木參天;腳下的山路,層層疊疊,細如腰帶。相傳,大願地藏王菩薩金喬覺渡海入唐卓錫九華山之前,曾來到此山巔駐足休息,順手將杖柄一端觸擊了腳下地面,錫杖所觸之地落下了數十丈,成為一谷地,周圍相對突起四座高峰,四角尖因此得名。

唐乾元二年(759年)詩仙李白從潯陽沿江重遊江南,在彭澤棄舟登岸,途經官港四角尖時,題詠了一首《高山曉曙四角尖》詩,詩曰:“山色起晴空,光涵曙影融。露高千嶂紫, 旭映滿林紅。古寺松陰小, 深崖竹韻縈。恍如天路近, 巍透白雲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角尖景區
  • 外文名稱:Four pointed scenic spot
  •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至縣官港鎮政府後山
  • 氣候類型:亞熱帶
  • 占地面積:延綿十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6:00-20:00
  • 景點級別:東至縣四大景區之一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明王禪寺、仙姑庵、大明軍井
    明清歷代和尚墓冢和墓塔
  • 特點:四峰並列,氣勢磅礴,景色絢麗
結構,景觀,歷史,地圖信息,
元末, 群雄逐鹿,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 曾在四角尖招兵買馬, 設壇問計於蒼穹, 後大獲全勝。洪武登基後, 欽賜寺名為“明王禪寺”「3」, 明太祖為之“賜額”可窺探出明王禪寺與在佛門的影響力。其香火鼎盛時可與九華山相媲美, 有“東有九華山,西有四角尖”之說。建寺1200餘年來, 名僧輩出, 大德往來(史載有創寺師祖一蓮大德尼師, 及洪文長老、然慧長老、省見長老、廣聖長老、滿願長老和心念禪師、妙法禪師等高僧大德),更有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曾在本寺宣講《地藏菩薩本願經》, 弘法佛法。

結構

四角尖景區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官港鎮,主峰海拔約600米。四角尖山原名:三龍山,別名臥龍山、三龍山、木魚山。位於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官港鎮。四周竹海掩映,古木參天;腳下的山路,層層疊疊,細如腰帶。相傳,大願地藏王菩薩金喬覺渡海入唐卓錫九華山之前,曾來到此山巔駐足休息,順手將杖柄一端觸擊了腳下地面,錫杖所觸之地落下了數十丈,成為一谷地,周圍相對突起四座高峰,四角尖因此得名。

景觀

四角尖山有四座茅庵,分別是明王庵、仙姑庵、寶應庵、濟水庵。一蓮尼師乃四庵之住持。譜載唐李白、北宋范仲淹、明史海瑞、清末周馥、民國周學熙、許世英等文人政客都曾游古寺,並留下詩聯,概括地表達了明王禪寺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歷史的煙塵已遠去,聽不見當年兵馬的嘶叫,只有松濤陣陣,清風徐來,正如現存碑刻有“神樓來四角,月照映三更”、“峻岭封嵩隆馬鬃,禪林福耀穩牛眼”之句,凸顯明王禪寺乃是“禪”的意境。此地扼長江咽喉,遠離塵囂,隱於高山之巔,確是參禪修性的好去處,再次印證了“天下名山僧占多”這一名言。

歷史

四角尖大明軍井石刻記載:西元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最後一次戰略決戰前,在四角尖山設壇問計於蒼穹,明王庵住持僧贈左副指揮韓成一計和石灰千擔,經過37天的決戰,朱元璋以20萬大軍完勝陳友諒60萬大軍而告終,次年一月一日,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明洪武元年(1368年),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為報明王庵住持僧獻計之恩,特賜明王庵為明王禪寺,朝廷多次遣使頒賞, 修廟建寺, 大興供養; 明後期, 廟宇發展到二十座、僧侶上百人的規模, 可謂盛況空前。 明太祖為之“賜額”可窺探出明王禪寺與在佛門的影響力。

地圖信息

地址:206國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