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三昧

四種三昧

念佛三昧出處較多。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之念佛圓通中所記: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訶止觀》
  • 外文名:"Maha meditation"
四種三昧,基本信息,宗教解釋,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四種三昧

基本信息

據《摩訶止觀》等,四種三昧就是在坐、行、半坐半行和非坐非行的時候實施念佛三昧,也就是努力修持我們的心佛。要時刻和我們的心佛(真心、佛性)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我們的修養,增加我們的六度善行。[佛教專有名詞],又稱四種大道,指《摩訶止觀》卷二(上)所舉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種三昧。蓋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而行法眾多。

宗教解釋

(梵言 Samādhi),譯為正定,即善心住於一處,寂然不動。在天台宗止觀實踐的體系中,三昧共分4種,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它包括般若空觀、法華一乘觀、實相觀、坐禪、念佛和懺悔等各種修行法門,因而被認作是天台宗的精髓。天台宗三祖慧思示寂前,曾對弟子們指出觀修三昧的重要,說:“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智者紹承慧思的遺願,身體力行。他在《摩訶止觀》的“修大行”中,專門闡述了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種三昧的修行方式,充分表達了天台止觀的思想。直到示寂前,他還諄諄教誨弟子說:“吾常說四種三昧是汝明導,教汝舍重擔,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六大,教汝解業縛,教汝破魔軍,教汝調禪味,教汝折慢幢,教汝遠邪濟,教汝出無為坑,教汝離大悲難。”足見天台宗祖師們的苦口婆心。

常坐三昧

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乃依《文殊說般若經》、《文殊問經》所修之三昧。以九十日為期。獨居靜室,跏趺正坐。摒除惡覺,舍諸亂想。不雜思惟,止觀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或宿障發,不能遣卻。當專稱一佛名號,以求加護。除經行飲食便利之外,時刻相續,無須臾廢此三昧。於一期中若能精進不懈,念念無間,則能破除業障,顯發實相之理。

常行三昧

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乃依《般舟三昧經》所修之三昧,以九十日為期,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彌陀佛,心常想阿彌陀佛。或先想後唱,或先唱後想,想唱相繼,無令休息。此種三昧,極能斷除宿障,於諸功德為最勝。又,‘般舟’係為梵語,華言‘佛立’。佛立有三義,謂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功德力。依此三力能於定中見十方佛顯立行者之前。故此三昧又稱佛立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有二種。若依《方等經》所修之三昧,以七日為期,唯誦陀羅尼。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遲不疾,旋竟卻坐,思惟實相之理。此稱方等三昧。若依《法華經》,以三七日為期,但誦本經。故經雲︰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是經,若坐思惟是經,我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此稱法華三昧。二者皆半行半坐。

非行非坐三昧

非行非坐三昧︰雖言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及一切事物。但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限期,心存止觀,念起即覺,意起即三昧。此三昧不屬前三種三昧,但攝諸經所說諸三昧,故為四種三昧中之最重要者。《大品般若經》中稱之為‘覺意三昧’,南嶽慧思則稱之為‘隨自意三昧’。
以上四種三昧乃智顗所力說,故為天台學徒‘觀心’時所用之行法。又,日本則以最澄於比睿山開創四三昧院為始,修此四種三昧。其後,其他諸大寺亦建‘常行’、‘法華’兩三昧堂,以廣行此二行法。其中,常行三昧與日本之念佛法門之興起有深厚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