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臂形草

四生臂形草

四生臂形草,拉丁文名:Brachiaria subquadripara)禾本科臂形草屬一年生。纖細,下部平臥地面,節上生根,節膨大而生柔毛,節間具狹糟。葉鞘鬆弛,被疣基毛或邊緣被毛;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無毛或稀生短毛,邊緣增厚而粗糙,常呈微波狀。主軸及穗軸無刺毛;小穗長圓形,先端漸尖,近無毛,通常單生;第一穎廣卵形,長約為小穗之半,包著小穗基部;第一小花中性,其外稃與小穗等長,內稃狹窄而短小;第二外稃革質,先端銳尖,表面具細橫皺紋,邊緣稍內卷,包著同質的內稃;花柱基分離。花果期9-11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四生臂形草
  • 拉丁學名:Brachiaria Subquadripara
  • 別稱:疏穗臂形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亞綱:鴨跖草亞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亞科:黍亞科
  • :黍族
  • :臂形草屬
  • :四生臂形草
  • 分布區域:分布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屬下變種,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一年生。稈高20-60厘米,纖細,下部平臥地面,節上生根,節膨大而生柔毛,節間具狹糟。葉鞘鬆弛,被疣基毛或邊緣被毛;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15厘米,寬4-10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無毛或稀生短毛,邊緣增厚而粗糙,常呈微波狀。圓錐花序由3-6枚總狀花序組成;總狀花序長2-4厘米;主軸及穗軸無刺毛;小穗長圓形,長3.5-4毫米,中部最寬約1.2毫米,先端漸尖,近無毛,通常單生;第一穎廣卵形,長約為小穗之半,具5-7脈,包著小穗基部;第二穎與小穗等長,具7脈,第一小花中性,其外稃與小穗等長,具7脈,內稃狹窄而短小;第二外稃革質,長約3毫米,先端銳尖,表面具細橫皺紋,邊緣稍內卷,包著同質的內稃鱗被2,摺疊,長約0.6毫米;雄蕊3;花柱基分離。染色體2n=72(Hsu,1964)。花果期9-11月。
四生臂形草四生臂形草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草地、田野、疏林下或沙丘上。

分布範圍

產江西、湖南、貴州、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分布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模式標本采自馬里亞納群島。
四生臂形草四生臂形草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四生臂形草為優質禾本科牧草,野生狀態下牛、羊極喜採食,也可以種植在成齡椰園中,供放牧利用。四生管形草的化學成分貝表9。

屬下變種

刺毛臂形草(變種)(植物分類學報)
與原變種區別為:葉鞘、葉片、小穗密被柔毛;主軸無毛而粗糙,小穗軸被長刺毛。
產雲南;生於山坡陽處。模式標本采自永勝縣。
3c. 銳頭臂形草(變種)(植物分類學報)
與原變種區別:葉鞘無毛或疏被疣基毛或僅邊緣被毛;小穗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長3-3.5毫米,中部以上最寬,先端銳尖,染色體2n=54-56(Larsen,1963b),72(Tateoka,1965c)。
產雲南;生於路邊草地上。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及馬來西亞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生態特徵:四生臂形草喜溫暖氣候,生長在年降雨量1000—1800mm的地區,年降雨量低於750mm或持續於旱4個月以上則會出現乾枯。能在各類土壤上生長,但以在砂壤上上生長最佳。野生的四生臂形草主要生長在荒坡草地、熟荒地或路邊向陽或蔭蔽度小的地方,常與鏈莢豆(Alysiscarpus vaganalis) 龍爪茅(Dactvlocteniu。aegyptiac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組成群落。具根狀莖,節上生根,靠落地種子或根莖向四周傳播。
四生臂形草四生臂形草
栽培要點:栽培者僅限於播外在成齡椰園中供放牧利用。宜雨季開始時播種,可以撒播或條播,每畝播種量為1.5—3.0kg;也可用帶根的平臥莖進行無性繁殖,於土壤濕潤時栽植,株行距lm x lm,挖穴種植,穴深15—20c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