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專區越劇團

四平專區越劇團 成立於1962年6月30日。1960年,周恩來總理視察吉林省時發現北方劇種單調,提出可否“南花北移”。省委研究後決定移植7個劇種,四平專區移植的是越劇和黃梅戲。從全區專業劇團中抽調素養高的編劇、導演、作曲及青年主演和四平專區藝術學校越劇班優秀學員40餘人赴上海合作越劇團拜師學藝。演員由戚雅仙、畢春芳等老師親自傳授,演奏員也由該團老師對口傳授。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原原本本地學習排練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王老虎搶親》、《百花公主》、《喜相逢》等劇目。同時在上海觀摩所有越劇院團的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平專區越劇團
  • 建立時間:1962年6月30日
  • 類型:越劇團
  • 表演曲目:《胭脂》、《孔雀東南飛》
劇團簡介,劇團成員,劇團發展,

劇團簡介

1962年,到浙江越劇團學習排練了《胭脂》、《孔雀東南飛》、《謝瑤環》等劇目,並邀請了著名越劇作曲家周大風等老師傳授越劇演唱方法及有關基本功。學成後建立國營的四平專區越劇團

劇團成員

歷任主要領導有趙文博、李慶吉等。編劇李振明,作曲吳貴智,導演鳳鳴琴,舞台美術設計陳大明。主要演員有宋美艷、張琛、劉傑貞、王桂蘭等。

劇團發展

幾年來走遍了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內蒙古的170餘個城鄉,演出了1300多場,有近百萬觀眾欣賞了這個北方越劇團演出,普遍反映是:“綜合藝術高雅別致,劇情細膩感人,唱腔委婉纏綿激情處扣人心弦,舞台畫面別具一格,真是一次別開生面的藝術享受。”惟一不足之處是道白聽不太懂(因唱腔有字幕)。根據觀眾反映,成立了語言改革小組,由導演鳳鳴琴、編劇李振明、作曲吳貴智三人組成研究小組,對道白和唱詞進行逐字逐句的推敲琢磨,後來終於沿著浙江人說國語這條道路走下去,既能讓觀眾聽懂,又能基本上保持越劇風格。1965年從浙江越劇二團調陳信華來團擔任語言輔導老師,逐漸形成了北方越劇的風格。
1963年以後創作排演了現代戲《紅色娘子軍》、《春光曲》、《杏花幾時開》、《黛諾》、《楊立貝告狀》。1964年派作曲吳貴智赴浙江越劇二團向周大風、胡夢橋等老師學習越劇男女合演的作曲基本功。回團後以男女合演的形式排演了《一顆子彈》、《椰林姐妹》、《江姐》等劇目。至“文化大革命”後期改辦成吉劇團。現在改名為四平藝術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