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極端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極端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工程研究中心”面向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重大地震災害、重大地質災害、極端氣象災害、重大水旱災害等綜合監測預警與防範的核心科學問題,力爭在關鍵技術、儀器裝備、套用示範、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多尺度、多層次的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提供科技保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極端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工程研究中心
  • 主管部門:電子科技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一)複雜環境下的災害信息感知與實時傳輸
針對氣候晝夜溫差大、高寒、無通信信號、道路不通暢等極端環境下發生的自然災害,研發有針對性的感測器(包括光纖感測、紅外感測、磁感測等),採用衛星通信、GPRS、3G/4G/5G、微波通信、WiFi、LoRa、自組織網路等技術,實現災害信息的感知與實時傳輸。
(二)基於跨媒體多源信息融合的災害智慧型識別與預警
利用跨媒體多源信息,採用數據融合、數據挖掘、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對災害信息進行分析和識別,並實現預警。
(三)災害監測預警平台
對感知和傳輸的實時信息以及災害識別評價結果,採用節能最佳化方法進行系統集成,實現實時監測,建立智慧型預警平台。

發展歷史

2019年9月16日,“四川省極端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獲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成立。該中心由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與四川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四川煤礦安全監察局)安全技術中心、四川易誠智訊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共建。有效促進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優勢為國家應急管理重大需求服務,為電子科技大學建設和學科水平提升提供平台支撐。工程研究中心力爭通過三年的前期工作,初步搭建完成災害監測預警基礎平台,支撐全省範圍多種災害監測預警的基本能力。工程中心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建成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支撐全省範圍多種災害監測預警,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科研條件

四川省極端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工程研究中心現有項目適應性改造現有研發及輔助設施建築面積1591平方米,等離子光譜儀、氣相色譜儀、多功能水環境參數測定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等要設備儀器及軟體30餘台/套,設備儀器固定資產原值1700萬元。圍繞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聚焦感測器、數據傳輸、數據挖掘、智慧型預警等關鍵核心技術,建設災害信息感知與實時傳輸、災害智慧型識別、災害智慧型預警等3個研究室,1個檢測檢驗中心,1箇中試生產車間。項目建設期3年。項目建設地址為電子科技大學創新中心4樓和5樓。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

科研成就

緊密圍繞研究特色,以“電子信息+地學”為著力點,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突出的成果。在2019年度,平台共承擔各類項目共2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8項;科研經費達1423萬元;期間共申請專利13項;發表SCI論文24篇。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在複雜環境下的災害信息感知與實施傳輸方向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極寒地區生態環境信息實時感知與傳輸、採掘作業面定位及井下災害預測、新型分散式地震檢波儀和多手段災害遙感信息獲取與融合信息處理;在基於跨媒體多源信息融合的災害智慧型識別與預警方向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跨媒體數據融合的事件追蹤、遙感影像的場景檢測與語義分類和基於社交網路的突發事件檢測與追蹤;在四川省極端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平台方向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資源與環境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和電網光電纜運維及防盜信息感知與融合信息檢測系統。

人才培養

主要技術帶頭人由電子科技大學胡光岷教授擔任。現有教職工43人,其中省部級以上高層次人才7人,教授11人,博士生導師15人。成立理事會、技術諮詢委員會、研發機構、中試基地車間和管理委員會等管理機構共有管理人員9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