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公民

四有公民

四有公民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以便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培育“四有”公民的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追求,深刻地蘊含在2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中,成為我們黨許多新論斷、新思想提出和發展的重要理論基點。面對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及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我們必須從社會發展的新高度,全面理解鄧小平“四有”公民理論的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有公民
  • 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 提出時間:1982年
  • 提出者:鄧小平
理論提出,豐富和發展,重要意義,做四有公民,

理論提出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同志開始深入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事關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必然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即“社會主義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來建設,如何培養造就這樣的人”。早在1977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就提出,要培養青少年具有愛勞動、守紀律、求進步等好風氣、好習慣,增長他們的知識和志氣,推動他們全面發展;1978年4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他又對培養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標準問題作了明確闡述;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對具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度、有高尚情操和創造能力、有寬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等嶄新面貌的新人形象作了深刻概括;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新人應具備“努力去實現人民的利益,捍衛社會主義祖國的榮譽,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前途而英勇獻身”等素質作了新的概括。(《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6頁)在這一系列深邃思考的基礎上,1980年5月,他在書贈《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的題詞中,對全國青少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的要求。(《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第160頁)這是鄧小平同志首次以“四有”的表達形式,高度凝鍊地概括了他關於社會主義新人必備素質的思考。1982年7月,他進一步從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高度,提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的重要思想,(《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08頁)以全體人民為對象,精闢概括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明確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理論。
“四有”新人理論的提出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鄧小平同志多次深情地談及新中國建立後10多年中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少年,認為他們絕大多數懷抱崇高理想,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捍衛人民利益,處處表現出良好的獻身精神和守紀律精神。在“一九五九年開始的三年困難時期”,他們能夠“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當中,放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當中,自覺地同國家一道來渡過困難。”(同上,第233頁)“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把我們的黨和政府搞亂了,把我們的社會搞亂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這些情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極不相適應的。(參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7頁)
“四有”新人理論的提出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思考。鄧小平同志反覆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3頁)這一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的順利推進,要求建設者“又紅又專”,具有共產主義理想和道德,具有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遵紀守法,服從大局。他說,“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理想是不行的,沒有紀律也是不行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24頁)“不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實現四個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62頁)在鄧小平同志的思想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培養和造就什麼樣的人才,人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這些要求本身就是無產階級政治的要求”。(同上,第104頁)從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思考中得出的“四有”新人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四有”新人理論的提出是鄧小平同志對民族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現實思考。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是民族振興的重要方面,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理想。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同志對於兩者的關係有著深刻的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是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實現的,也是在全民族素質不斷提高的現實過程中實現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四有”新人理論從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等方面,深刻闡明了民族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指明了現階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和要求,指明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途徑。

豐富和發展

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提出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實踐中不斷升華,逐步豐富和發展,已經成為我們黨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培育“四有”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理論核心,我們黨提出並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理論。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有”新人理論從多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科學體系及其基本內涵。在對培育“四有”新人的戰略意義和實踐要求的深刻認識與自覺把握中,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努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等。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教育是人才培養之基和立國之本,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各級各類教育都要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作為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當代青年和大學生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以及鄧小平教育理論。
以培育“四有”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任務,我們黨提出並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理論。“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頁)圍繞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我們的精神動力;要切實加強思想建設、道德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民主法制紀律教育;要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黨的優良傳統,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文化和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都應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提出了加強和改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明確主張,深刻回答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條件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系統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將“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概括為“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並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提出了關於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的論斷,強調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努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唱響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知識分子要成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等。這些論斷,成為我們黨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理論成果的重要內容。
以培育“四有”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本質要求,我們黨提出並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鄧小平同志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充分肯定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深刻闡明了滿足人民民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強調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根本任務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條件。鄧小平同志關於人才作用、勞動者素質、人民民眾的積極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四有”新人培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的豐富論述,深刻回答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條件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立了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理論指南。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提出並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要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互為前提和基礎;要努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等,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重要意義

我們已經邁入新世紀。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世界各國對社會全面發展的更大關注、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更加倚重,成為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描繪了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發展藍圖。當今世界的新變化和當代中國的新發展,進一步凸顯著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對培養“四有”新人提出了新的實踐課題。對這些課題的回答,是事關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和命運的千秋基業,也是衡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和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運用理論和發展理論相統一,創造性地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作出了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決策等。所有這些,一方面為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的貫徹落實提出了現實的實施路徑;另一方面從多方面豐富了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賦予這一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人才強國戰略是對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的極大豐富。人才強國戰略強調人才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強調要牢固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科學人才觀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等觀念,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著眼於人才總量的增長和人才素質的提高,大力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決策是對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內涵的豐富和發展。它從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加強和改進作出了一系列科學的戰略部署,明確要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重點,以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基礎,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培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人才強國戰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決策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我們黨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自覺實踐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也從人才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目的性意義、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等方面,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四有”新人理論,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理論。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努力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全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新世紀實踐培育“四有”新人戰略命題、築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千秋基業的嶄新課題。
實踐培育“四有”新人的嶄新課題,是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任務之一。面對這一艱巨而偉大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更加深入地洞悉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勢與時代特徵,透徹把握當代中國的發展主題與歷史境遇,從當今世界歷史發展大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及其前途與命運的高度,深化對培育“四有”新人戰略意義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的實踐及其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進一步豐富和準確把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內涵,用以指導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更加全面地總結培育“四有”新人的新鮮經驗,更加深入地探索新形勢下人才成長與培養的規律,在全社會強化尊重人才的觀念,營造有利於人才輩出的社會氛圍,最佳化人才培養的機制、環境和條件,創造性地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做四有公民

“四有”公民的培育是一個長期過程。培育“四有”公民,首先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沒有科學的理論武裝,就沒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沒有思想教育和弘揚主旋律的明確方向。鄧小平理論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目的就是要堅定人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人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就是要幫助人們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個精髓,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客觀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是要幫助人們認清把握大局的意義,提高把握大局的本領,在推進改革和建設過程中始終自覺維護社會政治穩定。
培育“四有”公民,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激勵鬥志,促進團結;錯誤的輿論導向,則會混淆視聽,渙散人心,瓦解鬥志,造成政治、經濟和社會不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輿論導向至關重要。當前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更加重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近年來,新聞輿論工作始終注意圍繞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配合各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加強經濟巨觀調控等重要工作,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成效很大。特別是在抗洪搶險、兩大慶典、三大政治鬥爭中,輿論發揮了重大作用。今後,我們仍然要高度重視並切實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培育“四有”公民,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對於培育“四有”公民非常重要。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所說的高尚精神“是指我們黨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優良傳統和作風,包括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發展起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這些精神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又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既凝聚了長期創業的寶貴經驗,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求我們加強以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近年來,思想道德教育和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大大加強。以高尚精神塑造人的工作進展明顯,制定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確定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推出了一批先進典型,推動了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的深入。要從新的形勢出發,著眼實際,充分利用當前全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環境,把以高尚精神塑造人的工作做好。
培育“四有”公民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需要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優秀的文藝作品對於提高民眾的思想境界,鼓舞民眾團結奮鬥,推動社會進步,能夠發揮出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推進改革和建設過程中,尤其需要發揮文藝作品的這種作用。十四大以來,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得到重視,昔日那種人民民眾文化產品短缺的狀況已一去不回了。我們要在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好精神產品生產領域的問題,多出優秀作品貢獻人民。
我們要繼續作出不懈的探索和艱苦的努力,努力培育“四有”新人,為加強黨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